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心与书法

(2018-09-02 20:23:55)
分类: 通心

通心与书法

——第九届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创新论坛发言稿

2018825 ——26日;常州。

盛静斋

 

   提要:书为心画,笔迹就是即时潜意识与书写习惯的总和。“应病付药”,“量体裁衣”。运用通心理论,协同提升书艺人生。活在当下, 书道同修。

     主要内容: 

一,书不通心,重法轻意的当今书法

二,书法的个性风采与个人辨识性

三,因人而异规划书学途径
四,运用通心理论,协同提升书艺人生

五,通心的书学修习

六、通心的重要性

七、与生理、物理、书理通心

附:“八字法则”

 

“书法”这个名称容易让人误认为书法主要是以法、以方法为基础、为根本的。如果仅仅将书法看作为法或方法的集合体,就会不知不觉地走偏,变得偏重于“法”,甚至只看重、只看见笔墨与书写的技术、技能、技法与技巧了。书法在古代称书法为“书学”、“书艺”与“书道”,因为书法既是一种技能与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更是自然大道的分流。

 所谓“书学”,就要象求学、修道一般注重内在的素养的修炼与情操的展发,避免因袭照搬,不明来由的浅表化、技术化;所谓“书艺”,就要象音乐、绘画、舞蹈等其他艺术一样能在书写中发挥人的个性、情感、灵性与风采;所谓“书道”,就要追求并具备古圣先贤般“天人合一”的精神超越与大我之境。不论书学、书艺、书道,都具备书如其人,天人合一,以及人、文字、自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通心意识。

 

  一,书不通心,重法轻意的当今书法

  如上所述,由于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与偏差,当今书法的重法轻意、人书不一,书不通心的弊端已成普遍。现今的书法圈欣欣向荣热闹非凡,比赛与展览此起彼伏,光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种展览,每年少则十几次,多则四十多次,其他展赛更是不计其数。书法俨然成了一门竞技与比赛的专项。并且,各级书协以入展为门槛,弄得潜规则、枪手等花样百出。书坛的日常状态,虽然写字日课不断,但基本不讲读书研究修行,只是偏面关心技法,热衷参赛,琢磨评委,沉湎于临摹的相似程度。至于参赛获奖的意义以及练字习艺的目的究竟何在,似已少人问津,更遑论艺术人生的终极思考。这是当代书法繁荣景象背后所隐含的弊端危机。

 

这里随手摘录几段国家级展览评委们的“学书秘诀”:

1、“哪一家都不像,看着这件作品,知道它是行书,是草书,是隶书,但是看不出他是学哪一帖的……这种作品很难上全国展。你写的东西有出处,就算写得一般,水平不是太高,这个作品就不会俗,要比那些没有主线的容易入展得多……再强调一下,字帖复印件粘连上墙。随意取一段文字边写边想边对照,一求形似,二求灵动,三试创作,四冲国展”。

2、“更多的是要表现你对传统书法共性的一种理解,和对技法的一种展现,这种情况下,作品可能更受欢迎,更多的时候,你以某一种帖作为某一种参照,这种形式可能会在投票机制上,得到评委的喜好,相对的成功率比较高。”。

3、“哪些字是要用浓墨写,写到哪些字的时候要变成飞白,甚至一行里面要出现一种干笔,破锋写出来的效果的,他所有东西都是事先设计好的,然后再先要小样设计好,再放大,落实在作品里面,所以在这样的创作过程里面,案头工作要做得更细致一些”。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书坛数十年重法轻意的功利导向,可谓是书不通心的直接主要原因。在这样的大气候、大环境中,仅剩少数书家还能够做到“书如其人”、“书为心画”,而这种效果的获得主要是非主流作者的自修与自悟。大都数初学者都一开始就不自觉地将书法与人、自然分开来理解与学习的,甚至不知道学书之初即可以考虑与顾及个性与爱好,可以艺术地学习与实践的。

 

 

  二,书法的个性风采与个人辨识性

“文则数言乃 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可以心契,非可言宣”(唐•张怀璀《文字论》)。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清刘熙载《艺概》)。

这些前贤留下的书论,意思都是说书法作品可以反映书者的心态、心境、心灵轨迹。

 

  字如其人,是一句老话。不管学书法,还是不学书法的,谈到书法时,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书为心画”对于书法修习来说具有纲领性的意义。这就是说,“书为心画”这句话揭示了一种一般的规律。抓住了它,就可以帮助我们透过有形的笔墨技艺,进一步理解经典杰作的意境神韵,同时说明了通心性修习的重要性。

 

同一个汉字,为什么不同的人写出来,却是形状不一,高低不同,胖瘦不等?而书写它的每一个人,同样也是性格不同?简言之,这是因为“书如其人”。笔迹学认为,笔迹是书写者各种素质、内心世界展现自身的窗口。笔迹特征是一个人书写习惯特殊性的个别的标志,一个人的笔迹就是其即时潜意识与书写习惯的总和。

 

即时潜意识与书写习惯的总和,也是书法艺术个人辨识性的来源。笔者经常利用笔迹学,通过笔试及笔迹判断,一方面,反观自己,设立自己的人生艺术的境界和审美理想,规划自己的书风走向与当下的修习重点;一方面,在平时的书法教学实践中,从学员的书写轨迹中,判断其性格特征和个性书风及其书法修习与传统经典杰作的对应关系,从而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地设立学员的取法途径与修习规划。

 

  笔迹特征大致有以下几个大类:

  1.书写的压力的轻重;2.笔画的结构方式;3.字形的大小;4.连笔程度;5.字和字行的方向;6书写速度;7.整篇文字的布局,等等。

 三,因人而异规划书学途径

“字如其人”,人的内心世界千差万别,其笔迹也各具特色。笔迹特征主要是受诸如年龄、职业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书法的修习与创作就应当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地进行“应病付药”,“量体裁衣”。


真正的应材施教,“材”的确认与与“教”的多样与对应二者缺一不可。此所以要提倡“法自我立”,“我有我法”的修习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二个必须具足的条件:一是要求老师对受教学者的“材”要有准确的研究与体认;二是要求老师熟知书法传统经典这个信息库,使老师的“教”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并与受教学者的“材”具有应对性。下列“个性书风二十四品”,其作用就是研究与体认“材”,与实施应对准确的“教”的一种基础性的辅助材料。
   
  个性书风二十四品(书风审美参考):
精谨  端正    奇怪  险绝    文雅  隽秀    雄强  浑厚   富贵绮丽    野逸  天真    
深沉  含蓄    激烈  豪放   平淡  简练    潇洒  纵横    苍老  古朴    超诣  清新
 
  书法之学无我不立,无我不成。不知或不能张扬个性与发挥本我,便缺乏主观能动性,终为法缚,终为书奴。人的个性是多种多样的,也因此才有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艺术风貌。美是多种多样的,学员们可依此参照,根据自已的个性与爱好主动去选择与发展。作为老师,也可根据学员的自选,加之自己的观察体识与巳有的经验,帮助学员找到各自最适合的风格与方向。如果个性与风格相为对应,艺术发展自然就会顺利与顺畅得多。如果个性与风格不相对应,其艺术的发展必然会受困与受损。

 四,运用通心理论,协同提升书艺人生 

 
  运用通心理论,协同提升书艺人生。概言之,书为心画,活在当下,即书与道的双向协同修行。书道同修,可借用禅宗“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的修行规律,转换到书道的日常修习,即可为“觉察问题(法障)——认识问题(心障)——解决问题(修行)--自在发挥(转识成智)”的成长进程。其作用:
  A,练字修心,可以有助自己不断成长,活在当下。
B,书道同修,可以优化自己,尽快地写出当下的最佳状态。
 
“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体现了一个人成长的一次周期。从书法的修习中,我们也可以不断地在这样的成长周期中偱环往复,从中觉察、面对自己的“不自在”,进而“看破”它,这是一个“以艺悟道”“以艺进道”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是“以道攝艺”“以道修身”的进程,即是书道同修,活在当下,活出自己,进而活出自己的最佳增状态。
 

五,通心的书学修习


  要了解什么是通心的书学修习,可先体会汉字“通”的含义。“通”就是在两点之间有一个过道,能够在两点之间来回走动。而“通心”,简单的理解就是在两个心灵之间有一个通道,双方能够不断地交换能量、信息,而交换的结果,是共赢,是双方的潜能都得到开发。既是传统经典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是学员汲取到传统经典的能量与水准的过程。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临习取法的状态。
 
  通心性临习的具体方法:
  1学员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放空自己。
  2运用“八字法则”,尽可能多地感受到经典范本的笔致字势与风格,在“踩点走线,牵丝引带”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经典作者书写当时的情绪与状态。
  3同时清晰学员本人当时的成长方向与学习目的,调动学员当下能够感受和尽可能去感受范本的潜能和状态,从而最大可能地汲取范本的特征,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能。
  这样的临习状态,就叫“通心性临习”。“通心”是一条红线,应该始终贯穿在临习的整个过程和阶段。

六、通心的重要性
当今书法已经真正难以见到“应材为学”的书学者和“因材施教”的书法老师。因为书法常常被误解为“法”与“方法”,尤其早期教育更是如此。记得当年国立艺专吴大羽先生经常对学生强调:“用自已的眼晴去看,用自已的感觉去画。”其实书法亦然!书法是由人创造的,故带有很浓很深的人的印记。这便是历代名家名迹为什么是那样的充满着人的活力、人的灵性与人的风釆的基本原由!那么,怎样才能让书法充满人类可能有的风釆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中,始终重视和保护“心感”与“体能”这二个要素的作用。
 
“心感”与“体能”这二个要素的作用,也就是“通心”。所谓“通心”,即人的心性、情感、体力、能量以及意识与精神,通过笔墨与书写落实到书法作品中,体现为个性化的笔力、笔势与内质、情意。简言之,就是将人的心性与情感转化为书法的表情达意,将人的生理体能转化为书法的体势特质。这是使书法向深度与神奇发展,使书法具足“高情深韵”“坚质浩气”的必要途径。所以要敢于在书法学习中大胆自然的融入“心感”与“体能”,让“通心”在自已的书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提出与强调“通心”,就是要求书学者不忘书法是抒情达意的艺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是书法的主宰的理念与威力,将人的“心感”与“体能”转化为书法的“心感”与“体能”,从而“书如其人”“睹字见人”,让自已的书法实践在“通心意识”的贯穿中不断地提升与成长,让书法充满生命的活力与神采!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则修习过程自在舒畅。如果我们的修习过程中有“书为法缚”“人书分离”等不自在的感觉,或者反复练习难以心手双畅,觉得有疑惑烦恼挥之不去,一般来说,都说明我们的书法修习,在心、眼、手三者的关系中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我们与自己的修习对象、修习方式以及自己与某一家或者某一些碑帖不通心。因此,通心就是心、眼、手三者关系的顺畅协同、相得益彰,使我们的书法修学进程更自在畅达的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途径。

七、与生理、物理、书理通心 
 
  毛笔具有尖、圆、齐、健四德,方才能发挥为书法相对应的尖、圆、方、力四种造型功能。当人在运笔中发挥提按、曲直、长短不同的动作,便又发挥为书法相对应的粗细、曲直、长短不同的线条。这就是“点”与“线”不同形态的产生与之变化的内在规律。如果把书法基本笔画的形态分析透了,便可将每一笔分为起始与终止的二头,与行走的中间二个部分。再深入一步,又可把起止的二头归纳到“点”上,把中间的行走归纳到“线”上。如此就把看似复杂多样的笔画,简化为“点”与“线”二个要素了。下面需要做的就是要了解清楚“点”与“线”不同的形态、变化之规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用笔的方法与技巧了。

  此外,书法基本笔画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也因为书法变化统一总则的需要,每一种基本笔画都可分为:简单、一般、复杂这三种不同的形态。因为需要其简单,有的点成了暗点与隐点,甚至前面只露了一点儿尖,后面只保留了一点儿尖或圆。因为需要其复杂,有的点构成了复点与连点,甚至一点都要“三过笔”。这也可以看作与修习者自己的生理功能的通心,与工具材料的物理性能的通心,与各种字体点画结构的通心。学会和掌握了与书法通心,不但便于实验,容易理解,且其乐无穷,甚至会有“原来如此”的欣喜与感叹。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盛静斋,别署“莲风堂主”,1964年生于苏州。静斋好尚佛道禅理、现代人本心理学等修习,艺术追求“古拙沉雄”的个性风貌。论文和作品曾入选参加中国书协“全国首届(1995年)篆刻理论研讨会”、入展西泠印社“首届(1986年)、三届(1995年)全国篆刻评展” “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暨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等大赛展、研讨会。在“江苏省第四届青年篆刻展”获奖(2007年)。《书法导报》、《中国印》和台湾《美术家》等报刊有专题和专版介绍。2002年、2005年二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并有个人书法作品集、篆刻作品集出版。现为:江苏省篆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甲骨文印社理事;苏州市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东吴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初级通心辅导师。

通心与书法

 通心与书法


通心与书法
盛静斋先生书写的许金声创作的对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