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全人需要层次图”

(2018-06-29 11:10:14)
标签:

研讨会

通心理论

全人心理学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许金声“全人心理学·通心理论”学术研讨会(纪实之二)

主办:中科院心理所健康与遗传研究室

时间:201869日,9点——12点。

地点: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北楼321会议室。(北京朝阳区林萃路16号)

主要内容:

讨论许金声全人心理学丛书,含最新著作:

1《通心的理论和方法》;

2《大我实现之路——全人需要层次论》;

3《与先知通心》

……

主持人: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秘书长。)

主题发言:

一,许金声(中国心理学会评定心理学家,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学所研究员。)

发言题目:1、关于“通心”的几个主要思想;2、全人需要层次图。

二,李明(林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发言题目:从后现代的视野看许金声通心理论。

三,梁恒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从宗教心理学看许金声关于“与先知通心”的研究。

四,王希佳(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言题目:“与先知通心”——成长的方向与自由。

五,王文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沟通研究中心主任)

发言题目:在充满矛盾和迷雾的世界里如何通心?

六、韩布新(简介如上)

发言题目:心心相印超越时空。


(先是大家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后,主持人韩布新教授致开场白。)

 

韩布新:欢迎各位,心理所的这个楼不太好找,尤其是进来以后有点小迷宫的感觉。这次也有从杭州、西安、长春远道而来的,那咱们应该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是对“通心”感兴趣,一个是对许老师的概念、理论,特别是他的著作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想许老师发起这个研讨会呢,也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研讨求同存异,特别是对他这几本书有些什么想法,有些什么看见,有些什么建议,在这里拿出来分享。大家都拿到了这个议程。下面大家拿出热烈的掌声欢迎许老师先发言!

许老师:首先要感谢韩布新教授,给我们提供这么一个场所和机会,使大家能够在一起交流。搞这个研讨会主要是还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我搞心理学研究搞了这么多年,实际上开这种专门的研讨会还是第一次。尽管我搞论坛也搞了九届,中国应用心理学创新论坛,但是专门就我的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专题讨论,这个还是第一次。所以说,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我是研究马斯洛心理学起家的。关于马斯洛关于的研究有两段话值得关注。第一,有学者评价说,马斯洛把自己的自我实现转化为了他的新的思想的产生。也就是说,他的自我实现理论就是他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的产物。(他是高度真诚,知行合一的。)第二,马斯洛亲自强调,他关于人本心理学的思想,是在辩论中产生的。他还提到,他有两位好友是坚定的行为主义者,他经常找他们辩论,他的思想是在思想的撞击中发展、成熟的。这一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这也是我们开研讨会的意义。大家都知道马斯洛是人本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人本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三思潮。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然后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然再后来又产生了“后人本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这个概念也是马斯洛提出来的,还有人翻译为“超个人心理学。关于马斯洛的贡献,最大的一个评价说他重新的勾画了人类的形象,指出了人性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学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提出了“全人需要层次理论”。)

大家看这张图(全人需要层次图)。这张图是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的马斯洛需要层次图基础上改进创作的。用这张图,可以简略的概括全人需要层次论的主要的思想。我的这几本书产生的顺序是这样子的:第一本书是《通心的理论和方法》。(手拿书展示)。第二本是这个《与先知通心》。最后一本才是这个《大我实现之路——全人需要层次》。这三本书都与这张全人需要层次理论有关,全人需要层次图是一个浓缩。为什么叫“全人需要层次理论”呢?这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一定的区别。我把自己研究的心理学成为“全人心理学”,“全人心理学”这个汉语名词在台湾、香港以及其他华人都有使用。我使用这个词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研究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关于什么是“全人”,我有我自己的一些解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全人”。这个全人需要层次图,它主要说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在自觉不自觉地干什么?我们要干什么?我们会干到、生存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干什么不一定是有意识的,我们要干什么一般就是有意识的或者任意意识到的。这一区别也可以看成是“需要”与“动机”的区别。从需要层次理论看,所谓我们在干什么,就是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些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等,你都在为满足这些需要而活动。从马斯洛的著作看,他的需要层次论主要是指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晚期的时候,他产生了新的思想。他觉得这个五层次理论不足以概括人性的发展。在1969年,他写了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他把“自我超越”的需要也正式的作为自我实现之后的一种更高的需要,但是他这篇文章没有正式发表,直到他去世之后,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发现了这篇文章,把它收入了 编辑的《洞察未来》,里面都是马斯洛生前没有发表的文章。马斯洛在论述需要层次理论,尤其是谈自我实现需要的时候,概念不是很清晰,在不同的地方,他有不同的说法。我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对马斯洛的理论和概念进行了梳理,我发现他在论述自我实现需要的时候已经包含了自我超越的含义,以及小部分的大我实现的含义。经过梳理之后,我就在他的基础上正式地补充了自我超越需要和大我实现需要,并且分别定义,与自我实现需要区分开。我同时把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统称为“高级需要”。经过对马斯洛原有的概念的梳理,并且加上我的另外一些研究之后,包括对宗教、后人本心理学的研究之后,我关于需要层次论的概念和体系跟马斯洛已经有一定的差异和发展,所以称为“全人需要层次论”。

全人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已经通过这张全人需要层次图表现出来。大局看这张图。

全人需要层次论共有七种需要。所谓“需要层次论”的“需要”是什么意思呢?

马斯洛用了一个术语:Basic needs,基本需要。基本需要在马斯洛的理论里边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自我实现以下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这四种需要是基本需要,或者翻译为“基础需要”。在这里,之所以叫Basic needs,是因为人要达到作为人之为人的自我实现状态,必须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四种需要。

Basic needs还有一种含义,就是:基本需要是指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单位。这个基本单位是这样来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欲望、动机、冲动,以及需求,但这些欲望、动机、冲动、需求都不是最基本的。对这些欲望、动机冲动和需求,不断的进行追溯,追溯到不能追溯过后,剩下的状态就是基本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以及我提出的全人需要层次论,都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基本需要”这一概念,基本需要就是构成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单位。那么基本需要是什么性质呢?马斯洛说,基本需要是一种类本能。所谓“类本能”,是马斯洛自己创造的一个词,就是在本能instinct后面加了个后缀-oid,这个后缀的含义是“类似的”“相似的”“相近的”等等。基本需要是一种Instinct-oid。它的含义就是:基本需要是一种类似本能的东西,它比本能更弱。它有本能的一面,有生物的、人种遗传的基础,但是它的表现和满足又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以及学习的作用,并且它是后天的表现和满足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的。马斯洛认为,在需要层次越往上,本能的性质越弱,类本能的性质越强,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它就越来越要以取决于后天的社会的作用和学习的结果。把人与其他高级动物比较,其他高级动物最多能够到自尊的层次或者稍微呈现一点点自我实现的雏形。全人需要层次论认为,迄今为止,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大我实现。我仔细的看了马斯洛的很多书,包括马斯洛日记也看了部分。我觉得马斯洛并没有“大我实现”的概念,或者说,他只有自我超越的概念,没有完全到大我实现,只有半个大我实现的含义,他已经有了跳出人类自己来反观人性的意识,已经有了终极关切的意识,但他并没有明确地从宗教精神中汲取灵性健康的概念。——所以我说,“马斯洛只差半步达到大我实现。”——他没有提出大我实现的概念,这可能跟他幼年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生在一个传统的犹太教的家庭。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动不动就说他做错什么事情了,并且威胁他:“上帝要惩罚你!”。马斯洛对此很反感。马斯洛没有明确的大我实现的思想,是不是跟这个有关系?我现在搞不清楚,仅仅是有一些猜想。马斯洛终身没有与母亲取得和解。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问题没有清理清楚,原生家庭的情结处理干净,是影响一个人达到的高度的,至少有一定牵扯。大我实现需要的基本含义就是,到了大我实现需要满足的阶段,实现的主体不再是个人,而是道、上帝、宇宙、规律、大精神等在实现,自己只是一个管道而已。“大精神”是肯·威尔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用“大精神”来概括不同文明、宗教所称呼的那个不死不灭的东西,他认为不同的文明都有共同的东西。有这样主张的哲学称为“澄清哲学”。“大我实现”是道、上帝、宇宙、规律、大精神在实现自己。而对于自我实现来说,实现的主体是个人自己。

提出全人需要层次论之后,我们不应该停留在理论之中,必须要有具体的实现的方法。也就是说,怎么来满足这七种基本需要呢?这里,就涉及到我提出的通心理论了。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我采用的全人需要层次的具体的实现的路径。我研究通心理论,提出了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命题,就是“通心的重要性”。所谓通心的重要性就是指:我们活在世界上,凡是你感觉有烦恼,凡是你觉得活得有不自在,你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你的人际关系有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你与某人或者某一些人不通心。所以,最后只有通心才是解决你的烦恼,使你活得更加自在的根本的途径。注意在这个地方,我说的是“基本上”,是留有余地的。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我是这样说,不排斥以后会遇到不能够解释的情况。

这里的通心先是指狭义的通心。所谓狭义的通心是指一个活人和另外一个活人的通心。通心的概念还可以由狭义扩展到广义,我们和已经去世的人也可以通心,比如说清明节上坟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和去世的亲人和先人说话,那个时候我们在做的事情或者想做的事情就是与他们在通心。再进一步推广,我们与其他动物,与整个大自然都可以通心,和自己也可以通心,也就是说,除了狭义通心之外的所有的通心都叫“广义的通心”。当通心理论从狭义扩展到广义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产生一个飞跃:大道至简。我们活在世界上,一个“通”字,就点破了生存的玄机。看一个人是否活得好,就是看他是否通透了。实际上要达到“大我实现”,也有一个“通心对象”,就是前面说的“大精神”。

那么怎么样通过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以及实现最终的大我实现的需要呢?这个图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了: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一直到自尊需要这都是通心的准备,这个时候你由于这些需要的制约,你还不能够真正的做到通心,因为你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你还是属于依附人格,就你还没有完成分离和你的原生家庭,包括其他关系的分离。所以成为一个独立人格是一个关键,所以我特意标出来一个A点。(用教鞭指着全人需要层次图)这个A点表示当今世界整个世界人格的总的热点和趋势。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关注点就是在A点。

然后,通过成为独立人格,成为一个个人,才可以进一步向自我实现、超个人发展。能够做到“通心”,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自我超越,因为在通心的时候,你已经超越了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和另外的活生生的人或者其他事物打交道,尽量按照他们的本来面目对待他们。人在社会关系中生活,无时不刻与人打交道,只有通心才能够达到或者接近目的,或者说没有烦恼和不自在。人也有独处的时候,在独处的时候,常常就可以进入“广义通心”的状态,与周围的环境、大自然通心。如果是面对自己,就是与自己通心。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他每天都要多次与自己通心。这里的“三”,不是指不多不少三次,而是指“多次”。)

从全人需要层次图看,你要自我实现就必须要对自尊有个超越。马斯洛心理学对于我来说是很受用的。在最初,它对我自己修炼的最大一个的好处,就是我常常在心里提醒自己一句话:“超越自尊就是自我实现!放下自尊就是自我实现!还有一句很精彩的话就是:“你自己不在了,你就自在了!”(这句话的原创者不是我,是我认识的一位禅师。)

那么《与先知通心》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呢?

说的就是自我实现还不是我们的终极需要,在自我实现之后,还有自我超越和大我实现。怎么样来满足我们最高的需要层次,实现我们人性最深的潜能呢?那就是在自我实现之后,还要通过自我超越达到大我实现。

大我实现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前面已经提到,就是在这些所有需要满足之后,他进入了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感到是“道”在实现它,或者“道”通过他这个管道,在在实现自己。“管道”是一个隐喻”而已,要把大我实现讲清楚是不容易的,只有已经有这种体验,或者类似体验的人彼此会意。当然,也不是说,只有大我实现了,才能够懂得什么是大我实现。在此之前,我们是可以通过与大我实现的人尽量通心,去感受,捕捉、袭取一些感觉的。总之,大我实现是情况颠倒过来了,不是我在实现,是道在实现,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在这本《大我实现之路》里,有一个定义,所谓大我就是与大精神认同的我。大精神是肯威尔伯他非常重视的一个词,Spirit是大写。这个概念,综合了各种不同的文明对最高的、最终的状态的一种理解,是对终极关怀的对象的一种称呼。例如基督教叫“上帝”,道家就叫“道”。

通过通心的准备,到通心的主体形成,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之后,就可以做到通心了。在还没有独立人格的时候,连一个主体都没有,拿什么来通呢?自己都不清楚,怎么能够再清楚一个对方以及与他的关系呢?在你能够通心之后,大家注意,这里有三个箭头,有个象征意义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的通心逐渐可以做到从狭义到广义,从与人的通心到整个社会,甚至大自然,甚至宇宙都可以。从个体到社会,然后覆盖六层次的通心,“六种关系,六层次的通心”也是我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简单来说人的通心是有层次性的。根据不同关系划分的层次性,首先是与道的关系,这是第一层次的通心;然后是亲密关系的通心,这是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就是弱互利关系的通心,——亲密关系是强互利关系。第四层次就是一般关系的通心。再往下,就是利益相争关系的通心。在最下面,最低的就是敌我关系的通心。对于敌我关系,也是需要通心的。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于六个层次的关系,通心的黄金三要件都同样适用。

现在说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六层次通心理论来理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应该使人类的关系尽量从最低的敌我关系往上发展。要减少下面的关系,增加上面的关系。那么往上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哪里?首先就在于要有自我超越甚至大我实现的人格出现,有能量级别高的人出现。他们能够推动、实行一种转化,他们具有这种转化力和通心力。所以,一个国家的领导,他的需要满足状态就很重要。中国儒家文化说“内圣外王”,就体现了这种理想。

那天我跟韩老师讨论了一个问题,当前中国心理学界面临一个大动荡,大家都知道心理咨询师认证取消引起的一个大动荡,在背后,有很多利益冲突被激化。90多万的心理咨询师,这么大的资源,心理咨询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矛盾、冲突如何协调?现在成立了“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委会”,这要感谢中科院心理所,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出来担当,做这个事情。那天我们就讨论到,在筹委会有一个专家组,这些专家组的成员之间是什么关系?刚刚组建后。大家是属于一般关系。我也有幸加入了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委会专家组,也在这个微信群里。在群里,我发现大家交流很少。建群之后,很少有人发信息。当然与大家都忙有关系。但也有不轻易说话的原因。为什么不愿意说话?因为有互不认识的人,如果一不小心,关系和矛盾弄不好就会被激化。原来是“一般关系”,“啪”的一下,会下降为利益相争关系,大家就会不舒服了。所以,还是谨慎点、理智点,保持现状好。如果有人站出来,说一些活跃气氛的话,情况就不同了。当然,现在这个群的交流情况以及改观。

……简单先介绍这么多,今天重点主要是听大家的意见,研讨会的程序主要就是请嘉宾的主题发言之后,然后我做一个简短的回应,然后大家再提问,提问可以针对我,也可以针对嘉宾。时间一个人发言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五分钟,麻烦韩老师你掌握一下。

(注:该研讨会内容,陆续整理发表。待续。)

解读“全人需要层次图”
(许金声正在研讨会上讲解全人需要层次图。)

解读“全人需要层次图”

(研讨会现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