《想解决烦恼与有成长意识是有区别的》
无可非议,本着解决烦恼去求助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进步的行为。但它与成长意识还需要区分开。
解决烦恼与心灵成长是区别的。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无可非议,我们本着解决烦恼去求助心理学,常常能够烦恼解决,也带来心灵成长。
但并不总是如此。有时候,烦恼只是在表面上得到了解决,根源还没有得到处理。只有在烦恼的根源得到处理的情况下,才谈得上心灵成长。
有解决烦恼的意识也并不意味着有成长意识。两者是有明显区别,前者是着眼于舒适,有了舒适区就不过问了心理咨询。后者是体悟出了心理咨询、心灵成长的魅力,感受到了能量的提升带来的喜悦,进一步看到了成长后,自己能够全面变化的前景,甚至产生了追求觉悟的动力。
真正有成长意识,是具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心态和行动。
我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做了一次个案之后,变化就很大,本来如果接着做效果会更好,但他们却推却了,却非得过一年之后,实在又不行了,觉得很不舒服,实在难熬之后,才又来找我。
常常有人说,我要什么什么关系解决之后,或者我要怎么样怎么样之后,再参加工作坊,其意思是,他必须要不舒服到一个难以容忍的程度,才来参加工作坊。殊不知,这样想,反而会付出更多的代价。连续处理问题,相当于斩草除根,防止心理情结的死灰复燃,进一步生长和蔓延。
还有的人是舍不得花钱。他们往往已经是有了一定舒适区,而进一步成长意味着要碰触自己更深的心理情结,一想到又要花钱,就感到心疼。殊不知,当自己已经到了非处理不可的时候,意味着你已经有大量的世界用于纠结和冲突了,你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能量。处理起来,要付出的代价也更大一些了。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