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216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心力”的生理基础:镜像神经元?

(2017-09-09 11:38:19)
标签:

通心

镜像神经元

分类: 通心

“通心力”的生理基础:镜像神经元?


 所谓通心力,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双赢甚至多赢的能力。“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简单说就是指“清晰自己”、“换位体验”、“有效影响”。

人类通心力的存在是一个事实。那么,人类为什么可以有通心力?人类有通心力的基础是什么呢?      我借用马斯洛提出的“类本能”的概念,提出通心力是人类的一种“类本能”。所谓本能是指先天就会,不需要后天学习的能力。而人类的类本能是指有一定的人种遗传的基础,而需要后天学习和锻炼的一种能力。类本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能力,比本能弱。

这样说,有没有科学研究的依据呢?

有。这就是关于“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和理论。

“镜像神经元是一种神经元,当动物在行动时,当动物观察到另一个动物的相同动作时,它就会触发。因此,神经元反映了另一个人的行为,就好像观察者本身在行动一样。这种神经元在灵长类动物中直接被观察到。鸟类已经被证明具有模仿的共振行为,神经学的证据表明存在某种形式的镜像系统。在人的大脑活动中,与镜像神经元相一致的大脑活动在运动前皮层、补充运动区、主要的躯体感觉皮层和下顶叶皮层中都有发现。”(《维基百科》)

关于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关于它的重要性,曾经2011年入选《时代》杂志百大人物的印裔美籍心理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Vilayanur S. Ramachandran,1951年-)甚至大胆地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将如同DNA对于生物学的意义一样。它将提供一种统一的框架,来解释迄今为止仍然神秘未解而又难以付诸实验验证的众多心理能力。”(格雷科里·希科克:《神秘的镜像神经元》,前言,李婷燕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使我们能够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使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生于1937428),曾任是一名神经生理学家,欧洲大脑和行为协会的前任主席。在帕尔玛大学科研团队的资深科学家,首先在猕猴的额叶和顶叶皮层发现了镜像神经元,并撰写了许多关于这个主题的科学文章。

    贾科莫·里佐拉蒂(还有另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镜像神经元是人类情感能力,其中包括共情(empathy)的神经基础。所谓“共情”,对应于通心理论的“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情绪与状态。

     在通过镜像神经元理解他人感情的过程中,观察者直接体验了这种感受,因为镜像机制使观察者产生了同样的情绪状态。当人经历某种情绪,或者看到别人表现出这种情绪时,他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都会活跃起来。换句话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经历了同样的神经生理反应,从而启动了一种直接的体验式理解方式。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被感染,而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发出笑声。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患有自闭症的人,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镜像神经元受到了损害。

   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所提出的解释镜像神经元功能的理论表示怀疑。例如,在《连线》杂志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克里斯蒂安·贾勒特警告说:“……镜像神经元是一项令人兴奋、有趣的发现——但当你在媒体上看到它们的时候,请记住,大多数关于这些细胞的研究都是在猴子身上进行的。记住,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镜像神经元。我们还在努力确定它们是否存在于人类中,以及它们与猴子版本的比较。至于理解这些细胞的功能意义……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这个旅程才刚刚开始。”(《维基百科》)

   美国格雷科里·希科克在《神秘的镜像神经元》一书中,对关于镜像神经元的研究提出了诸多质疑。 

       尽管目前关于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争论。但这种情况并不影响我们做出这样的假设:人类的“通心力”这“类本能”是通过大脑中相关的“镜像神经元”细胞遗传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