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赞同,宗教之间应该展开对话,首先是佛教与基督教之间。下面就是我的一个思考和尝试。
圣经中的“最大诫命”,与佛教的“不二法门”有什么关系?我越来越感觉到,它们不仅不冲突,而且关系密切。
一、什么是“最大诫命”?
关于“最大诫命”的说法,出自《圣经》。
馬太福音22:34-46:
法利賽人聽見耶穌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口,他們就聚集。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馬可福音12:28-40: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辯論,曉得耶穌回答得好,就問他說:「誡命中哪是第一要緊的呢?」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那文士對耶穌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他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他,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得多。」耶穌見他回答得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
http://www.ocbf.ca/2012/sites/default/files/img/devotion/0512b.jpg
http://www.ocbf.ca/2012/sites/default/files/img/devotion/0512c.jpg
耶穌引用〈申命記〉第6章第5節:“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以及〈利未記〉19章18節中的一句話:“愛人如己"作為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耶穌的意思便是,不管我們做什麼,原則便是要先從愛神為出發點;其次要愛人如己,為人著想。這就是神的律法和先知教導的重點。耶穌的教導正中紅心,指出誡命和律法是為了愛神而設,為了愛人而立。律法和誡命是為了人的好處,而不是要把人關在一個籠子裡,因此其中心便是對神和對人的愛。凡事以愛為出發點,為了愛而做就對了。
耶穌的回答把摩西的613條律命全部濃縮成一條,不管是積極的、消極的,做與不做,都在一個“愛"字裡。滌然師母說過一個見證,有一次她的先生史牧師要為他們的兒子理髮,因為那個時代正流行嬉皮式的長髮。剪髮之前他們的兒子對史牧師說:“爸爸,我得讓你知道。我讓你剪髮,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我愛你。”史牧師回答:“這就足夠了。"雖然百般不情願,雖然很想迎合潮流,是為了愛父親,願意成為同儕中的怪人。守律法有時也是這樣,會讓我們成為社會中的怪人,但是為了愛神,為了愛人,情願去守那看起來與我們願違的律例,與我們的情慾衝突的誡命。只因為愛。
——引自引自海外华人福音网
最大诫命,简单来说,就是“爱神”与“爱人”。最大诫命也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二、“不二法门”与“最大诫命”
佛教的“不二法门”,常常被称为佛教的最高法门,它的精髓,可以概括为肯 威尔伯所阐扬的一体意识。
那么,圣经中的“不二法门”与“最大诫命”有什么关系呢?
“最大诫命”可以简单说就是“爱神”与“爱人”,“爱神”和“爱人”,如果不是把它们作为“最大诫命”,”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基督教就没有高度了,与“不二法门”也就没有联系了。
而“不二法门”的奇妙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无所不包的涵盖面,以及它的意识的力量。
如果对佛陀提到”爱神“与”爱人“。他会说:“爱神”与“爱人”不二。
“爱神“不是空的,必须落实在“爱人”之上。”爱人“是”爱神“的体现。
”爱人“不是假的,不是无效的,不是不健康的,它必须在”爱神“的指导之中。
如果对耶稣提到佛教的”不二法门“,他会说:”最高的不二法门就是“爱神”与“爱人”不二。
那么,对于佛教来说,最高的诫命是什么呢?
就是“菩提心”和“慈悲心”。其中,“菩提心”对应于“爱神”,“慈悲心”对应于“爱人”。
我有时参加基督教的活动,并且与基督教的人士交谈,他们对佛教的一个质疑就是说佛教是搞偶像崇拜。而基督教“爱神”的含义就是永无止境的“宗教关怀”。其实,即便是“成佛”,也并不意味着发展的终极。
按照“不二法门”,“无为”与“有为”不二,正如《维摩诘经》所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全人心理学则认为,世界主流宗教的最高诫命,以及不二法门,可以用更通俗的现代语言来慨括,这就是“成长意识”与“通心意识”。
三、道家中有“最大诫命”以及“不二法门”吗?
道家认为,一切对立都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大家熟悉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家最大诫命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道法自然”。如果要找一个诫命与之对应,可以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那么,可以说,“道法自然”与“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二。
我以为,老子的“道”这个概念,差不多就是“上帝”的意思。只不过“道”是非人格的,而“上帝”有人格化的意思。
如果老子与耶稣通心,针对这段话,他也许可以这样说:我们要尽心,尽性,尽意,去求道、修道,做一个得道之人,即渡己。然后,去行大道,
道法自然。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就我来看, 人活世界上就是要通心。
通心对于耶稣来说,就是爱上帝,爱人如己。
通心对于老子来说,通心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既包括与道通心,
也包括与万事万物通心。
耶稣、老子听见我这样说,他们会怎么样呢?
我的感觉是,他们二位都笑了笑。
四、儒家有没有“最大诫命”?
我认为,也有。
就拿孔子来说,他就有“道”的概念。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充分体现了他对“道”的追求。他的这句话,与耶稣所说:“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何其相似!
耶稣说“爱人”,而孔子也说了“仁者爱人”。
可以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与“仁者爱人”加起来,就是儒家的“最大诫命”。
五、人类交往将经历第四次革命:宗教对话
最近几年来,我与宗教接触很广泛。不同的宗教,佛教、基督教、道教都在接触、交流。越是接触,越是思考关于通心的问题,就越来越形成一个新的思想:“人类交往将经历第四次革命:通心”
人类交往的第一次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能够大量印刷,使思想能够大量传播。
人类交往正在经历第二次革命:互联网的出现,把人类交往的机会扩大到极端,越来越方便。
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普及,将大大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减少人类的纠缠,增加人类交往的有效性,增加交往的和谐度。
当“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普及到一定程度,文明之间,文化之间,民族之间的一个重大分歧:宗教信仰的分歧,就会越来越突出。人类交往时,其交往行为中“通心”含量的增加和发展,会使大家走向宗教对话。
所以,我在这里胆大妄言:
“人类交往将经历第四次革命:宗教对话”
宗教对话是人类交往的第四次革命,它是人类交往的第三次革命“通心”的进一步发展。当人们养成了通心的习惯,对于自己所信仰的宗教,能够越来越以“通心”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崇拜、依赖的态度对待先知;当人们对于他人所信仰的宗教,能够越来越以“通心”的态度,而不是一味排斥、贬低的态度对待其它宗教的先知的时候,真正的宗教对话就开始成熟了。
之所以叫“革命”,是因为它具有相当的难度,一旦取得成果,又会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我不大相信,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人类的信仰会统一为一种宗教,但个体的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使信仰不同,各自有自己的信仰,再加上对待其他人、其他宗教有一种通心的态度,却恐怕是一个发展趋势。宗教对话的结果,至少使大家在信仰上、在社会生活上“君子和而不同”。
这里说的“通心”,不一定非得要使用我在全人心理学中所讲的那些概念。例如,在我的全人心理学没有提出之前,社会上就流行“换位思考”的概念。又例如,美国人本心理学所强调的“EMPATHY”(共情),就已经包含了我所讲的“通心”的概念的元素。
例如,不少人,虽然连“通心”的词语都不使用,但他们的的确确又做了大量的“通心”的事情。
例如,净慧老和尚就是一个例子。
原广州海珠区政协主席陈月明女士是另外一个例子。
陈月明女士退休后,成立了“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专业委员会”,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聘请我当该委员会的顾问。她总共上了我的四个工作坊: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的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和讲师班。
当时她的年纪最大,一做通心练习,成绩却最好。
她问过我一个问题:
“是不是一定要先学会通心,才能够去通心?”
我答:“当然不是。例如,您不是在还没有学之前,早就会了吗?不过,学了通心,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去与他人通心,以及帮助他人通心。”
(这是一个大题目,边写边修改,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