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使孔子的话更加无懈可击?

(2017-09-21 16:27:42)
标签:

孔子

创造性转化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通心理论对忠恕之道的创造性转化

——“通心”理论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之一)


古人再有智慧也不可能是神仙,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完毕。他们提出的思想、理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我们在继承古人遗产的时候,对其中的一些部分,有必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完成这一工作,我发现,通心理论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例如,它可以用来研究孔子的忠恕之道,使其发生创造性的转化。

一、忠恕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关于孔子学说的核心,历来有不同说法,本文采用下面的说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 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忠恕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孔子的学说是人学,或者仁学,它能够以忠恕一以贯之。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忠恕”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许有研究者不同意这种说法。这并不影响本文的宗旨。至少,“忠恕”在孔子学说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忠恕的含义

忠恕是什么含义呢?关于忠恕的含义,历来争论很多。但不少人都认为,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暂且从这两段话来理解忠恕

 先看的含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

     关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百度百科有关词条是这样解释的: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种理解很值得怀疑。从字面上来看,《论语》似乎没有首先的意思。另外,把理解为站得住,把理解为通达事理,有失浅表和牵强。因为无论是站得住还是通达事理本来就已经是褒义了。如果这样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就相当于废话。我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是指处于某种立场。这里的,是指达到某种目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应该是仁德的人,自己想处于某种立场,也要想到让别人处于某种立场,自己想要达到某种目的,也要想到让别人达到某种目的。或者简单理解:自己想这样,也要想让别人也这样。

     上面只是从字面上来解释这段话。我们还可以结合本身的含义来进一步理解。《周礼》:中心曰忠。从字的结构看,构成。的含义是表示位居中央,中正,不偏不倚。则是指心灵。有学者认为,是指回归并执守自己最内在最自然的情感或本性。我同意这一说法。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当人做到至诚的时候,也就是与道合一的时候,天人合一的时候。当我们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时候,如果在这个背景下来理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如果你是得道之人,你也希望别人得道,并且按照道来行事。

再看的含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在《论语》里,至少有两处。

1 .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呢?

有的人把它理解为:我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给予别人。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自己不喜欢的,不等于别人也不喜欢。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果我不喜欢的,恰恰别人要想要,应该怎么办呢?例如,一个人想吃萝卜,我这里恰好有萝卜,但萝卜不是我喜欢吃的。他问我要,我就不给他了吗?所以,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这句话应该这样来理解:

自己不希望他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也不要那样对待他人。

例如,自己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说谎,自己也不要对别人说谎。

有人把它翻译成英文: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to you.

关键是对“欲”的理解。它应该是指对于一种人际关系、交往方式的希求。

 

三、孔子的忠恕之道有什么问题?

 

     那么,孔子的忠恕与我讲的通心有什么差异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之所以要说是基本上,是因为想留有一点余地:它是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行得通?这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例如,如果我不愿意别人在春节的时候给我发红包,我也不要在春节的时候给别人发红包了吗?

    再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似乎有一些问题。它的字面意思不能够把上述我们对的理解包含进去。按照它的字面意思,很容易就搞成心理学说的“投射”。我们想和想的,未必别人也想。我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人未必喜欢。如果按照上面对的理解,圣人或者神人也许可以这样由己推人,但一般人就行不通了。在这里,关键是缺乏一个通心黄金三要件的换位体验的过程。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方法上。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篇》

   

 这里的能近取譬非常重要,孔子明确说它是仁之方。所谓,是打比方的意思。自己就是离自己最近的了。能近取譬的含义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以自己为一个参照系。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一种“能近取譬”,以自身来打比方,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在表面上很像通心理论所说的换位体验,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通心理论所说的换位体验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情绪和状态。而能近取譬或者推己及人,缺乏“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绪、状态”这一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以缺少的。这一过程本身也意味着对于自我中心、自恋的超越。


   四、用通心理论对忠恕之道进行创造性转化


     孔子学说的伟大,就在于它是仁学。二人为。大道至简,孔子还把忠恕之道作为他的学说一以贯之的核心。不管是的概念,还是忠恕的概念,强调的都是主体间性。远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在强调这一重大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最近若干年提出哲学研究从主体性主体间性转向的趋势问题,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注意到了主体间性的重要。

 当然,正如前面已经提到,古人再有智慧也不可能是神仙,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完毕。他们提出的思想、理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我们在继承古人遗产的时候,应该进行必要的创造性转化。下面就尝试用通心理论来对忠恕之道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我提出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作为实施通心三个可以充分必要的操作的原则: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状态;

3、有效影响。即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影响对方。

  (关于通心黄金三要件,详细请看《全人心理学丛书》之《通心的理论和方法》的第一部分。)

有了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以后,事情就好办了。

孔子的上述两个原则,如果再加一个前提,理解为通心者在对通心对象进行换位体验之后的两个如何行动的原则,那么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也就是说,那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应该是指经过了对对方进行了换位体验的那个。这个,与没有经过换位体验的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欲立欲达的内容是先经过了把自己换成他人来体验过的,而不是没有体验过的。这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欲立欲达的内容跟自己当时的欲望没有关系,只与我们在换位体验时所体验到的他人想要或者的内容有关。

这样,对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通心意义上的创造性的转化就应该是:我自己想立的,确认他人也想立的,就帮助他人也立。我自己想达的,确认他人也想达,就帮助他人也达。——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正是这样做的。甲很喜欢吃葡萄,他刚好有很甜的好葡萄。他看见了乙,就问:你需要吗?乙点头,于是甲就给了乙一串。——但是,从通心的过程来看,还可以是这样的:甲很喜欢吃葡萄,他看见了乙,就站在乙的立场上,体会乙的立场与状态,也就是对乙进行换位体验,他甚至了解乙没有糖尿病之类不宜的疾病。最后他确认乙是需要的,于是问:你需要吗?乙点头,于是甲就给了乙一串。

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欲,并不是我们自己的不欲,而是我们在换位体验时所体验到的他人的不欲

    这里的关键,是换位体验这一步骤!明确补充关键的换位体验,就可以使忠恕之道更加清晰,发生创造性转化。

所谓“创造性的转化”,从国际知名哲学家、华裔诠释学大师傅伟勋的诠释学“五谓”学说来看,是所谓“必谓”层次上的诠释。

 

五、通心有更彻底的普适性


     如果说,“忠恕”、“通心”都是行为的原则。忠恕可以看成是二级原则,而通心是更高层次的一级原则,忠恕必须建立在通心的基础上。通心忠恕具有更彻底的普适性。二级原则必须用一级原则来补充。

    从我提出的通心公式来看,真正的忠恕通心,不通心忠恕是某某、某某。(关于通心公式, (关于通心黄金三要件,详细请看《全人心理学丛书》之《通心的理论和方法》的第一部分。)

有了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后,好多疑问也就迎刃而解。

    例如,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不少人提出这样类似质疑: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大家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我们来看看,通心的原则能不能适用于这个例子?

    这里有一个谁先举枪的问题。如果是自己先举,说明自己先就进行了通心,已经有了举枪打对方的立场和理由,不用啰嗦,尽快扣动扳机即可。

    如果是对方先举,那么当下必须迅速进行通心。先运用通心的第一个黄金要件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我是否清楚我是谁,在这种场合下,尤其需要清晰和坚定:我是不是一个该杀的人?如果答案是我不是一个该杀的人,那么我们继续运用第二个要件换位体验:他现在举枪要杀我。我又不是坏人,他为什么会举枪要杀我?可见他对我有误解,很可能他对我有强烈的愤怒情绪。我体验到他对我的愤怒情绪,要消除他的误解,消除他的愤怒情绪,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而我又要保全我的生命,所以我应该尽快地扣动扳机,打他持枪的那只手。当然,这些心理活动,“说时迟那时快”,可以在瞬间完成,或者事先就已经完成。——按照现在的公认的人权观念,他人的行为,是以我自己的生命为边界的。如果有人要伤害我的生命,那么我必须保卫我的生命。这是正当防卫。

   如果运用通心的第一个黄金要件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其结果你是认为你自己该杀,那就让他先开枪好了。

    如果是同时举枪呢?你为什么会举枪?这说明已经进行了通心,已经有了举枪打对方或者防御的立场和理由,不用啰嗦,尽快扣动扳机即可。

如果不引进通心理论,似乎很难彻底说清楚这些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