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我创新的一个尝试,目前目前已经到可以拿出来广泛交流的长度,但仍然在发展之中。我一直在回顾“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如何提出来的,我发现,它就是这么多年来,我的全部生活和交往的总结,精华的提炼。它也来源于一些人的帮助,这些帮助不一定是来自于与他们的学术,来自于他的智力的启迪,更重要的来自于他们的为人做事,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尤其是与他们有过直接的交往之后。其中也包括净慧老和尚。
一、聆听老和尚朗读我写的两首诗
2003年5月,我在北京认识净慧老和尚以后,很快便去了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当时,写了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把赵州和尚写进去了。
《柏林禅寺》
灰色的古塔环绕着红墙、绿树、金殿,
诵经声声,香烟袅袅,人流不断。
赵州和尚穿破了多少双草鞋,(注1)
步履蹒跚,终于走到这一天……
若有平常心去领受无常,
请抚摸古柏苍老的树干。
树身与塔身是同一种颜色,
死亡与涅盘并非同一个概念。
(注1:现在的柏林禅寺是在1982年才开始重新建的。重建时,柏林寺的建筑只剩下了赵州塔。见了如今的柏林寺,再看该寺1944年、1982年等的照片,颇有概况。很喜欢他的这首诗歌:
赵州八十尤行脚,
只因心头未悄然。
及至到来无一事,
始知空费草鞋钱。
我用赵州行脚的典故来表达关于历史的沧桑感,以及后人的继往开来。)
《赵州桥》
拾年三千六百五十天,(注1)
石头里渗透了多少血汗?
一千三百九十九年,(注2)
有多少驴、马、人从此岸走到彼岸?(注3)
五个桥洞,
把大自然的感情疏通。
石头不会念经、坐禅,
却把当初的感动保留到今天。
(注1:从公元595到公元605年,该桥修了10年。注2:公元605年--公元2044年。注3:有人问赵州:何为佛性?答曰:赵州桥。问:为何是赵州桥?答曰:度驴度马。)
后来见了净慧老和尚之时,我把我写的这两首诗歌给他。他接过来,看了一遍,然后兴趣盎然地,一字一字地慢慢朗读起来:
“灰色的古塔环绕着红墙、绿树、金殿……”
他读的非常投入,他的湖北普通话富有节奏感,字字铿锵,坚实有力。我当时都陶醉了,和他一起欣赏,都有点忘了它是我自己写的诗。或者说,当时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审美状态吧。
他读完一首,又读另外一首。读毕,他拿着诗稿,头还没有抬起来,若有所思,连声赞道:”写得好!写得好!“
他的赞扬并非一般的客套,我从他的声音中能够感觉到他与我的通心。
回想起来,如果没有这些被通心的感觉,我在提出“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时,就不会有太坚实的底气。
——这两首诗,也是我与古人、景物“通心”(广义的)的成果,它们发表在了柏林禅寺的网站上。我得知,柏林禅寺有的和尚也很喜欢这两首诗。有一位小和尚曾经对我说:你这是现代诗,怎么读起来有古诗的韵味呢?——这是令我感到愉快的肯定和鼓励。
二、在“通心”的研究方面,老和尚对我的启发和帮助
每次见到老和尚,总要和他谈一谈自己关于心理学的心得,以及自己举办全人心理学工作坊的经历。他不像有的佛教出家人,对于心理学的态度很封闭,排斥或者不以为然,而是充分接纳和肯定。我在2000年前后,开始产生了关于“通心”的思想。从2003年开始,我面向全社会,举办全人心理学工作坊,在工作坊上,我现场处理大量个案。另外,我也不时做一些个体咨询。通过大量的实践,我关于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迅速地成熟、完善。到2007年为止,我大概总共见过老和尚7——8次。每次和老和尚见面,总要和他分享自己关于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心得。记得在2007年,在四祖寺(大概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当时,我着重谈到了“通心”的重要性,谈到了自己对于“生活禅”的理解。他耐心地听着,他是一位出色的聆听者,我没有遇到过一次打断我说话的情况。
记得在一次谈话中,我谈到通心的重要性,谈到了这样一些理念:
通心为什么重要? 对于一般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生活中,凡是您感觉有烦恼,有不自在,一般来说,都说明您的人际关系有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您与某人或者某一些人不通心。只有通心才是解决您的烦恼,让您自己活得更加自在的根本的途径。
增加通心力,可以增加您的能量,改善您的家庭生活,改善您的人际关系。
心理服务工作者是指一切从事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工作的人。对于心理服务工作者,从“通心”的角度,可以为心理服务工作者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心理服务工作者就是学会了通心,并且能帮助他人在现实生活中通心的人。
“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心理服务工作者应该首先把自己搞通。心理服务兴旺的关键,是心理服务工作者自身的心灵成长。心灵成长无止境,一定要到成佛。
我说完了,净慧老和尚回应说:"你发现了通心的普遍意义,您是想要推广啊。”
尽管他没有对我的研究做详细的评论,但感觉到了他对我的研究方向的肯定。
2008年,我发表了专著《通心》,2010年,发表了专著《第三次革命:通心》。
2011年,我把《第三次革命:通心》寄给了四祖寺的大和尚明基,由于一直打算要见面亲自送给老和尚,就没有想到多寄一本。但没有想到,他那么早就走了。
我知道,如果我送书给老和尚,他会看的。就像以前送他的《活出你的最佳状态》一样。记得在一次讲法中,他还提到这本书,说我给了不少人健康的影响,拥有不少读者、粉丝。
三、老和尚给我取名:“明依”
就是2007年这次在四祖寺,我决定皈依,拿一个居士证。
在办公室里,我告诉了老和尚我的想法,并且请老和尚亲自为我填写居士证,他欣然提笔。当时,有一师兄在傍边,用他的尼康相机,留下了这个历史镜头。
我对老和尚说:“您帮我取个名字吧?”
他沉思了片刻,说:“明依”。我问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他解释说:“你这人有点单打独斗,天马行空,但太辛苦,要注意依靠集体的力量。”他的教诲,击中我要害,具有相当的洞察力。是的。我一直是这个问题和毛病。我搞心理学多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较高效率的团队。
当然,我之所以如此,也是历史形成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把推广自己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放在首位,我最注重的,是自身的成长。我接纳自己的过去,这是我今后突破的方向。
四、“通心者”的典范
净慧老和尚是“通心者”的典范。每次与他见面,总会有收获。和净慧老和尚第一次见面是在2004年5月。当时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活在当下”和“平常心”有什么区别?他详细地回答了,足足谈了20分钟,其思想体现了他的境界和功力。说完以后,他稍有停顿,然后侧身对我说:“我的看法,不知道符不符合现在的心理学理论?”当时我为他的谦卑震惊而感动。我答:“应该是心理学是否符合佛法吧?佛学为本,心理学为用。”我们都笑了,谈得很开心。他当时还说了一个精辟的观点:“心理治疗是把人从不正常调到正常,佛法是把人从正常调到超常。”
2005年,参加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去五组寺。与净慧老和尚同坐一车。在潜山县城暂停了一会,车又启动。这时候,车头前有一位老年乞丐拦住车乞讨。同车的另外一位居士,也是讲课嘉宾,严厉甚至略带生气地探出头呵斥:“别拦路!”这老人一怔,正在犹豫,老和尚温和地对旁边小和尚说:“给他两瓶矿泉水。”拿了矿泉水后,这老人马上就转身离开了。
关于净慧老和尚,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通心力。当你单独和他交谈,你会感觉到他在仔细聆听你,站在你的角度回应你。他的话,或有帮助,或有启示。也见过他面对一个群体,一次见他在四祖寺开编辑部会议,有7、8个人。他的发言,面面俱到,每一个人的情况一一谈及。而在大型的讲经会上,他会把握住数百人的心理,清晰、平和、通俗地娓娓道来。
2005年在四祖寺。

2004年在中国佛教协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