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三要素理论?
(2015-05-19 20:53:04)
标签:
人格命运健康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一.神秘的数字“三”
二.如何理解性格决定命运?
三.自我实现与人格力量
四.什么是人格三要素?
五.关于“道德力”问题
一.神秘的数字“三”
基督教讲“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而“信、望、爱”三主德,恰好又是“三”。
基督教还认为,神的“位格包括智力、情感和意志。”(《圣经》研用本,第1799页)
佛教讲“佛、法、僧”三宝。所谓”佛”,是指释迦牟尼,以及其他成佛者;“法”,是指佛经;“僧”,是指宏法的僧人。
佛教讲“戒、定、慧”。“戒、定、慧”实际上是人格三要素为达到自我实现层次所做的发挥。“戒”,相当于道德力的发挥;“定”,相当于意志力的发挥;“慧”,相当于智慧力的发挥。
宗教是人类的信仰和价值系统,是文明的核心与精华。为什么迄今为止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和主要的文明其基本的体系都恰恰与“三”有关系?这难道仅仅是由于偶然?
另外,说明空间的“上、中、下”,“左、中、右”,“长、宽、高”,说明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等都恰恰是“三”。
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世界1”是指包括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的物理世界;“世界2”是指精神的、思维的或心理的世界;“世界3”是指思想内容的、客观知识的世界,它更多地体现在象图书馆里许许多多文献材料中的知识存在。
他的这一理论是很有解释力的理论。
红、黄、蓝是“三原色”,以三原色为基础,可以演绎出无限丰富的色彩。
关于“三”的例子还有很多。
麦肯锡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在麦肯锡,“三”也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该公司,事情都是以“三”出现的。“像麦肯锡的所有事情一样,公司解决问题的程序有三个主要特征。”(埃森·拉塞尔:《麦肯锡方法》,赵春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页。)
一个系统的发展取决于多少个因素?影响一个系统发展的因素往往会有很多。我们如何来研究和把握它的发展?尽管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适合用“三”个因素来说明。但至少可以说,在说明一个系统的变化、发展时,“三”个因素具有很多优越性。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三”与一个系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系统的发展都可以用“三”来说明,人追求成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一样。
人格三要素为什么刚好是“三要素”,而不是二要素、四要素、五要素?这也许与“三”这个数字的神秘性和特殊性不无关系。
我们也可以把决定个体发展的主观因素中的人格力看成是一个系统。
那么,人在“三生万物”中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中国哲学讲“天”、“地”、“人”,这刚好又是“三”。
人在“天、地、人”的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人在天地之间起一个中介作用,人能够感受天地的存在,能够影响天地的和谐与整体性。
《中庸·第二十二章》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在这里,可以把“至诚”理解为人的人格力的充分发挥。圣人的人格力充分发挥了,就能够促进天下的人的人格力的充分发挥。天下的人的人格力的充分发挥了,就能够促进万物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也就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帮助、协调天地的运行,达到“与天地参”。在这里“参”也可以理解为“三”。
一般来说,动物只能够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甚至能够有意识地促进生态的平衡。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人格力。人的三种人格力是他的“精神性”的集中的体现。三种人格力的发挥使他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超越物质性的局限。
面对大千世界,体会一下神秘的数字“三”,感受一下我们自身内在的“人格三要素”,也就是我们的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它们不是也神秘而伟大吗?我们不正是靠着它们在世界上生存、奋斗、创造吗?
我所提出的人格三要素理论,为什么恰恰是“三”要素?在本书以后的章节中,我还将有论证。
二.人格三要素决定命运
什么是命运?从自我实现心理学的角度看,命运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或者说是整体人生成功的条件、机遇和情况。
有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成功,缺乏自我实现的感觉,常常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好。
“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
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说法:“性格决定命运”。
如何理解这句话?
有一种对“命运”的解释很有意思:人们常常将“命”和“运”混为一谈,其实,“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命”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而又对这个人产生制约的一切内部与外部条件。“运”则是这个人在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的生命节律、不同的机遇中所做的选择和努力。又谓之“气数”。这可以称为“以运制命”。
“命运”就是“运命”。所谓“运”,就是运用我们的人格力,发挥我们的人格三要素去调整自身,调整自身与他人、集体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所谓人格三要素,就是指我们的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
“命”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最后的“命运”究竟如何,我们这一辈子能够活得如何,还要看我们把“命”运得怎样。
如何看待运气?运气是客观的,又是偶然的。人们的确在运气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六合彩中奖的概率极小、极小,但毕竟还是有人中奖,那些中奖的人无可非议是好运气。
足球比赛具有极大的突发性、偶然性,这也是正是足球比赛好看之处。足球运动员射门打在门楣上,只差一公分就可以进球,是典型的自己运气不好。运动员在射门时,对方的后卫在阻拦,误把球踢进了自己的球门,是典型的自己的运气好。
弗兰西斯·培根说:“好的运气令人羡慕,战胜厄运则令人惊叹。”
战胜厄运为什么令人惊叹?因为表现了人的人格力。
人们常常强调环境的力。这没有错。个人虽然不能够决定和改变环境因素,但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更有利于自己自我实现的环境。而这种选择本身就需要个体自身人格力的发挥。
如果我们说,个体所处的大环境是一时难以改变的,小环境还有一定的选择余地。那么,小环境如何去选择呢?不是也要靠个体对自身素质的调动吗?首先是我们的智慧力。所以,个体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个体自身素质的发挥,也就是个体自身人格力的发挥。
三.自我实现与人格力量
我提出人格三要素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有关自我实现的问题。人格三要素这一理论提出的角度,决定了它的含义。
人格力量与自我实现的关系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自我实现的个体素质。
我在这里所讲的自我实现,是马斯洛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是指需要层次论中最高的一层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在积极适应环境的情况下,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
自我实现与人格力量的关系在哪里呢?这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
由于社会发展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史以来,只有很少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需要满足占优势的水平。
在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挫折。
关于挫折,心理学一般定义为: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在环境中遇到干扰或障碍,其目的不能达到时的状态。人受到挫折,可以看成是与需要的满足相反的状态。需要是引起行为动机的内在条件,在动机不能实现的情况下,人们就会遭到挫折。
从人的最低级的生理需要一直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其满足都可能遭到挫折。越是高级的需要,其充分满足越是困难,就越容易遭受到挫折。
例如,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当我们在属于生理需要的饥饿的支配下寻找食物时,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立即能得到食欲的满足,但这种满足一般并不困难。除了极少的贫困国家和地区,人们一般已经不再为食物的短缺而发愁。然而,对自我实现需要,甚至对于尊重需要,由于它们的满足要求有更多的条件,它们就比其他需要更难顺利得到满足。它们的满足,常常要遭受反复多次的挫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发表后,遭到过许多批评,其中,有不少批评是指责马斯洛对需要发展过程的描述缺乏精确性。例如,有一种批评就指出:“在下一个较高级的需要出现之前,一个人必须体验到多少满足,马斯洛对此缺乏精确说明。(雷克曼:《人格理论》,美国,1982年)然而,这种指责是没有说服力的。相反,这种指责倒是接触到了一个连马斯洛自己也没有明确意识到的需要层次论的优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模糊性,正好反映了人类需要满足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关于基本需要的发展、上升,马斯洛往往是这样叙述的:“在较低一级的需要充分满足之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开始出现,并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在这里,关键的用语是‘需要的充分满足’”。
以生理需要中对食物的需要为例。首先,从总体上看,在量上,每个人“饱”的感觉阈是不同的。在进餐时,有的人可能吃500克的食物就感到饱了,有的人则可能要吃600克,或者只需吃400克,等等。在质上,每个人要求的食物质量的水准也有差异。有的人满足食欲离不开山珍海味,有的人每顿饭不能少鸡鸭鱼肉,有的人粗茶淡饭也能过日子。其次,从个体自身来看,每个人在不同时刻在食物的满足上同样存在可塑性。在量上,“饱”的感觉阅不是一个精确值,而是一个区间。例如,某人产生饱的感觉的食物量可以从450克到550克。在质上,食物的选择范围也可以很大。如某人从吃山珍海味到粗茶淡饭这样不同的层次都可能适应。
从归属需要的满足来看,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例如,青年时期是归属需要占优势的时期,一般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对友谊和爱情的需要。然而,有的学生对友谊特别渴求,非常喜爱交朋友,一旦友谊发生了裂痕,情绪上就表现出较大的波动,甚至严重到影响学习。有的学生虽然也渴望友谊,但并不把这当作自己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的内容。还有一些学生,则可能对友谊的态度较冷淡,因此被看作不爱交往或性格孤僻。大学生们在对待恋爱上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差异。有的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把找对象、谈恋爱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似乎对象不确定就不能安心学习。他们把精力主要消耗在了追求异性之上。有的大学生虽然也向往爱情,但却把学习作为头等大事,甚至于下定决心,在校期间主要抓学习,尽可能不谈恋爱,或对恋爱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正是由于人类需要的满足具有可塑性,所以,在环境等变量固定的情况下,个体需要满足的发展、上升,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素质,即人格力量。一个人的三种人格力越强,他就越能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达到需要满足的更高层次。
正是人类需要发展的这种可塑性,也使个体对需要的满足有了选择的必要,在环境等因素固定的情况下,个体人格力的差异决定了选择的不同。在人们的中级需要甚至低级需要都没有充分满足的情况下,那些个体人格力较强者,更能够坚持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与此相反,那些个体力较弱者,则常常有可能停留于低级需要的满足。
在马斯洛刚刚提出需要层次论以及自我实现论的时候,他就已经注意到一些需要满足的特殊情况。他在1954年发表的《动机与人格》中指出,有一种“把自尊看得比爱更重要的人”。根据他的需要层次论,尊重需要在归属需要之后,只有在归属需要有了相当满足之后,才谈得上尊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对此是这样解释的:这种人是受了“最有可能获得爱的人是意志坚定或者有权威的人”的观念的影响。
他还谈到一种“天生有创造性的人”。他说,这些人可以做到“不顾基本需要满足匮乏的自我实现”。
但是,马斯洛并没有详细解释这些需要满足层次颠倒的问题,他更没有进一步追问,造成这些“需要满足颠倒”的个体人格因素是什么。
不过,马斯洛曾经说过:“行为由几种因素决定,动机是其中一种,环境是又一种。”(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4页,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但他并没有详细论述行为的“几种决定因素”都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马斯洛在晚年还注意到了自己的自我实现理论难以解释的一些矛盾,例如,在基本需要满足之后,有不少的人并不追求自我实现,而另外一些人,却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人与人之间在自我实现上有很大区别。对于这个问题,马斯洛的解决办法是,他将那些“天生就具有更强的自我实现意识”的人称为“生物精华”(Biological
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不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因素,一类是个体自身因素,而在个体自身的因素中,除了需要满足状况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个体的人格力,也就是人格三要素。
我发现,当人格三要素理论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结合起来以后,对人的行为,特别是追求成功、自我实现的行为有了更大的解释力。
三种人格力都强大的人,其自我实现需要最容易得到满足,其行为最接近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但是我并不把人格三要素称为“自我实现智力”。这是因为,“智力”的用法有智力中心论的弊病。在人格三要素中,三种人格力是平等的。
四.什么是人格三要素?
(一)什么是智慧力?
关于智慧力的外延有多种分类方法。智慧力可以分为“认知智力”和“情感智力”。在彼得·萨洛维和约翰·梅耶所谈的“情感智力”中,前三种大体上都可以归入我所谈的智慧力,即“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它们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能力”。所谓“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可以归入我在下面一节将谈到的“道德力”。
在情商理论的奠基者之一霍华德·加纳德提出的七种智力中,各种智力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但其中
数理逻辑智力——这是科学家、会计人员和电脑程序设计人员等擅长的智力。牛顿发明微积分,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的成就,都主要是靠这一种智力。一般善于进行逻辑推理,善于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的人,都具有较强的这种智力。
霍华德·加纳德提出的“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可以看成主要是情感智力。
而“语言运用智力”、“空间认知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作智力”与其说是明显地偏向认知或者偏向情绪,不如说是属于中性的智慧力。
语言运用智力——这是作家、诗人、主持人、相声演员、律师等常常突出地具备的智力。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屈原的《离骚》,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众多的唐诗宋词,都包含着这种智力的闪光。主持人的妙语连珠,相声演员的幽默风趣,律师的滔滔雄辩,也无不是这种智力的体现。许多人虽然不是从事上述职业,有的人甚至只受过极少的教育,但他们擅长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口齿伶俐地模仿别人说话,这也是语言运用智力的表现。
空间认知智力——一般人都具有这种智力,但它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家、机械工程师、建筑师等擅长的智力。达·芬奇、毕加索、罗丹、达利、亨利·摩尔、贝聿铭等都突出地具有这种智力。这类人在思考时,善于借助图像,把脑中的概念用图像表达,或者通过图形、图象来复制实物。一般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喜欢欣赏绘画、雕塑和建筑等的人,都具有较强的这种能力。
音乐智力——一般人都具有这种能力,但它是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所擅长的智力,他们对音色、节奏、旋律有异常敏锐的感觉力。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萧邦、柴柯夫斯基、梅纽因、帕瓦洛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民间艺人阿炳、聂耳、冼星海、旅美作曲家谭盾、“钢琴王子”李云迪等,都突出地具有这样的智力。任何人只要喜欢音乐,听觉敏锐,能够为音乐所感动,唱歌时不走调,能辨别不同的乐曲,也都或多或少具备了这样的智力。
身体动作智力——一般人都具有这种能力。这是运动员、舞蹈家、武术家等擅长的智力。
当然,人类的智慧力远远不止这几种。例如,艺术家的智慧力还包括他们敏锐的特殊的感觉能力,但这些智力很难归入上面所说的几种智力。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在谈到自己炼琴的体会时,涉及到了“触觉因素”的问题。
当访问者丹尼尔斯问他对练琴的看法如何时,梅纽因回答说:
我喜欢练琴。但由于我有许多事情要做,所以在练琴方面我不能如愿以偿。对我来讲,练琴就是探讨和温习某些感觉的过程。与演奏钢琴相比,触觉因素在演奏小提琴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两个八度音程在弦上的距离是相同的,音准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更没有哪个音符或是哪个声音总是保持原样不变。弓在弦上的压力,运弓的速度,弓和弦的接触点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形成了发音中的千差万别,要想孤立地学好这些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的。
上述智力都可以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解释。
如果按照思维所采用的信息的种类以及加工的方式来进行分类,所谓信息加工可以分为两大类:“工具性加工”(或“逻辑性加工”)和“艺术性加工”(或“形象性加工”)。根据这两种加工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智慧力进一步划分为“工具性智力”(或称“逻辑性智力”)和“艺术性智力”(或“形象性智力”)。
其中,工具性智力、逻辑性智力可以直接增加控制外界和改变外界的能力,它主要是左脑的功能,所以又可以称为“左脑智力”。霍华德·加纳德所谈到的“数理逻辑智力”属于这种智力。
艺术性智慧力、形象性智慧力虽然不能够直接增加人控制外界和改变外界的能力,但是它可以通过对人的状态的调整来达到这一目的。它主要是右脑的功能,所以又可以称为“右脑智力”。霍华德·加纳德所谈到的
“语言运用智力”、和“空间认知智力”属于中性,具有界于“工具性”和“艺术性”的之间的特征。
(二)什么是道德力?
说到道德力,有一个小故事我非常喜欢,是在《成功》杂志上看到的:
1914年的一个冬天,美国的一个小镇有人接待了一群饥饿的逃难者。当他们接到饭食之时,一个个连一句感激话都来不及说,就开始狼吞虎咽。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他对主人说:“您有什么需要我干的活吗?”主人说:“没有什么。”年轻人一听,目光马上黯淡下来:“我不能随便白吃别人的东西,我要经过自己的劳动。”这送饭者恰好是镇长,他看了看这骨瘦如柴的逃难者,想了一想说:“我的确有事情需要您帮忙,不过,您还是先吃饭吧!”年轻人说:“我想先干了活,再吃饭。”镇长没有办法,就说:“那您愿意给我捶背吗?”于是,年轻人就开始给他捶背。捶了几分钟,镇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好了,够了,您捶得好极了!”于是又把饭递给这位年轻人……后来,这年轻人被留在了镇上,这位镇长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并且预言,这年轻人将成为百万富翁。镇长的眼力相当不错,20年后,这年轻人不仅成为了百万富翁,而且成为了亿万富翁,他就是著名的石油大王哈默。
在这个故事里,哈默所突出体现的,正是他超人的道德力,他有自己清晰的立场,能够深刻地体会主人的状态。我相信,哈默在这件小事情上表现出来的品质,也贯穿在了他的事业中。
哈默的成功当然不仅仅是由于他有超人的道德力,他的智慧力和意志力也非常强大。也就是说,在他的身上,我所提出的“人格三要素”,即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是既平衡又发达的。
什么是“道德力”?
我关于道德力的定义是从人的情感体验的角度来下的:
从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来看,一个人对自己越是真诚,就越是能够觉察自己的真实情况,越是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和接受自己……
从个体对他人的态度来看,一个人对另外的人越是真诚,就越是能够做到将心比己、设身处地,把对方看成是和自己同等地位的人。这也意味着他具有越强的通心的能力,更容易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促成双赢的结果……
从个体对社会的态度来看,一个人对社会越是真诚,就越是能够看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是有一种正义感、责任感,并且越是能够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从个体对自然的态度来看,一个人对自然越是真诚,就越是能够看清楚自己以及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破坏生态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从个体对宇宙的态度来看,一个人对宇宙越是真诚,就越是能够看清楚自己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神秘感和敬畏感,产生并且实施真正的“终极关切”。这种终极关切能够促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发现宇宙中存在的意义,并且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也就使我们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以及肯·威尔伯所说的“一体意识”。所谓终极关切,是指我们对生命的来源、生存的意义、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根本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是人与“大精神”保持联结的一种状态。
成熟的道德力可以上升、转化为通心力。通心力与心理咨询中的“共情”(empathy)很相近,在台湾称为“同理心”。中国话“将心比己”、“设身处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含有这个意思。
通心力使我们可以超越“我——它”关系,建立“我——你”关系。所谓“我——它”与“我——你”是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的重要概念,前者指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把自己以外的人与生物看成是满足自己的手段,是和自己不一样、不平等的“它”,是物;后者指的是一种“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把他人和生物看成是目的,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你”。这种“我——你”关系的建立,不仅限于人类范围,可以扩大到其他生物,乃至整个生态。一个人的道德力越强,他就越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建立“我——你”的关系。(参阅拙著《通心》)
首先有一个在什么范围内成功的问题。有只顾自己的成功,这是单赢的成功;也有考虑了合作对象的成功,这是双赢。但是真正的成功,应该是“三赢”,不仅考虑自己成功,也考虑对方成功,还要考虑有利于社会进步,也就是“我好,你好,世界好”。
另外,我们谈成功,都有一个追求成功者动力的来源问题。一般大成功者的道德力都能够提升到终极关切的层次,这也是许多大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思想家,甚至成功学先驱们之所以具有罕见动力的原因。
如何了解一个人的道德力?
道德力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层次中表现出来。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的层次中,在普遍的与人交往的情境中,这种真诚的态度和能力至少可以表现在四个方面:
自己能够主动帮助他人、给予他人,并且能够从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愉悦;
自己不能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或对他人不利时,会因此而感到抱歉甚至内疚;
当他人帮助自己、给予自己时,自己能够自然地产生出对他的感激之情;
当他人不能够帮助自己、给予自己,甚至对自己有害之时,自己能够自然地对他产生宽容之情。
在人格力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智慧力,意志力次之,最不重视的是道德力。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摆脱自我、战胜自我,需要更多能量,人有避苦趋乐的天性,总是习惯于先做容易的事情。四川俗话说:“半夜吃桃子,捏着软就行。”这也是人类长期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其实,道德力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对于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自我实现的人为什么比一般的人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正是由于他们有比一般人更强大的道德力。
道德力首先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利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朴实而中肯,它是对于人类生活现象的一种高度概括。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尽管损人利己可能暂时使一个人得到某些好处,但它也必然会招来非议和谴责,使当事人的人际关系恶化,导致他产生不良的心身反应。至于更加恶劣的行为,例如贪污、盗窃、抢窃、杀人等,即使侥幸没有暴露,当事者也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长期担惊受怕或者敌视他人,其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就会提高,肾上腺素和氢化可的松的分泌也会增加,这使得血小板变粘稠,微细血管变敏感,从而增加心血管系统受破坏的可能性。相反,与人为善则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良好的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化学物质。
通过道德力的发挥,人可以建立一种关联性,产生一种认同感或者同一感。人通过对与自我以外的事物的关联性的体验,可以获得意义感。这种意义感可以给人以行为的动力,即产生“意义意志”。所谓“意义意志”,是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行为的动力。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曾经用了1600种不同的材料来做实验。实验总共失败了3400次,才终于成功。对于失败的3400次实验,他说是证明了1600种材料不可能做灯丝。他发明电灯的过程,充分显示了人的意志力的作用。
中国成语有“百折不挠”、“百折不回”等,它们都是对人的意志力的生动描述。
我很喜欢神经语言程式学(NLP)所倡导的一个理念:“没有失败,只有反馈。”这一理念充分地展现了人的意志力的潜力。对于意志力强大的人来说,他们对待失败正是这种态度。关于灯丝实验,爱迪生说失败的3400次是证明了1600种材料不可能,这是对“没有失败,只有反馈。”的最好的注释。
关于意志力,一般谈到“意志”的心理学书籍都大同小异。在曹日昌的《普通心理学》中关于意志是这样定义的:
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支配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由于“确定目的”含有明显的认知成分,为了突出意志过程的特点,我认为可以这样来定义意志力:
意志力就是人在为达到即定目标的活动中,自觉行动、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所表现出的心理素质。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其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把最重要的意志品质分为四种:“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或自制力)。
一般都认为,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我认为,可以把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看成是主要表现在采取决定阶段的意志品质;可以把意志的坚忍性和自制性看成是主要表现在执行决定阶段的意志品质。
讲授成功学的讲师都喜欢这样来开导学员:“你是想要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
行动力与意志力关系很密切。成功学的“行动力”的概念与人格三要素的意志力相对应,但其含义比意志力要更加丰富一些。在行动力概念中,不仅有意志力的含义,而且还具有人的活力、精力、活跃性等含义。
行动力的概念与“意义意志”有密切关系。意义意志越强,往往行动力越强。它是三种人格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个概念强调了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强调了无比丰富的现实生活。
“行动力”这一概念与B.J.斯腾伯格关于“实践性智力”(Practical
我的人格三要素理论发表后,有好些人都向我提出这样的质疑:在人格三要素理论中,“情感”的位置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呢?他们认为,人格三要素应该与心理学的“知、情、意”三分法完全对应,这样人格三要素就是智慧力、情感力和意志力呢?也就是说,与“知、情、意”中的“情”对应的人格力应该叫“情感力”,而不是“道德力”。另外,情感对于人来说是如此重要,在人格三要素中为什么不将其反映出来呢?
我认真考虑过这些朋友的意见。每当他们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我常常反问他们:“你所说的‘情感力’是什么含义呢?”他们一般都没有回答。也许,他们提出“情感力”的问题,只是简单地考虑了人格三要素与“知、情、意”的对应,还并没有深入思考其含义。
不错,我们可以说情感是一种力量,要使用“情感力”这个词也未尝不可。但是,在提出一种理论时对基本概念所采用的划分方法,取决于这种理论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它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角度。我提出人格三要素理论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全人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也就是说,在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除了环境以外,什么样的主体力量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我关于人格三要素的概括是对这种主体力量的一种精简的概括。至于那些朋友所提出的“情感力”,其含义可以很广,其中,大部分可以归入我的智慧力的概念,一部分是指自我实现的愿望,不属于人格三要素的范围,一部分就是我所说的“道德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