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者简介:
韩岩:澳大利亚悉尼华人资深持牌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澳洲新南威尔州心理学家注册局督导师。旅居海外20年。在澳大利亚接受8年严格系统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训练。十多年在医院,慈善机构,大学从事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现归国。原澳大利亚华人心理协会主席。国际自体心理学会,国际关系精神分析联会,国际积极心理学学会会员。超越式人本主义信仰者。
韩岩先生在微信群关于“通心”提了好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时我的回答很简约,这里再详细回答,以进一步请教韩岩和其他有兴趣的朋友。
回答的内容很多,准备分几次完成。
韩岩问:
“通心确实很重要,然通心之困难性不可低估,实际上类若我们与上帝的关系!这在马丁布伯区分“我你”和“我它”时已讲的很清楚。
有些美丽诗歌描述了这种状态:“每个真诚的对话,都是祈祷,我们相互微笑,沐浴在神圣的光芒中”。但诗歌又写到:“那相遇的时刻,犹如胡蝶飞来,又飞去...”。
许金声:
这一段话实际上提出了好几个问题。一个一个地回答:
问:“通心确实很重要,然通心之困难性不可低估,实际上类若我们与上帝的关系!”
答:我的通心理论分“狭义通心”和“广义通心”。韩岩提的问题属于我说的“狭义通心”。
所谓“狭义通心”,是指在沟通和交往中满足“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行为,即: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情绪和状态。
2、换位体验,即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
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对方。
韩岩的问题提到通心的重要性。我尚不知道他理解的“重要”,是不是我说的“重要”。关于通心的重要性,在通心理论里,是作为八个理论要点之一论述的。其主要含义包括:
关于通心的重要性,中国伟大的经典《黄帝内经》有一句话相当受用,这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大体意思是说人体的经脉通则身体正常,不会感觉疼痛或不舒服,而经脉不通就会引起疼痛或疾病。“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同样适用于解释心理问题。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说明通心的重要性,以及运用通心来解决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都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什么是“纲领性的意义”呢?这就是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揭示了一种一般的规律。抓住了它,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说明通心的重要性,进一步运用通心来解决心理问题。
人活在世界上,都想活得自在。如果我们反复有不自在的感觉,反复觉得有烦恼挥之不去,一般来说,都说明我们的人际关系有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我们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不通心。因此,通心是解决我们的烦恼,使我们活得更自在的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途径。
韩岩的问题还提到通心的困难性:“通心之困难性不可低估,实际上类若我们与上帝的关系!”说的非常好。我正是这样的观点。它的困难性正如韩岩在后面提到的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他引用诗歌来进一步说明,引用得恰到好处:
每个真诚的对话,
都是祈祷,
我们相互微笑,
沐浴在神圣的光芒中”。
——这描述的正是“我你”状态。而“沐浴在神圣的光芒中”,正体现了与上帝的良好的关系。
那相遇的时刻,
犹如胡蝶飞来,
又飞去...”
时间往往不长久,这恰恰说明了通心的困难性。通心的困难性,是由于人的有限性造成的。正因如此,才引出通心理论的另外一个要点:“通心的成本”。但这里我先不啰嗦。要点是说做人的艺术体现在您应该把什么样的人作为通心对象。
通心固然困难,但在人类的和谐交往中,即旨在双赢的交往。包括:服务关系(例如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养育子女)中却别无他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