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神秘体验?

(2017-09-12 09:51:22)
标签:

神秘体验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关于“神秘体验”,其实大家都不陌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多半也听他人讲过,或者看过有关叙述。

所谓“神秘体验”,一般是指难以解释的、与通常的体验有明显不同的体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神秘体验具有四个一般特征:

“一、不可言说。将某种状态归类于神秘体验,最方便的就是否定的方式。经历此种体验的人马上会说它不可言传,它的内容无法以适当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只能直接体验它,而无法将这样的体验传授或传达给别人。就此特性而言,神秘状态比较接近感觉状态,甚于理智状态。没有人能让一个从来没有过特定感觉的人,了解那种感觉所包含的性质与价值。人必须有鉴赏的耳朵,才能懂得交响乐的价值;人也必须尝过恋爱的滋味,才能知道恋人的感受。缺乏心灵或耳朵,我们就无法给予音乐家或恋人一个公正的解释,甚至会以为他们是内心软弱或失去理性的人。重神秘体验者发现,大多数人对其体验的理解也是不恰当的。

二、知悟性。虽然神秘状态近似感觉状态,但对那些经验此种状态的人而已,它也是一种知性状态。神秘状态是对于推论的理智所无法探测之深刻真理的洞悟。它们是洞见、理智,虽然无法言传,但充满意义与重要性。通常对于未来还带着一种奇特的权威感。

在我使用“神秘主义”这个词时,这两种特性都被称为神秘主义的状态。另外两种特征相比之下没那么明显,但也常常可以见到。

三、顷现性(短暂性)。神秘状态无法维持很久。除了极少的例子之外,它的极限是半小时,最多一两个小时,之后就渐渐淡入日常生活的状态。当经验消退时,通常只剩下模糊的记忆;但当它再度发生,却可以被认出来。在两次间隔中它可以持续发展,使人觉得它有一种内在丰富性与重要性。

四、被动性。虽然神秘状态的来临可以经由预备性的刻意操作激发,例如集中注意力,做某些特定的身体动作,或是用其他重神秘体验者手册所规定的方式。但当这种特别的意识来临,重神秘体验者会觉得自己的意志好像中止一样,而且有时候真切地觉得好像有个更高的力量将他握住。这一特征使得神秘主义与一些次级人格或交替人格的特定现象有所关联,例如发出预言、自动书写,或是灵媒的出神状态。但是当后者的这些现象很清楚时,当事者在事后可能没有任何记忆,它对当事者平时的内心生活也可能毫无意义;对经验者来说,它只是一个中断状态而已。但严格意义上的神秘状态从来不会只是一个中断状态。它还保留着某些对于内容的记忆,以及对于重要性的深切感受。它改变了经验者在两次经验间的内在生活。然而,要对这个范畴的现象作出明确的分野也很难,因为我们可能看到各式各样程度与混杂的表现。”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对人性的研究》,第271页,蔡怡佳、刘宏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威廉·詹姆斯关于神秘体验的看法,是比较中性的。

关于神秘体验,研究的角度不同,其理解就有很大差异。

例如,从医学的角度,网上的医学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主要见于精神分裂人格,表现多种多样,如奇迹体验、预兆体验、预定调和体验、疯狂体验、离心影响体验等。” 

在哲学研究中,英文“mysticism 、“mystic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一般的译法,是把“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把“mystic译为“神秘主义者”。

我认为,这种译法是有偏颇的。

我国哲学家张祥龙先生认为:“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沿袭已久。它的不妥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mystic’或主张‘mysticism’的人都强烈反对让任何‘主义’(观念化的理论、作风和体制)来主宰和说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所寻求的是超出任何现成观念的原发体验;在基督教(主要是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和改革后的天主教)可说是与神或大精神(Godhead)相通的体验,在非基督教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是对本源实在(梵-我,道,佛性)的体验。这样,称之为‘主义’就有悖其义。此外,在当今汉语界中,“神秘主义”似乎带有浓重的反理性色调,在许多语境中已不是个中性的,而是否定性的词。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体验论’就避免了这一层不必要的成见。(张祥龙:《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体验论哲学经典》总序)

那么,什么是“神秘体验论”呢?张祥龙先生也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所谓‘神秘体验’,是指这样一种经验,人在其中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或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张祥龙:《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体验论哲学经典》总序)

我还发现,肯·威尔伯、马斯洛,乃至超个人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的研究者们所谈论的“mysticism”的意义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其含义,与张祥龙先生所解释的大同小异。我个人体会,大家在使用“mysticism”时,其含义有时候是指一种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以区别于那些保守的、因循守旧的、讲究实用、为人性以及人性的发展设限的倾向。

马斯洛从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思想的立场上,高度重视高原体验、高峰体验、神秘体验。

马斯洛生动地用“在一个不到一米五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这样的警句来表达在探索人性时,具有开放心态的重要性。他还提出“约拿情结”、“超越性病态”等概念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神秘体验论的本质特性就是开放性。

马斯洛还批评了一种对神秘感常见的误解。他指出:“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在超越者那里不断增长的知识与不断增长的神秘感与敬畏感是成正比的关系。通常,这种关系正好相反。大多数人都把科学知识当成减少神秘感,从而是减少恐惧的工具,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神秘感产生恐惧。于是人们为了减少焦虑就去寻求知识。

    但是一般对自我实现者来说,尤其是高峰者和超越者,神秘则具有魅力,具有刺激性和挑战性而不是威胁性。自我实现者有些易于对众所周知的东西感到厌倦,而不管这种知识是否很有用。这种情况对于高峰者来说尤其如此,神秘感、崇敬感和敬畏感对他们是一种奖赏而不是惩罚。

    我在那些曾和我交谈过的最有创造性的科学家那里发现,他们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心醉神迷,而在这种心醉神迷中,又混杂着谦卑感、无知感、渺小感,以及面对宇宙的无限、一只蜂鸟的美丽或一个婴儿的神秘所产生的敬畏感。作为一种奖赏,他们在主观上积极地感受到这一切。

    因此,谦卑和自己承认的‘无知’才与伟大的超越性科学家的幸福感并存。我认为我们大家都可能有这类体验,尤其是在小的时候。不过,似乎超越者的这种体验更深、更经常,并且被珍视为生命的高峰时刻。我的这种说法既包括科学家、神秘主义者,也包括诗人、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母亲以及其他类型的人。不管怎样,我肯定这是一种可用于检验的认知理论和一种科学理论,即在人性发展的最高层次上,知识与下列感觉是积极地而非消极地联系在一起的:神秘感、敬畏感、谦卑感、终极无知感(ultimate ignorance)、尊重感以及奉献感。”(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第65页——66页,许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

马斯洛在论述“超越”的时候,把神秘体验看成是一种健康的超越体验:“作为神秘体验的超越,一种神秘的融合,不论是和另一个人或和整个宇宙或和任何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相融合。 (马斯洛《人性能够达到的境界》,第263页,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马斯洛还进而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我实现者:“超越性的自我实现者”和“非超越性的自我实现者”。他指出:超越性的自我实现者“可称为‘超越者’,他们更经常地意识到存在这一领域(realm of Being),有着存在认知;他们生活在存在的层次上,即目的和内在价值的层次上;他们更明显地为超越性动机所驱使,时常具有统一的意识和高原体验,有着或曾有过同启迪、顿悟、了然于心相伴随的高峰体验(其中包括神秘感、神圣感,以及心醉神迷的状态),这种启迪、顿悟和了然偶或甚军经常改变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看法。”所谓非超越性的自我实现者“从根本上来说是更实际、现实、世俗、能干的凡人,他们更多地生活在此时此刻的世界上——我简称为匮乏性领域,即匮乏性需要和匮乏性认知的世界。这种世界观从根本上以一种实际的、具体的、现实的实用方式,把人或物看成是匮乏性需要的满足因素或阻碍因素,即把人或物看成对自己有用的或无用的,有益的或危险的,重要的或无足轻重的。……这些人往往是‘实干家’,而不是沉思者、冥想者;他们讲求效率、实用,而不讲究审美;他们审时度势、探本求源,却不体味周遭、多愁善感。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第58页,许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这方面的调查也很少。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对神秘体验似乎比较常见。在百度输入“mystical experiences”,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虽然神秘体验的发生很常见,但它们在一生中只可能会发生一次或两次,如果是的话。根据1987年在芝加哥的国家意见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43%的美国成年人说他们有某种神秘的经历。在1978年和1979年发表在《宗教科学研究杂志》(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上的英国民意调查结果中,56%的教徒声称他们有过这样的经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