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会通心的天才

(2015-03-01 18:28:29)
标签:

情感

尼采

天才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前几天写了关于海德格尔的文章,海德格尔不仅是善于独处的天才,也是一位善于通心的天才。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实际上都可以称为既善于独处,又善于交往的杰出的人。

     在交往中不善于通心,就会出很大的问题。 

一、不会通心的天才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与18世纪、19世纪相比,现在的作家自杀、发疯的减少了。这也许是当今缺少大师的一个原因。

这问题问得有道理。所谓天才,都具有超常的状态,他们善于进入充实性独处以及存在性独处状态,但有不少天才,他们在交往方面有极大的问题,其交往能力以及通心力很低,一进入人际关系就变成一个低能儿。许多天才之所以发疯,正是由于他们的才华和他们的交往能力、通心力有巨大的反差。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有才华的文人、艺术家为什么自杀和发疯的少了呢?原因又多种,其中一个解释是:现代社会里的文人、艺术家们都变得很现实,他们比较重视甚至善于进行人际交往,这些人应该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能够做到通心。

不少天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很差,常常不能够通心。一进入交往,他们就常常与人发生冲突,或者委屈,或者痛苦、或者焦虑等。这些负面情绪使他们不舒服,他们常常又会转向独处。尼采、梵高、卡夫卡等都是如此。

一旦在独处中获得好处,他们便更加热爱独处,越来越不想交往。他们往往有一些心理问题。他们在还没有解决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追求灵性健康。

他们在独处时,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进入充实性独处,体验到一定的灵性健康的愉悦。但他们的这种状态也有弊病,正是由于他们品尝到一定愉悦,使他们对交往的评价越来越低,这样就有了远离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危险。

他们有时候甚至能够进入存在性独处。但这种状态是极不稳定的。第一,他需要和人们进行一定交往,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第二,他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心理问题会继续困扰。

 

二.尼采不会通心

 

尼采于18441015日出生在德国东部一个僻静的小村庄勒肯。他20岁入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攻读了四年半古典语言学。他的老师李契尔是个富有艺术气质的 
学者,对尼采极为器重,18692月,经李契尔推荐,尼采受聘担任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

    (在亚龙的《当尼采哭泣》的电视片中,有尼采在大学中讲课的场面,就只有几个人在听。也许作者有夸张,但恐怕也有一定的依据。)

尼采善于独处,不善于通心,就是连他的名著《查拉斯图拉》都体现出这样的问题。该书第三章所描写的查拉斯图拉,某种意义上正是尼采自己的写照:

    查拉斯图拉走到了一个最近的靠着森林的城市。发现市场上聚集着许多人:因为有人预告,大家可以看到一个走软索者的献技。于是查拉斯图拉向群众说:
  
“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人类是应当被超越的。你们曾作怎样的努力去超越他呢?直到现在,一切生物都创造了高出于自己的种类,难道你们愿意做这大潮流的回浪,难道你们愿意返于兽类,不肯超越人类吗?猿猴之于人是什么?一个讥笑或是一个痛苦的羞辱。人之于超人也应如此:一个讥笑或是一个痛苦的羞辱。你们跑完了由虫到人的长途,但在许多方面你们还是虫。从前你们是猿猴,便是现在,人比任何猿猴还像猿猴些。你们中间最聪明的,也仅是一个植物与妖怪之矛盾和混种。但是我是教你们变成植物或妖怪吗?
现在,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
  
超人是大地之意义。让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是大地之意义罢!
……

现在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他便是这闪电,这疯狂!”

——查拉斯图拉说完了这些话,群众中的一个人叫道:

“我们听够了,那个走软索者快开始了,让我们看看他罢。”于是群众都笑查拉斯图拉。而走软索者以为大家要求他出场,便开始献技。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楚图南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查拉斯图拉对世人讲“超人”,世人却要去看“走软索”。世人不仅不听,而且还要嘲笑他。这应该怪谁呢?怪世人吗?否,应该怪查拉斯图拉!如果一个人自称是“超人”,却不懂得如何向人们传播“超人”的道理,这应该算“超人”吗?“超人”应该是一个善于通心的人。“通心”至少是超人的一个必要条件。

按照尼采的说法,查拉斯图拉是一个开悟的智者,但他一相情愿地一进入市场上就要讲“超人”。直楞楞地只有一根筋。

这也充分地说明,在独处中达到充实性、成长性、存在性独处后,并不等于问题解决了,只能够说明你在独处中可以有比较好的状态了,并不等于你在交往中也有好的状态。他似乎远没有达到禅宗所说的“入廛垂手”的境界。

 

三、尼采对女性的恐惧

 

尼采为什么会走向超人哲学?为什么会提倡权力意志?

他自身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不善于与人通心,包括与女人通心。

尼采说过一句有名的警句:“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

这句话表面上是对女人的蔑视,实际上是暴露了对女人的恐惧。在这里,他显然有某种心理情结。

罗素曾经挖苦他说:“十个女人有九个可以除掉他的鞭子,他知道这点,所以他躲开了妇女,而用冷言恶语来抚慰他的受创伤的虚荣心。”

尼采这种对待女性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超人哲学。所谓超人哲学,不过是在人际关系中受到挫折后的一种防御机制。交往不畅通,归属需要满足匮乏,要走向独处,必须强化意志力量。
    尼采在一生中有过几次恋爱,都没有成功。 
     1866
年夏季,尼采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爱上了到莱比锡演出的女演员拉贝,给她寄去自己谱写的一首歌,并附上狂热的献辞,他悄悄地写了许多情诗,但却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这只是他一相情愿的单相思。 
     1876
年,尼采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当语言学教授时,结识了荷兰少女玛蒂尔德,曾经写情书求爱,但被婉言拒绝。 
     1882
4月,尼采旅居罗马,他的朋友梅琛葆夫人和雷埃给他介绍了一个学生,跟他学哲学,这就是有名的莎乐美。这一次,尼采真心堕入了情网。莎乐美对他是尊敬和钦佩的,把他看作自己的导师,也喜欢他:“……当他谈话激动时,眼中会点燃一对动人的火花,然后渐渐熄灭,但是,如果他心情忧郁,他的眼睛便显得深不可测,流露出异常孤独的神情。他的举止给人一种内向而沉默寡言的印象。有时,他彬彬有礼,具有一种近于女性的温柔,待人态度友好,风度优雅。”

他们曾经结伴旅行长达五个月。其间,尼采向她娓娓讲述往事,回忆童年,谈论哲学,感受到一种被理解的快乐。

然而,尽管莎乐美喜欢他,但却难以称为爱情。尼采曾经请雷埃替他求婚。但后者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两位求婚者但拒绝。    

 

五.尼采与疾病

 

    尼采并不回避自己有病,他对自己的疾病有着独特的解释:

   “从病人的角度去看较为健全的概念,反过来,丰富生命的充盈和自信来俯视颓废本能的隐蔽活动──这就是我经受的为时最长的训练,即独到的经验,假如我在某个方面有所专长的话。”(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第11页,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尼采的身体情况,显然在了解他的思想时十分重要。他也很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是我经受的为时最长的训练,即独到的经验,假如我在某个方面有所专长的话。”

“对于一个典型的健康人来说,病患甚至可以成为生命的特效兴奋剂,成为促使生命旺盛的刺激物。实际上这就是今天浮现在我眼前的漫长的病患岁月。我好象重新发现了生命,也发现了自我。我品验了一切美好乃至微不足道的东西。──从自身要求健康人格、渴求生命的愿望出发,我创立了我的哲学。因此,我提请诸位注意:我的生命力最低下之时,也就是我不在当悲观主义者之时。因为,自我再造的本能禁止我创立一种贫乏和泄气的哲学……”(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第11页,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这种对待疾病的态度,表现了尼采典型的应战机制:身体越不健康,越要追求一种心理健康。

也许生病可以使我们更加热爱生命,也可以使我们发奋,但这是一种透支,如果没有通心的交往平衡,如果没有对于身体的真正关注,这种情况最后会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

尼采似乎也曾经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有什么问题,下面的话至少说明他与医生就他的神经问题有交流:“有一位医生把我当神经病治疗过很长时间,他最后说:‘不!您的神经没有问题,倒是我本人有神经质。’”(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第11页,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他所说的“医生”是什么“医生”?译文不清楚。至少该医生没有发现尼采在情绪、生活方式上的问题。就理智、推理、自制力等方面,尼采在当时还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但真正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已经应该从他的偏执中发现一些端倪。

 

五、尼采在孤独中死去

 

尼采喜欢独处,他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哲学家,我必须摆脱职业、女人、孩子、祖国、信仰等等而获得自由。”是的,哲学家在工作的时候应该摆脱一切束缚和偏见,但哲学家的生活不可能离开社会,他必须有人际交往。尼采的偏执使他最后走上了绝路。

18795月,尼采辞去巴塞尔大学教授的职务,以后一直在意大利、法国的一些城市和乡村漂泊。他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孑然一身。他常常租住简陋的农舍,用酒精灯煮一点食物充饥,一连数月见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熟人。在强烈的孤独感中,他一次次发出绝望的悲叹:

“我期望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现在再没有人爱我了,我如何还能爱这生命!”

“如今我孤单极了,不可思议地孤单……成年累月没有振奋人心的事,没有一丝人间气息,没有一丁点儿爱。”

“在那种突然疯狂的时刻,寂寞的人想要拥抱随便哪个人!” 

这是典型的在匮乏性独处状态下的自白。

尼采之所以在独处状态如此痛苦,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他的能量不能从交往状态中得到补充。在交往状态中,他不难以和他人通心,他人也难以和他通心。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独处和交往两种缺一不可。

尼采在独处中写从了一些著作,但长期的独处也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不协调的生存状态中,他的身心逐渐崩溃,灵性也最后失常。

18879月,他的朋友多伊森到曾经到他的漂泊地看望他,发现他几乎面目全非:“这段时间里,他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不复有从前的骄傲的举止,灵巧的步伐,流畅的言辞,他行动艰难,步态蹒跚。略微向一边倾斜,说话明显地变得迟钝,时常停顿。”分别时,尼采恋恋不合,依依送行,眼中含着泪水,一再谈到自己有不祥的预感。 
     
一年以后,尼采的预感被证实了,他得了精神病。1888年底,几天之内,他给朋友们寄出了好几封奇怪的信自称是上帝、酒神和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188913日,尼采正旅居意大利的都灵,他走出寓所,看见一个马车夫在残酷地鞭打牲口,便又哭又喊,冲上前去,按住马脖子,接着跌倒在地,完全疯了,之后神智没有再清醒过。

从基本生存状态来看,尼采一生太畸形了。著名存在主义大师卡尔·雅斯贝尔斯总结说:“尼采热忱地渴望与他人交流,与此同时,他却愈发孤独,这是他平生的基本情况。”(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尼采其人其说》,鲁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尼采的“基本情况”也是他的基本矛盾。他不能够在两种基本生存状态之间取得平衡。这是他最后疯狂失常的根本原因。他于1900825日在魏玛与世长辞。    

(注:以上参考了新浪网文章《哲人尼采——羞怯求爱使他一生孤独》,作者不详)

不会通心的天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