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共情”

(2018-06-12 14:55:22)
标签:

共情

通心

分类: 通心

“通心”与“共情”(Empathy)有什么区别? 

 “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一致性”,是卡尔·罗杰斯所倡导的人本心理学治疗的三大原则。共情,不仅人本心理学强调,精神分析等流派也强调。它现在已经一般更认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效的共同要素之一。在这里,我们主要与卡尔·罗杰斯共情的概念进行比较,就联系和区别方面做一些探索。 

   我研究心理学是从人本心理学开始的。人本心理学对我有很大影响,其中马斯洛,主要是他的好些心理学思想,包括关于心理学研究、自我实现的人、需要层次理论、高峰体验论等。而卡尔·罗杰斯,则主要是他的心理咨询理论,尤其是他所阐述的“共情”的概念。在我从事心理工作的初期,我对于这一概念非常感兴趣。我感觉“共情”这一概念应该是心理咨询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但很快,我就逐渐觉察到了这一概念不能够完全表达自己对心理咨询、心理调整、心理辅导的感觉。对于卡尔·罗杰斯的心理咨询理论,也感觉有某些不足,我逐渐形成关于“通心”的理念(当然罗杰斯的心理学仅仅是其中来源之一,我关于“通心”理论的形成过程,准备另外详细叙述)。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我面向社会举办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后,我开始把自己“通心”的理念用于实践,越来越感觉到“通心”与“共情”两者有重要差异,“通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共情”。

下面我对“通心”与“共情”的差异做一个概括,这一概括的主要依据是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当事人中心治疗》:

1、在“通心”理论里,做到“通心”,就是有效的心理服务的充分必要条件。关于“通心”的操作,就是“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即:

   A、“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B、“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情绪和状态;

  C、“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影响对方。

 这三个要件是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的。

 卡尔·罗杰斯的理论里,有效的心理服务是什么呢?卡尔·罗杰斯没有使用“充分必要条件”这个逻辑性的概念。就他的《论人的成长》一书来看,谈到了心理治疗时的“一致性”、“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三个主要条件。但我并没有看到他对这三个条件有清晰的整合。例如,我没有看到他对“一致性”、“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共情”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论述。其实,“一致性”、“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内涵,都可以归入我所说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一个要件:“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一个人越是具有“一致性”,或者说越是“真诚”,他在心理咨询中的立场和状态就越是清晰,面对当事人就越是放空。至于“无条件积极关注”,按照卡尔·罗杰斯说法,是指咨询师对当事人的态度,即无论当事人的情感和行为怎么样,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对他们有无条件的接纳。这也大体可以归入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一个要件,即相当于“清晰自己”之中对“放空”的要求。

 2、在《论人的成长》中,卡尔·罗杰斯关于“共情”的实际运用,从“通心”理论的角度来看,除了上述的定义外,还包括指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心理的体验、理解、反馈。(参阅卡尔·罗杰斯《对话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通心”理论里,对当事人心理的体验、理解是归入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二个要件“换位体验”,而“反馈”是归入第三个要件“有效影响”。另外,在“有效影响”中,不是简单地根据共情的结果反馈,而是把握到当事人的“成长点”,在当事人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情况下影响他。

3、我关于“通心”的论述,包含有“狭义的通心”和“广义的通心”两种。所谓“狭义的通心”是指活人与活人之间的“通心”。卡尔·罗杰斯的“共情”在我的“狭义的通心”论述的范围之内。但他主要是用于说明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的关系,我则在论述和应用上把它扩展到了所有的帮助性关系。

 4、所谓“广义的通心”,是指“狭义的通心”以外的所有的“通心”。它是注入了“灵性健康”含义的“通心”,包括一个活人与自己,与已经去世的人,与古人,与人以外的其它生物,与大自然,与“道”等的通心。这些是罗杰斯在论述“共情”时没有涉及过的。

5、我所使用的“通心”,不只是指心理师对当事人的行为,也包括当事人对心理咨询师的行为。它包括了理解、启发,甚至激励等丰富的内容。“通心”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即“通心力”。我把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简化为“通心力”。它不仅是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心理咨询师应该使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即提升当事人的“通心力“。

 6、“通心”强调了双向流动的过程。汉语的“通”具有英语“Empathy”无法表达出来的一些含义。在“通”的含义里,有着一种绵延的过程,一种时间的变化,一种创造性的生成,一种双向的互动,一种心灵空间的变化和换位的丰富内容。

7、从我的人格三要素理论来看,它们在心理素质的发挥上有不同。比较“同情”、“共情”、“通心”三者在心理素质发挥上的要求,“同情”只是意味着有道德力,而心理师在心理辅导中要做到对当事人有帮助,还需要有意志力、智慧力的加入。在“共情”中,除了情感力外,还有智慧力,意志力作用还不明显。在“通心”中,情感力、意志力、智慧力都要求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对人格三要素活动的水平要求更高了。

8、在实践上,卡尔·罗杰斯的理论在一些情况下容易导致咨询师不加区分地片面强调“跟着走”,忽视了甚至根本不在意对当事人阻抗的突破,忽略了甚至根本不在意洞察当事人更加深层次的成长需要,以致于可能导致治疗过程的缓慢,甚至延误的风险。至少在卡尔·罗杰斯早期的一些案例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风险。(参阅作者新浪博文《点评卡尔·罗杰斯》)

 全人心理学的“通心”,在心理调整上具有治本、高效、简明的效果。(参阅本书第五部分“我关于通心实践”)

9、在理论的支撑上,“通心”理论已经在世界的主流宗教和哲学中找到支持,包括基督教、佛教、道家、儒家等。例如,基督教的“爱邻如己”、“与上帝同在”,佛教的“以心印心”、“心心相印”,道教的“道法自然”、儒家的“耳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格物致知”(王阳明)等。通心理论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正在越来越成熟,成为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人际关系理论、交往理论、人类生存理论。

 10、通心理论正在显示出远远超越于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价值,具有越来越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潜质。例如,关于“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的思想,正开始得到更多的有识之士的认同。

    11罗杰斯在晚年的著作1980年他在所出版的《存在之路》 (Way Of Being)中,关于共情有发表了新的看法。他说:

    “我不再认为同理心是一个“状态”,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个过程(process……

    对他人的同理心有几个面,它指的是进到他人所觉知的世界中,而且觉得自在;它指的是敏锐地察觉到他人在每一时刻的变化中所表述的知觉意义,及他每个当下所感受到的害怕或愤怒,温和或困惑;它表达的是暂时的放下个人的判断,去体验他人的生活;去意识他所没有觉察到的内在感受意义(felt meaning),而不立刻去挑破它,因为这会让他觉得有压力;它包括如何用温和而不强迫的方式,将你用客观而清新的视野对他的世界所观察到的东西告诉对方,以免引起对方的害怕。并且,要经常要求证他,并从他的回应来修正自己的看法,以确保自己所了解的是正确的。对这个人而言,你是他内在世界的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从他不断经验的事物中,指出那可能的意思和意义,你协助他注意到那有用的资料,去更全面的经验它,并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这种“与他人一起”的意思指的是,暂时将自己的观点与价值放下,用无偏见的态度进入到他的世界。也就是说,要将自己放下。只有那些对自己有足够安全感,对自己在那些奇怪而陌生的世界中不会迷失,且在自己的意愿下能随时回到自己世界的人才能做到。

    或许这个对同理心的解释,清楚的表达它是复杂的、苛求的、强烈的--同时也是微妙的、温和的一种存在方式(way of being)。”(罗杰斯《存在之路》英文版第142—143,转引自张宝蕊《同理心?共感?共情?》。)

   我认为,罗杰斯在晚年的确对共情或者同理心的理解有所发展,但总体还是没有跳出一定框架。他的这段论述与通心的区别主要有下面几点:

1)罗杰斯说:“……它表达的是暂时的放下个人的判断,去体验他人的生活;去意识他所没有觉察到的内在感受意义(felt meaning),而不立刻去挑破它,因为这会让他觉得有压力;”我的看法是:把同理心看成一个过程没有问题。对于通心来说,关键在于,要不要立刻去挑明或者说破,这要因人而异,要对当事人的承受力、理解力以及其他状况做一个评估。在评估后,如果挑明有助于当事人的成长,就挑明。

     2罗杰斯:“它包括如何用温和而不强迫的方式,将你用客观而清新的视野对他的世界所观察到的东西告诉对方,以免引起对方的害怕。”

这里还是需要做一个评估。在这方面,全人心理学的做法是常常在他的承受力的基础上给他一个最大限度的挑战,这样做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效果。

在我看来“以免引起对方的害怕”,这种情况,也值得探讨:

A、为什么“害怕引起当事人的害怕”?在这里,罗杰斯有一个预设的前提,认为引起当事人的害怕就一定不好。其实,在我看来,如果引起了当事人的害怕,恰恰是发现了当事人新的成长点。。问题不是当事人害怕不害怕的问题,而是咨询师对于当事人的承受力的评估。当事人都害怕,咨询师应该突破这种害怕。在我的个案中,每一个被突破的害怕背后,都是重要的心结,一旦化解,便解放出大量能量。

B、这里罗杰斯说“害怕引起当事人害怕”,坦率地承认了他自己的“害怕”。这一“害怕”值得进一步探讨。不排出这方面有他的心结。 

      3罗杰斯说:“要经常要求证他,并从他的回应来修正自己的看法,以确保自己所了解的是正确的。对这个人而言,你是他内在世界的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从他不断经验的事物中,指出那可能的意思和意义,你协助他注意到那有用的资料,去更全面的经验它,并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如果单纯说“要求证,并且从他的回应修正自己的看法”,这一般说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罗杰斯说的是“要经常求证”,这就使我不由得有一种担心,这个“经常”究竟是怎样一个频率?是不是所有的求证都有助于推进其咨询过程?是不是一有问题就马上要求证?这里需要把握一个度。在我的咨询实践中,我也常常遇到需要求证的时候,但我会有一种评估,求证的内容对于推进过程是否关键,不是关键的,我常常会放一放。就是必须求证我也常常会采用当事人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求证。

       4)罗杰斯说:“这种‘与他人一起’的意思指的是,暂时将自己的观点与价值放下,用无偏见的态度进入到他的世界。也就是说,要将自己放下。只有那些对自己有足够安全感,对自己在那些奇怪而陌生的世界中不会迷失,且在自己的意愿下能随时回到自己世界的人才能做到。

或许这个对同理心的解释,清楚的表达它是复杂的、苛求的、强烈的——-同时也是微妙的、温和的一种存在方式(way of being)。”

     对于这一段话,我基本同意。罗杰斯在此处看到了同理心是一种复杂的、苛求的、强烈的——-同时也是微妙的、温和的一种存在方式,这不无深刻。但在我看来,我还乐意补充:“通心”却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存在方式。

“通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共情”

“通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共情”

“通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共情”

“通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共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