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整独处和交往的“中庸原则”

(2016-03-16 17:29:28)
标签:

独处

交往

最佳状态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时间独处,有多少时间交往,而是取决于他在独处时有多少时间能够进入充实性独处,在交往时有多少时间进入通心性交往。

无论是充实性独处,还是通心性交往,都是一种成长。充实性独处,体现为人性的单一发展,通心性(自己作为通心者)的交往,体现为提升人性的平均水平。

 从人性发展的角度,对于一般的比较优秀的人物,那些既能够在独处中达到充实性独处,又能够在交往中达到通心性交往者,似乎还可以提出一个“中庸原则”。这个原则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适当的独处和交往的变换,有利于保持生存的最佳状态。

这个原则具有两个要点:

“中庸原则”要点之一:人性的单一发展,不宜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

如果你在独处和交往中出现同时下面的二种情况,往往说明你的“人性发展的单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所“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

1.你的独处时间越来越多,但你的充实性独处,再继续独处,进入充实性独处的能力实际上已经降低;

2.你的交往时间越来越少,而且在交往中通心的能力实际上正在下降,你能够通心的人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增加交往,减少独处,并且在交往中与人通心。除非上面两种情况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上面两种情况不存在,你可以继续选择更多的独处。

 

据说,老子在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骑牛西去,不知所踪。他的行为是合理的吗?

也许可以这样认为:1、老子、庄子以及道家的一些修炼者,尽管他们的独处时间越来越多,但他们充实状态并没有减少。2、他们尽管交往时间少,一旦进入交往,却仍然可以通心。

斯托尔在解释为什么许多天才喜欢独处:“对于天才的创造者而言,不论人际关系多么重要,他的特殊才华涉及的领域往往更加重要。他的工作比人际关系更能够体现他的生命的意义。”(斯托尔:《孤独》第85页,张嘤嘤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然而,道家的独处还不一样。他们的独处是为了修炼和成仙。

暂且不谈成仙的问题,独处者可以在独处中长久地做到充实,这一点我并不怀疑。例如,美国也有著名的独处者梭罗,名著《瓦尔登湖》的作者。

 

“天才”和“自我实现者”不是一个概念。天才不一定是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者也不一定是天才。如果一个天才不是自我实现者,这意味着他的能量还没有充分发挥。一个自我实现者不是天才,意味着着他的能量的充分发挥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衡量一个天才是不是自我实现者,是看他在独处时是否有尽量多的充实性独处,在交往时是否有尽量多的通心性交往。

 

“中庸原则”要点之二:人性的平均发展,不宜限制人性发展的单一水平。

如果你在交往和独处中同时出现下面情况,往往说明你的“人性发展的单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人性的平均发展水平的“限制”:

 

1.你已经有相当时间的通心性交往,再继续交往,进入通心性交往的能力实际上已经降低,你希望有更多独处的时间;

2.你在独处时,进入充实性独处能力实际上正在上升,你在独处中不断有收获。

 

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增加独处,减少交往,你的能量需要更多地向独处的方向调整。除非上面两种情况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上面两种情况不存在,你可以继续选择更多的交往。

 

一些政治家类型、管理家类型的人。他们精于在人际关系中交往,同时又能量充足。他们继续更多地交往,也无可挑剔。历史上,耶稣在开始传教后,一直是不断地传教,独处时间不多。(见《圣经 新约》)


 调整独处和交往的“中庸原则”


调整独处和交往的“中庸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