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心”一词正越来越多被使用

(2018-09-01 18:16:52)
标签:

孔子学院

文化通心

分类: 社会热点
      最近的中央台13频道播出新闻,多次使用了“通心”一词。在此之前,中央党校的著名教授,也曾经多次使用“通心”一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门户网站《中国文明在线》,转载过我关于“通心”的文章。中科院心理所遗传与健康研究室也举办过关于我关于通心著作的专题学术研讨会。
      关于“通心”,我已经写了四本专著,其中二本已经公开出版。它们是《通心》(2008)《第三次革命:通心》(2010),另外,我还在《阴山学刊》上发表了《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2009年连载)。在许金声新浪博客上,则有我关于通心的文章163篇。应该说,有一定的影响。国内刊物上偶有研究“通心”的论文发表。我在博客上公开发表的关于关于通心的文章,也被广泛和多次转载。

      有网友看了新闻,发来截屏。更有网友在微信群发问:

      春婴:这个通心是老师的通心吗?
      许金声答:问的好!无论是不是都是好事情。如果不是,恰恰更说明了“通心”的概念以及词语的魅力。假如一个人没有看过我关于“通心”的书,更谈不上参加我的通心工作坊,却使用了“通心”一词,这不是恰恰说明他所想说明问题和事情多多少少与“通心”有关吗?我关于“通心”的概念非常奇妙,如果对于没有看过关于“通心”的书的人问:“什么是通心?”其回答往往都会与“通心”有一定关系。很简单,通心理论本身就是从生活中来的。

      月珠:随着学习(全人心理学)的越深入,越觉得通心的确是一个纲领性的理论,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那么为什么通心传播不出去,你说是什么原因呢?
      许金声答:这个说法隐含一个前提,是好的就一定能够快速传播,也不一定吧。说的大一点,佛教、基督教的历史都说明了,它们的传播是有障碍的。一个东西好,肯定要有创新才能够算好。如果有创新,说明至少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既然有超前,当然就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被理解的。我等普通研究者提出的理论自称有创新,更需要历史检验。另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传播问题,通心理论的影响毕竟在逐渐扩大。例如,在中科院心理所都开了学术研讨会。另外最重要一个原因,普及常常意味着要与旧有的一些东西发生冲突,也会被一些人认为与他有利益冲突。处理这些关系不是我的特长,我也没有处理的精力。最重要的是,即便通心理论具有一定穿透力,并不等于我个人的实际通心力足够。

       有全人心理学学员在微信群里说:经中国知网文献查阅,文章题目带有“通心”两个字(相连)的人文社科类文献共有60来篇。其中直接引用老师原创“通心”理论的文章有2篇,分别是:《通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讨》、《“通心教学法”: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前者是由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撰写,这位教授没有参加过许老师举办的任何活动,仅仅引用了老师发表在江阴学刊的文献,并且结合马克思主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通心的“三层次”。后面一篇是由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撰写,引用的是老师的书籍《通心》,并在通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心教学法”,但实则是通心黄金三要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通心教学法”,虽然这样,也引用了老师的理论,……另外还有使用了“通心”元素,但未提及老师,如无锡市太湖禁毒基金会的一位作者,文章题目:运用“通心”理论,探索戒毒之路。感觉该作者应该是了解过通心理论,但理解的程度不深,故而虽然运用了通心理论的元素,但运用的并不巧妙,特别是换位体验这一步,并不到位。
     
     以下为新闻截屏:

“通心”一词正越来越多被使用

“通心”一词正越来越多被使用

“通心”一词正越来越多被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