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远近起伏中,
和声知多少?
这首《春晓》,当然是模仿了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名诗《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模仿尽管是模仿,却准确地记载了我最近的生活。我近年在江苏省常州建了全人心理学培训基地,常住武进区的新城公馆,该小区类绿化不错,有大面积的花园。尤其是我住的这这个地方,从二楼望去,绿荫一片。紧挨大楼是五棵梅花树,再远一点以及四周还有樟树、朴树、桂花树、玉兰树、银杏、樱桃、柳树、合欢树、大叶黄杨以及六棵高大的棕榈等。我大致数了一下,大概有二十多种。
至于鸟儿,就不是那么容易数清楚的了。
鸟儿,神秘而轻灵,它们和人类谨慎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让你很难能够近距离地观看。有时候,似乎稍微近一点,还没等到你仔细观察,它们已经轻盈地瞬间飞走。但是,它们的存在又是那么真切、无所不在,这是因为它们有美妙的鸣叫。对于鸟儿,人类很难把它们的形状和声音结合起来认识。常常是这样的情况,你明明听到那美妙的乐音,却怎么也难以辨认那歌唱者究竟是谁。正是因为如此,英国大诗人华茨华斯称鸟儿为“无形的精灵”。
好在我有一位学员是学习鸟类学的,她仔细地研究了这里的鸟儿后,提出已经观察到有十二种。它们是:大山雀、白头鵯、乌鸫、斑鸫、喜鹊、珠颈斑鸠、黄眉柳莺、强脚树莺、普通翠鸟、八哥、棕背伯劳。其中,普通翠鸟只在南门的“东坡池”出现,因为它们喜欢居住水质较好,岸边树木茂盛的地方。以上这些名字,我以前没有去注意过。无知的我,把一切体积小的,都暂时称呼为类似“麻雀”的鸟。
一般人,是很难叫得出这些不同的鸟儿的名字的。我现在,正在学习把它们的形状和叫声结合起来,并且根据叫声来喊出它们的名字。每天,我都要拿着望远镜去树林中看一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大自然不知不觉变得更加丰富了,世界更加立体,空间仿佛也扩大了。
现在仍然是初春,只有梅花、茶花等在开花,不是花落的时候。不过,我的关注点在鸟儿,却是因为这些大自然的精灵离我更近了。估计,再过一段时间,早上醒来,我就能分辨是一些什么鸟在叫了。
再回到孟浩然。他是一位古代非常特殊的诗人,诗歌写的不错,得到李白、白居易等的亲睐,但两次进京考进士不第。尽管壮志未酬,却也保持了文人的气节。
花儿比鸟儿更容易接近,要关注鸟儿,也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和静心。
据说《春晓》是孟浩然居住湖北鹿门山时所作。
正如他在给张九龄求推荐的诗中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我以为,在当时的唐朝盛世之中,他一直是没有死掉做官的那颗心的。眼看年纪慢慢变大,自己有才华却无法施展,当然只有感叹“花落知多少”了。不过,就算他心情好,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后,他也未必就能够继续写鸟叫,因为中国古人关于鸟儿的知识并不多。
我在略微翻看鸟类学的书籍时,惊讶地发现,其中的鸟儿的名字,居然大量的都是从国外翻译来的。
乌鸫Turdus
merula(Eurasian
Blackbird)
雀形目 >
鹟科 >
鸫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Turdus
merula
描述:体型略大(29厘米)的全深色鸫。雄鸟全黑色,嘴橘黄,眼圈略浅,脚黑。雌鸟上体黑褐,下体深褐,嘴暗绿黄色至黑色。此鸟与所熟悉的乌鸫为同一种类。与灰翅鸫的区别在翼全深色。
虹膜-褐色;嘴-雄鸟黄色,雌鸟黑色;脚-褐色。
叫声:鸣声甜美,但不如欧洲亚种悦耳,告警时的嘟叫声也大致相仿。飞行时发出dzeeb的叫声。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北非、印度至中国;越冬至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大部林地、公园及园林,高可至海拔4000米。
习性:于地面取食,静静地在树叶中翻找无脊椎动物、蠕虫,冬季也吃果实及浆果。

(乌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