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与后人本心理学
(2017-07-29 18:03:22)
标签:
马斯洛 |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
一、
后人本心理学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从起源上讲,它是人本心理学继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后人本心理学并不是一种与以往心理学派别没有关系的新的心理学,而是一种有着新的人性观、更广阔的视野的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最早使用“Transpersonal”(个人的)这个词的人是马斯洛。马斯洛不仅是“人本心理学之父”,而且也是“后人本心理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马斯洛在晚年产生了关于后人本心理学的思想,1968年,马斯洛曾经写信给安东尼·苏蒂奇(Anthony Sutich),和他讨论“第四心理学”的问题。他希望有一种新的心理学,能够“超越个体性,超越单独的个人的发展,而进入到含义更广的更具包容性的某种事物。”他曾经考虑使用“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后来才确定用“Transpersonal Psychology”。Transhumanistic一词,由humanistic(人本的)在前面加一前缀trans构成。翻译为中文正是:“超人本的心理学”,或者“后人本心理学”。
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其好处是传达出了“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与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之间的密切关系,即第三心理学和第四心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马斯洛为“后人本心理学”奠基的一段话
马斯洛在1968年再版的《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序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是向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发展的准备阶段。第四种心理学是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类的,它超越了人性、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2]
马斯洛的这段话很重要,常常被引用,也常常被用来论证“后人本心理学”的诞生。——我认为,这段话的确是很重要的。马斯洛的这段话,发表于1968年出版的《存在心理学探索》的第二版前言。1962年《存在心理学探索》初次发表时,马斯洛是没有这些思想的。
在前言中,马斯洛先是指出人本心理学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它是理解和思考的新路线,人和社会的新形象,伦理和道德的新概念,以及运动的新方向。”(《存在心理学探索》,第5页)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理解这段话,不能够拘泥文字,做浅层次的解读,而要深入进去,尽量做到创造性的诠释。
马斯洛说:“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是向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发展的准备阶段。”
在这里,马斯洛是在展望心理学的思潮的发展。他预见了作为第三思潮的人本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更新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马斯洛之所以有这样的展望和预见,是因为他不断探索,以致在晚年越来越有一种身心灵大健康的心理学研究的格局。
在这段话中,马斯洛也讲明了人本心理学与后人本心理学的关系。人本心理学是后人本心理学的过渡,它必然走向后人本心理学。有不少的人在理解“后人本心理学”的时候,把它与“人本心理学”割裂开来,似乎后人本心理学是一种不同于人本心理学的新的心理学流派。这是不妥的。正如肯·威尔伯在论述进化与成长的概念时说,进化、成长同时具有“涵括”和“超越”两种性质。
所谓“第四种心理学是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类的,它超越了人性、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3] 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里,“超越个人”“超越人类”“超越人性”是指超越以个人为中心、超越以人类为中心、超越以人性为中心,而不是指要脱离个人、脱离人类、脱离人性。而对于超越自我同一性来说,并不是指不要自我同一性,而是指有更高的自我同一性。对于超越自我实现,则是指在自我实现之上,还有“大我实现”(详见本书后面部分的论述)。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这实际上是指突破以前的以人为中心的狭隘,以最广阔的视野来看人。
在以上马斯洛的整个一大段的话中,似乎有某种逻辑不严密的地方,或者说,他缺乏对这些话的更清晰的、进一步的说明。尤其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这段话很容易引起歧义:难道心理学不研究人了吗?难道心理学成了宇宙学吗?其实,马斯洛并没有否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只是后人本心理学研究的人,是处于人性发展的更高阶段,甚至是人性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人性发展阶段,个体的优势需要以及超过了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的阶段,进入了自我超越需要,乃至大我实现需要占优势的阶段。
三、马斯洛晚年的“后人本心理学”思想
马斯洛思想的变化与发展可以说本身就体现了人本心理学与后人本心理学之间的逻辑关系。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所奠基的人本心理学是一种通向超越性心理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的桥梁。正如他指出:“我们需要某种‘大于我们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4] 在这里他已经有了关于终极关切的体悟。在马斯洛的后期著作中,更是有不少关于后人本心理学的思想。
早在1954年初版的《动机与人格》中,马斯洛就曾经在自我实现需要之后,谈到了认知和审美需要,他似乎已经感觉到,“自我实现需要”并不能够涵盖所有更高的需要。马斯洛当时也没有考虑宗教与人本心理学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必须从他的思想发展过程来理解。这与他早年所持有的对宗教的态度有关系。马斯洛出生于俄罗斯的犹太教家庭,由于他自身的素质和童年的一些经历,包括他母亲常常吓唬他“上帝会惩罚你!”这使他对宗教抱有一些不好的看法,也就没有研究宗教与人的需要的关系。这样,尽管马斯洛强调了心理学要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性的高境界,强调了高峰体验,但他关于人性的模型仍然是不充足的。
到了晚年,马斯洛对于人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1966年发表了《宗教,价值观,高峰体验》。此时,他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对灵性的东西更加关注,在提出“后人本心理学”的同时,他也提出了“超越性需要”(mataneeds)等概念,但他没有详细研究这一需要与需要层次论的关系。
马斯洛晚年还发表了《理论》这一文章。这一文章为后人本心理学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他把自我实现者分为两类:“健康型的自我实现者”和“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并且对他们作出了详细的区分。一共归纳了24条两种不同自我实现者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一种自我实现者没有或者很少超越性体验(包括高峰体验),一种自我实现者经常有超越性体验。前者是“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后者是“健康的自我实现者”。[5]
“健康型的自我实现者主要是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和更凡俗的人,他们更多地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或者生活在我们简称为匮乏性的王国,匮乏性需要和匮乏性的认知世界。”
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是有较多超越体验的人。“这些人往往是‘实干家’,而不是沉思者或者冥想家;他们是有效率、重实际的,而不是审美的;重视现实检验和认知,而不是情感和体验。”
马斯洛的这种划分实际上扩展了自我实现的概念,把原来的自我实现的人分成了两种。在1954年的《动机与人格》中,马斯洛在关于自我实现者的描述中并没有做这种区分。这两种自我实现的人实际上是有层次上的差别的。这种差别可以从不同意义上来理解。
从基本生存状态理论看,“健康型的自我实现者”是有更多人际交往时间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多的通心。“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是有更多独处时间的人,其独处时的状态更多的是存在性独处。
另外一种意义就是把“健康型的自我实现者”理解为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的人,“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是自我超越需要占优势的人。
在马斯洛去世前一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更是明确地把“超越性需要”(meta needs)这一需要与需要层次联系起来:
“人性所必须的是,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沿着归属需要(包括群体归属感、友爱、手足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以及形成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的需要这一阶梯上升。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即‘存在性需要’)”。[6] 这篇文章马斯洛在生前没有发表,后来经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的编辑,收入了《洞察未来》一书。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所做出的这种区分,实际上已经清楚地把超越性体验从自我实现的概念中抽离出来了,不再把超越性体验作为自我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自我实现是可以有超越性体验的,但没有超越性体验者也可以是自我实现的人。如果把超越性需要作为第六个层次,我们就可以把经常有超越性体验的人称为“超越者”了。与没有超越性体验的自我实现者相比,他们潜能的发挥更加充分,其自我实现的程度要更高一些。
正是由于如此,我们可以认为,马斯洛有补充其需要层次论的意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原来共有五个层次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补充后,可以扩展为六个层次,在“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再加上“自我超越需要”。需要层次论共有六个层次的基本需要,这可以看成是马斯洛的思想。——我的全人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则认为,更加完整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应该是七个层次。即在六个层次的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之上,再加上“大我实现需要”。关于大我实现另有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