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秘体验?
(2017-09-12 09:51:22)
标签:
神秘体验 |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
关于“神秘体验”,其实大家都不陌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多半也听他人讲过,或者看过有关叙述。
所谓“神秘体验”,一般是指难以解释的、与通常的体验有明显不同的体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神秘体验具有四个一般特征:
“一、不可言说。将某种状态归类于神秘体验,最方便的就是否定的方式。经历此种体验的人马上会说它不可言传,它的内容无法以适当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只能直接体验它,而无法将这样的体验传授或传达给别人。就此特性而言,神秘状态比较接近感觉状态,甚于理智状态。没有人能让一个从来没有过特定感觉的人,了解那种感觉所包含的性质与价值。人必须有鉴赏的耳朵,才能懂得交响乐的价值;人也必须尝过恋爱的滋味,才能知道恋人的感受。缺乏心灵或耳朵,我们就无法给予音乐家或恋人一个公正的解释,甚至会以为他们是内心软弱或失去理性的人。重神秘体验者发现,大多数人对其体验的理解也是不恰当的。
二、知悟性。虽然神秘状态近似感觉状态,但对那些经验此种状态的人而已,它也是一种知性状态。神秘状态是对于推论的理智所无法探测之深刻真理的洞悟。它们是洞见、理智,虽然无法言传,但充满意义与重要性。通常对于未来还带着一种奇特的权威感。
在我使用“神秘主义”这个词时,这两种特性都被称为神秘主义的状态。另外两种特征相比之下没那么明显,但也常常可以见到。
三、顷现性(短暂性)。神秘状态无法维持很久。除了极少的例子之外,它的极限是半小时,最多一两个小时,之后就渐渐淡入日常生活的状态。当经验消退时,通常只剩下模糊的记忆;但当它再度发生,却可以被认出来。在两次间隔中它可以持续发展,使人觉得它有一种内在丰富性与重要性。
四、被动性。虽然神秘状态的来临可以经由预备性的刻意操作激发,例如集中注意力,做某些特定的身体动作,或是用其他重神秘体验者手册所规定的方式。但当这种特别的意识来临,重神秘体验者会觉得自己的意志好像中止一样,而且有时候真切地觉得好像有个更高的力量将他握住。这一特征使得神秘主义与一些次级人格或交替人格的特定现象有所关联,例如发出预言、自动书写,或是灵媒的出神状态。但是当后者的这些现象很清楚时,当事者在事后可能没有任何记忆,它对当事者平时的内心生活也可能毫无意义;对经验者来说,它只是一个中断状态而已。但严格意义上的神秘状态从来不会只是一个中断状态。它还保留着某些对于内容的记忆,以及对于重要性的深切感受。它改变了经验者在两次经验间的内在生活。然而,要对这个范畴的现象作出明确的分野也很难,因为我们可能看到各式各样程度与混杂的表现。”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对人性的研究》,第271页,蔡怡佳、刘宏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威廉·詹姆斯关于神秘体验的看法,是比较中性的。
关于神秘体验,研究的角度不同,其理解就有很大差异。
例如,从医学的角度,网上的医学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主要见于精神分裂人格,表现多种多样,如奇迹体验、预兆体验、预定调和体验、疯狂体验、离心影响体验等。”
在哲学研究中,英文“mysticism” 、“mystic”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一般的译法,是把“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把“mystic”译为“神秘主义者”。
我认为,这种译法是有偏颇的。
我国哲学家张祥龙先生认为:“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沿袭已久。它的不妥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mystic’或主张‘mysticism’的人都强烈反对让任何‘主义’(观念化的理论、作风和体制)来主宰和说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所寻求的是超出任何现成观念的原发体验;在基督教(主要是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和改革后的天主教)可说是与神或大精神(Godhead)相通的体验,在非基督教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是对本源实在(梵-我,道,佛性)的体验。这样,称之为‘主义’就有悖其义。此外,在当今汉语界中,“神秘主义”似乎带有浓重的反理性色调,在许多语境中已不是个中性的,而是否定性的词。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体验论’就避免了这一层不必要的成见。(张祥龙:《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体验论哲学经典》总序)
那么,什么是“神秘体验论”呢?张祥龙先生也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所谓‘神秘体验’,是指这样一种经验,人在其中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或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张祥龙:《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体验论哲学经典》总序)
我还发现,肯·威尔伯、马斯洛,乃至超个人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的研究者们所谈论的“mysticism”的意义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其含义,与张祥龙先生所解释的大同小异。我个人体会,大家在使用“mysticism”时,其含义有时候是指一种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以区别于那些保守的、因循守旧的、讲究实用、为人性以及人性的发展设限的倾向。
马斯洛从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思想的立场上,高度重视高原体验、高峰体验、神秘体验。
马斯洛生动地用“在一个不到一米五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这样的警句来表达在探索人性时,具有开放心态的重要性。他还提出“约拿情结”、“超越性病态”等概念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神秘体验论的本质特性就是开放性。
马斯洛还批评了一种对神秘感常见的误解。他指出:“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在超越者那里不断增长的知识与不断增长的神秘感与敬畏感是成正比的关系。通常,这种关系正好相反。大多数人都把科学知识当成减少神秘感,从而是减少恐惧的工具,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神秘感产生恐惧。于是人们为了减少焦虑就去寻求知识。
马斯洛在论述“超越”的时候,把神秘体验看成是一种健康的超越体验:“作为神秘体验的超越,一种神秘的融合,不论是和另一个人或和整个宇宙或和任何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相融合。” (马斯洛《人性能够达到的境界》,第263页,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这方面的调查也很少。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对神秘体验似乎比较常见。在百度输入“mys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