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与“不二法门”》
佛家“拈花微笑”与“不二法门”的启示,触发灵感、智慧,令人心向往之,回味无穷。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孤陋寡闻,上网查,也没有看到有这方面的论述。但越来越感觉到,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说的是同样的事情。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密切,值得深入关注。我之所以注意这个问题,是感觉到从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理论、方法的角度,无论是对于“拈花微笑”,还是对于“不二法门”,都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分四个部分来谈:
一、“拈花微笑”说了什么?
二、“不二法门”说了什么?
三、“通心”说了什么?
四、从“通心”看,“拈花微笑”与“不二法门”在说什么?
一、“拈花微笑”说了什么?
“拈花微笑”这个著名的典故,出自哪里?意义是什么?当代高僧圣严法师,对这个问题一直很感兴趣,他写过一本书,就叫《拈花微笑》。据他考证,它出自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这部经在中国已经失传,圣严法师在日本找到了它。全经较长,关于拈花微笑的一段如下:
“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⑤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槃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关于这一典故,《五灯会元》则是这样说的:“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
注解:
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弟子(情如手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
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
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
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槃: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
佛法。
⑨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
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
生灭、超越
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如同“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
这典故说了什么?据《百度百科》解释: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我在《第三次革命:通心》一书中曾经谈了自己的理解:
有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给众多弟子说法,他以手拈花示意众多弟子看。众多弟子看着他手里的花,都默然不语,没有任何反应。在这众多弟子里只有迦叶尊者在破颜微笑。摩诃迦叶在这里的“微笑”,表示了他的“会意”,也就是与佛祖的通心。
迦叶的会意与佛祖的拈花的具体动作有什么关系?他到底知道了佛祖的什么意思?
佛祖为什么要拈花?他的动机是什么?他想达到什么目的?
我理解佛祖拈花,是在暗示“通心是道”。他是要给大家一个启示:修炼、悟道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抛开传统的语言、文字,直接和他自己通心,以心印心。因为他已经成佛,他已经得道,和他通心,就可以直接开悟,也就可以得道、成佛。
这也正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思。佛教里把不随众的人称为“别众”。而不按照传统惯例传授法门称为“别传”。
“心心相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通心状态。迦叶与佛祖的“心心相印”到底有什么具体内容呢?“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我这里大胆猜测:也许在佛祖拈花示众以前,他已经与迦叶有过很多深入的交流,已经决定要把衣钵传给他了,而拈花示众的时候,佛祖的目光会对全场有一个扫视。当他的目光与枷叶相对时,他是不是有可能特别多了一个“拈”的动作呢?他是“拈花微笑”,而不是举花微笑。枷叶看见了这个动作,于是他“破颜微笑”了。
当枷叶“破颜微笑”的时候,他会意了佛祖的许多意思。也就是说,他与佛祖达到了通心的状态。
与他人通心,意味着你达到了与他人接近甚至相同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能够与先知、伟人能够通心,在某种意义上,你也就能够开发和先知、伟人同样的品质的潜能。
与贝多芬通心,你就开发了与贝多芬同样的坚强。与爱因斯坦通心,你就开发了与爱因斯坦同样的智慧。与佛陀通心,你就开发了自己的佛性。
二、“不二法门”说了什么?
“不二法门”最早出自《维摩经》。该经记载,维摩诘居士与众菩萨一起讨论佛法。——当时的情景、形式,很像现在流行的”心理学工作坊“。
当时,维摩诘居士先对众菩萨提了一个问题:“诸位大德,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呢?诸各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众菩萨都一
一谈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维摩诘居士一直没有吭声。大家都谈了以后,还有文殊菩萨没有谈。他就问文殊菩萨:“那么你说说看,究竟什么是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在我看来,对一切法都不妄加言说,不妄加分别,甚至于远离一切问答,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接着,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居士说:“我们都分别对入不二法门谈了自己的见解,您老不妨也谈谈自己对入不二法门的看法,如何?”
维摩诘居士听了文殊菩萨的话后,却“默然无言”。文殊菩萨感叹地说:“善哉!善哉!直至放弃一切语言文字,连不可说也不说,这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啊!”
就在这议论什么是入不二法门的过程中,与会的五千位菩萨皆悟入了不二法门,达到了体证诸法不生不灭的境界。
应该说,众菩萨关于”不二法门“的理解,都没有问题。那么,当问到维摩诘居士之时,他的”默然无言“意味着什么呢?
文殊菩萨对此感叹:“善哉!善哉!直至放弃一切语言文字,连不可说也不说,这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啊!”
在这里,维摩诘居士的“默然无言”意味深长。应该如何理解呢?也许,对此,我们也最好“默然无言”吗?
不说白不说。姑妄说之,我的理解是:
1、对于众菩萨的看法的默许、同意。
2、真正的”不二“状态是不可言说的。
3、这种不可言说的状态,正是维摩经:”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
4、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注解了这种状态。即如果维摩诘居士如果说了,他所表达的,肯定是言不尽意,言不达意。不如不说。
5、道教纯阳真人吕洞宾说:”是那么,非那么;非那么,却那么。“这种状态,又如何能够说?
6、维特根斯坦(现代语言哲学奠基人)说:“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他还认为,不能说的部分更重要,通过说能说清楚的,界定不能说的部分,并且是唯一严格的界定方式。)
也许还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您刚刚吃了一只苹果,我问您是什么滋味,您能够回答清楚吗?您如果回答,不管您如何回答,其回答永远与那苹果的实际滋味是不同的,是”二“。只有您也同样来吃这个苹果的时候,您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当您和我都吃了这苹果的时候,请问,我们之间还需要问这苹果是什么滋味吗?最多相对默然一笑。
如果您、我中有人想向第三者形容这只苹果的滋味。如果是我来形容,您一定能够体会到我面对第三者的那种无奈、尴尬,无论我怎么挖苦心思形容,总是言不尽意。因为您对该苹果的滋味已经心中有数了。如果是您来形容,我的感觉应该亦复如此。
当然,这不妨碍我们之间可以交流对这个苹果的感觉、评价。这是另外一回事了,表达的只是我们的价值观。
“不二法门”的典故,与“拈花微笑”的典故,至少有一个表面的相同,这就是佛祖的默然无语和维摩诘居士的默然无语。我以为,我对“不二法门”典故中维摩诘居士的默然无语的解释,同样可以用来理解“拈花微笑”佛祖的默然无语。也许,“不二法门”也可以用来指称拈花微笑的法门。
三、“通心”理论说了什么?
我关于“通心”,已经写了三本书:《通心》、《第三次革命:通心》、《与先知通心》。想详细了解的,可以看这些书。这里先简单介绍一点:
( 一)通心理论的一些要点
要了解“通心”的含义,可先体会汉字“通”的含义。汉字“通”由“甬”和“之”偏旁组成。
所谓“甬道”,指两边是障碍物或者是墙,中间是能够来回走动的过道。“甬”再加上 “之”的偏旁,就成了“通”。“通”就是在两点之间有一个过道,能够在两点之间来回走动。而“通心”,就是在两个心灵之间有一个通道,双方能够不断地交换能量、信息,而交换的结果,是共赢,是双方的潜能都得到开发。
关于“通心”,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定义。
对于心理服务工作者,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心理服务工作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放空自己,进入到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当事人的情绪与状态,把握住当事人的成长方向,通过当事人能够接受甚至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影响他,从而有效地帮助当事人。具有这种情况的心理服务行为,就叫“通心”。“通心”是一条红线,应该贯穿在心理服务的始终。
对于一般人,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在亲密关系、合作关系、帮助关系等非竞争、非对抗的关系中,如果有任何一方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同时也清晰对方的立场和状态, 采取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从而取得共赢的结果。这样的交往行为,就叫“通心”。
“通心”概念的扩大
人类有多种性质的关系和交往。有一些关系和交往属于竞争性的,甚至对抗性的关系和交往,例如体育竞赛、战争。
“通心”的概念仍然适用这些关系和交往。在这些关系和交往中,“通心”的前两个要件仍然适用。但竞争性的、对抗性的交往的目的不是达到共赢,而是战胜对方,所以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三个要件有时候有一定变化。“以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有时候要变为“以对方难以对抗,甚至无法对抗的方式来战胜对方。”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非亲密关系中,如果某人要达到某种非恶意的目的(例如推销产品),清晰对方的立场和状态, 采取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从而取得共赢的结果。这样的交往行为,也叫“通心”。
通心为什么重要?
对于一般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生活中,凡是您感觉有烦恼,有不自在,一般来说,都说明您的人际关系有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您与某人或者某一些人不通心。只有通心才是解决您的烦恼,让您自己活得更加自在的根本的途径。
增加通心力,可以增加您的能量,改善您的家庭生活,改善您的人际关系。
心理服务工作者是指一切从事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工作的人。对于心理服务工作者,从“通心”的角度,可以为心理服务工作者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心理服务工作者就是学会了通心,并且能帮助他人在现实生活中通心的人。
“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心理服务工作者应该首先把自己搞通。心理服务兴旺的关键,是心理服务工作者自身的心灵成长。心灵成长,活得更爽!心理服务工作者应该是比一般人活得更加自在的人。首先要自己更自在,才能帮助别人活得更自在。“死要面子活受罪”,别让别人说您自己:您是有问题才搞心理学的! 别让别人说:心理服务工作者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人!
“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心”是心理服务工作者应该掌握的核心理论、方法和技术。抓住了它,心理服务工作就可以顺利进行。
心理服务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通心”?
心理服务之道,“大道至简”。正如老子说:“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如果把学习心理服务当作“求道”,有效的心理服务的“必要充分条件”其实只有一个:学会了运用“通心”。
对于心理服务来说,“通心”的理论和技术就是最重要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抓住它,就抓住了心理服务的实质和要害!
当然,不能够说学习心理服务,只需要学习“通心”。但可以说,学习了“通心”,就容易对其它心理服务理论一通百通。学习了“通心”,就把握了一条重要的红线,可以整合、消化其它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
一个“通”字点破生存玄机!
如何做到通心?
要做到通心,必须遵守“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通心”行为有三个要件极为重要,所以称为“黄金三要件”。掌握了这三个要件,并且在生活中运用,就能够做到“通心”,就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使我们变得更自在,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它们是: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
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对方。
人有两种基本生存状态。一是独处,一是交往。交往有三种基本情况:纠缠、维持和通心。在交往中,最好的状态是通心。当我们把交往从交往从狭义扩展到广义,与此相应,通心也分为狭义和广义。
(二)广义的通心
通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通心是指一个活人与其他活人的通心。
广义的通心是指一个活人与已经去世的人、与人以外的生物、非生物的通心。也包括一个人自己与自己的通心。与先知通心,属于广义的通心。
广义的通心如何进行?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是否适用?关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如果把概念做适当的变动,并且给予解释,是仍然适用的。当我们把通心的概念扩展到广义,并且黄金三要件的概念加以丰富,就会有一种奇妙的结果:我们活在世界上,所有适当的行为(或者说“活在当下”的行为)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字:“通”!大道至简,一个“通”字点破生 存玄机!
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1、 与自己通心
用“通”的办法把自己调整好,就是把自己的“身、心、灵”三方面调好。把自己“身、心、灵”调整好,就是活出了大健康!
身体有疾病,都是有不通。凡治疗,都可以理解为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把身体打通。用“通”的办法促进身体健康,可以采用中医推拿、按摩、刮痧等手法,处理身上的硬结、郁结、颗粒、条索等,就是与自己的“身”通心。健康的身体应该柔软而富有弹性。身体的每一个硬结、颗粒、条索以及不通的地方,都象征一个还没有被整合的“子人格”,它占据着你的一定能量。它有一定的个性,在一定情况下会被触动、触发,影响你的行为。你需要觉察他们的存在,体验他们(这里又涉及第二个黄金要件“换位体验”)。这些地方也是你与某人或者某一些人的心结或者说纠缠,是你过去与他们不愉快的记载。从身体上把它们化开,除了使你的身体更舒畅外,也有助于你进一步处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当你与人交往的时候,你可以变得更空,也就更能够活在当下。处理身体问题,也是在与自己的“身、心、灵”的“心”通心。当然,这个通心必须最后要进入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现实的人际关系没有改善,您的身体情况还可能倒退。所谓与自己的“灵”通心,就是发现或者调出自己的“大我”,发现、挖掘自己最大的能量。
与自己通心可以在独处时进行。如果与自己通不好,可以借助他人以及专家的力量。
与自己通心,也是在交往时,要和对方通心前的一种准备。与自己通心通好了,就容易有一个清晰的立场和状态(狭义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一个),与人交往时通心就很顺利。
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
2、 换位体验
这一个要件,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表述都一样。
换位体验有一个体验的对象问题。狭义的换位体验的体验对象是活着的人。广义的换位体验,其换位体验的对象是已经去世的人、人以外的生物甚至非生物。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换位体验的关键是要体验到对方的状态,甚至最好多少能变成对方。这是不能够少的一个步骤。有人说换位体验就是与对象通心,还不能够简单这样说,它只是我们自己在自己之内进行的,只是我们与对象通心的准备而已。要把它和第三个要件区分开。 两种换位体验有很大的不同。狭义的换位体验的对象是活着的人,对方可以进行反馈,因此体验的结果很容易得到验证。广义的换位体验,由于体验的对象是去世的人、人以外的生物甚至非生物,对方不能够立即反馈,或者不能够直接以语言的方式反馈,因此体验的结果不能够得到验证,或者不能够直接得到验证。
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对方。”
3、 有效影响(与对象通心)
这是指通心的实施。狭义的通心指活人之间的关系。广义的通心包括与去世的人、人以外的生物甚至非生物的关系。实施后如果“双赢”,就说明做到了通心。基本原则与狭义的三要件一样,也是以对方能够接受或者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狭义的与活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快体现通心的效果。那么去世的人呢?也可以。与去世的人通心,就是与您头脑中关于他的“副本”(通俗地说,就是关于他的印象)通心。通的效果好,您关于他的感觉会发生好的变化。与其它生物通心,其效果也可以体现。例如,养花。您已经明确了自己喜欢花,要把它养好(第1个要件:与自己通心)。然后您了解了花的习性(第2个要件:换位体验)。最后与花通心,适当地浇水、施肥,给予适当的温度、阳光等(第3个要件:有效影响,与对象通心),那么您与花就可以双赢。您高兴,它也长得不错。
(三)科学家的通心力:主观仿真
著名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是基本粒子“介子”的发现者,曾获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川秀树对庄子特别感兴趣。在庄子与惠子关于“知鱼乐”的辩论中,庄子说他感觉到鱼的快乐,而惠子驳斥他:“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汤川秀树严肃地表示,他倾向于庄子的意见,认为庄子是可以知道鱼的感觉的。他说:“尽管我是一名科学家,却对庄子所要说的这一方面有更强烈的同感。”
汤川秀树“更强烈的同感”很值得体会。是的,“通心”,不仅可以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可以用于人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甚至人与非生物。当通心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交往的时候,这里的“通心”可以称为狭义的通心。狭义的通心之外的通心,都是广义的通心,它包括人与人以外的其它生物,甚至非生物的“通心”。人自己与自己的“通心”,也属于广义的“通心”。
莫诺(1910——1976)是法国生物化学家,1965年与科沃夫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在《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写道:“在科学发展的要素中,或许最重要的一个是我称之为主观仿真的过程。依靠这个过程,我们主观地模仿我们周围的事情。基本说来,这是一种预期的态度(当我们希望度假时,我们实际上想象地体验着我们可能从这个假期得到的愉悦)。当一个科学家对一个特定的现象感兴趣时,他所做的只是力图主管仿造现象的情形,以达到内心表述的外在形式。首先,现象本身和有关根源等的内心表述,这点也许他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和物理学家们包括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学家们讨论过这一点。他们告诉我,在思考感兴趣的现象时,他们或多或少将自身比作电子或者粒子,并且问,假如我是电子或者粒子,我会干什么。”(宋建林主编《智慧的灵光——世界科学名家传世精品》,第181页,改革出版社,1999年8月)
爱因斯坦虽然没有用“主观仿真”这个概念,但却十分强调“直觉洞察力”。
莫诺的“主观仿真”,相当于我说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一的“换位体验”。他把“主观仿真”称为也许是最重要的科学发展的要素,实在令人惊讶。他说,物理学家们“在思考感兴趣的现象时,他们或多或少将自身比作电子或者粒子,并且问,假如我是电子或者粒子,我会干什么。”
莫诺的“主观仿真”相当于通心的“换位体验”他的看法,极为重要,指出了广义通心对于科学家的意义,以及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大道至简,仅仅两个字“通心”,多么深邃地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奥秘啊!很难说汤川秀树在发现基本粒子“介子”时,是否也曾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介子”呢?
(四)通心理论的特点
通心理论是在心理辅导的实践中,学习、研究各宗教、文化,包括佛学的结果。在实践中,它又得到了行之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应用,并且在应用中不断地丰富、发展,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
四、从“通心”看,“拈花微笑”与“不二法门”在说什么?
为何要学佛?为的是要成长,要解除烦恼,获得解放。
如何要普度众生?慈悲心之本然。
如何学佛?如何普度众生?所谓佛有8万4千法门,是由于众生有8万4千种烦恼。但8万4千并不是指8万4千这个具体数字,而是指“多”甚至“无穷”的意思。
面对形形色色众生的烦恼,不可能只有一种具体方法对治。
众生8万4千种烦恼,难道我们真的需要有8万4千个法门?难道我们需要熟背8万4千种烦恼?掌握8万4千个法门?学会鉴别8万4千种烦恼,然后在记忆中搜寻,然后准确地分别贴上8万4千种烦恼中的标签?难道我们必须先贴标签再进行对治?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则,使我们能够“一切即一”地予以解决?
有,大道至简,这就是“通心”。
一旦您做到通心,自然可以使用适合当事人的方法。
一旦您做到通心,即使您有一些方法从来没有学习过,也可以自然地使用出来。
一旦您做到通心,您会体验到“车到山前必有路”以及“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也许您会发现,您使用的方法,是前人没有使用过的。
何谓普度众生?
与众生通心。
何谓行使慈悲心?
与众生通心。
释迦牟尼已经成佛,进入自由境界,谁能够体会他的状态?谁能够理解他的心情?
这不是听那么多的法,你就会懂的。这不是读那么多的经,你就会的。这是一种以心印心的直觉。不是说讲法没有用,也不是说读经没有用,如果不能够抛开文字,进入那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妙境,你还是没有成佛,还是没有解放。相反,如果你与佛祖心有灵犀,你已经接近他,甚至就是他了。
“拈花微笑”是一总结,不能会意,学佛尚未毕业。
这法、那法,为的是心心相印。三藏十二部,不如“拈花一笑”一法。
这法、那法用得再好,如果不能够通心,全归无效。
这经、那经读得再熟,如果不能够通心,皆为白读。
所以,大道至简,关键就是通心。通心,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状态、一种检验。
1、所有的沟通都是为了通心,所有的法门最后都是回归通心。学佛亦是如此。与佛祖通心了,体会到了他的意思,您就成了佛祖。
2、通心是所有法门都必须遵循的基础法门,如果不直接采用这个法门,也必须遵循这个法门。如果你在运用其它法门时不通心,也许还有负面作用。
3、如果处处遵循这一法门,其它法门则悄然消失。此时即万法归一。当通心成为您的血肉,一举一动皆是通心,还需要另外什么方法呢?
4、凡学佛者,如果感觉方法无效,或者感觉方法不够,皆因还没有真正学佛,或者学的不是佛。凡助人者,如果感觉方法无效,或者感觉方法不够,皆因还不没有与当事人通心,或者通心不够。
5、通心与其它任何方法不矛盾。如果一种方法有效,已经自动地(当然可能是不自觉地)运用了通心。
6、说到底。渡人的方法、心理服务的方法,是怎么发明出来的?都是先觉者与当事人通心后,感悟出来的。没有通心,则不可能发明该法。
7、只要坚持并且做到通心,新的方法就还可以不断涌现。
8、通心与其它方法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通心可以融入其它所有方法,犹如盐融之于鸡汤,形已不存,而香味正浓。这汤亦可称为“心灵鸡汤”。其它方法如果不能够通心,这汤就会退化为白水,甚至是没有烧开的水,或者还会引起不适。
以上说了这么多,也许您也可以理解我为什么要说“通心就是不二法门”了。
阿弥托福!
附:《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的白话译文:
其时,维摩诘居士对众菩萨说:“诸位大德,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呢?诸各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与会者中有位名叫法自在的菩萨首先发言,他说:“诸位大德,生与灭为二,诸法本来不生,现也不灭,证得此诸法不生不灭之理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接着说:“我与我之所有为二,因为执有实在之‘我’,便产生了与之相对待之我之所有;如果能悟得自我并非真实存在的,也就没有我之所有了,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又说:“对外境之领纳与不领纳为二,若不领纳诸外境,则诸法不可得;因其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说:“清净与垢染为二,若能体悟垢染之性本空,也就不存在离垢得净问题了,体悟了诸法无垢无净的寂灭相,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说:“惑心生起是动,心思运作是念,心意如不生起,也就不会有念,无念则无分别,体悟此中真谛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说:“事物各有一相,但各种事物究其实际,都性空而无相,一相与无相相对而言为二,如果懂得一相即是无相,同时也不执著无相,入于平等法门,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说:“菩萨心与声闻心相对待为二,如果懂得心相本空,如同幻化,即既无菩萨心,也无声闻心,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说:“善与不善相对待为二,如果懂得善与不善乃是妄心分别的结果,了达善与不善乃至一切诸法的实质都是空而无相,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说:“罪业与福报相对待为二,如果懂得罪业的本性与福报的本性都是空的,以金刚智慧了达二者本无差异,从而懂得本无被缚者,也无解脱者,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说:“有漏法与无漏法相对待为二,若了达一切诸法平等一如,则不起漏与不漏的念头,不著于漏无漏相,乃至不著于空无之相,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说:“有为法、无为法相对待为二,如果能够弃除一切法数的差别相,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智慧观察诸法,则一切如如平等无碍,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说:“世间、出世间相对待为二,世间之本质乃空,即是出世间,于此二者不出不入,不增不减,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说:“生死与涅槃相对待为二,若能洞见生死之性本空寂,既无生死之缠缚,也无涅槃之解脱,既不入生死道,也不入涅槃境,能如此观察和对待生死与涅槃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说:“烦恼尽与烦恼不尽相对待为二,从究竟的意义上说,烦恼尽与烦恼不尽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都具无尽之相。无尽相即是空,既是空,则没有尽与不尽的差别,能够这样悟入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普守善萨说:“‘我’与‘无我’相对待为二,‘我’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哪有什么所谓的‘无我’?‘我’之实性即是空性,能这样理解者,就不会把‘我’与‘无我’对立起来,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说:“明与无明相对待为二,无明实性即是空性,明的本性也是空,故二者平等一如,了无差别,能这样悟入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说:“色与色空相对待为二,色的本性即是空,并非色灭之后才是空,色的自性就是空;受、想、行、识也是这样,识与识空相对待为二,但识的本性即是空,并非识灭之后才是空,识性自空;能够这样去观察和看待色与空、受想行识与空的相互关系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说:“地水风火与虚空相对待为二,但四大本性即空,四大不管在产生前还是在散灭后,或者在产生与散灭之间,其本性都是空,若能这样去观察、看待四大,就是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说:“眼根与色尘相对待为二,如果眼根不为外界之色尘所染著、所烦扰、所迷惑,即称为寂灭;耳根与声尘、鼻根与香尘、舌根与味尘、身根与触尘、意根与法尘等也是这样,即相对待为二,但只要不为后者所染著、所烦扰、所迷惑,即称为寂灭,能这样去看待六根与六尘的关系,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说:“布施与回向一切智虽相对待为二,但布施的本质就是回向一切智,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慧与一切智的关系也是这样,都是二而一,一而二的,若能这样去看待六度与一切智的关系,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说:“空、无相、无作虽各个相对待为二;但空即是无相,即是无作。如果能了达空即是无相,即是无作,就不会对心、意识妄生分别,就能于任一解脱门,得三种解脱,具备这种认识的人,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说:“佛、法、僧三宝,虽各个相对待为二,但佛即是法,即是僧,此三宝皆空而无相,与虚空毫无二致;对于世间一切法若能都这样去认识,即是悟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说:“色身与入灭虽相对待为二,但色身本具涅槃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能够洞达色身之实相者,即不会生起色身及入灭之见,色身与入灭是无二无别的,对于生死与涅槃都能做到不惊不惧者,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说:“身、口、意三业虽各个相对待为二,但三业都无造作相。身无造作相,即口无造作相,口无造作相,即意无造作相,所以三业均无造作相,三业均无造作相,即一切法均无造作相。能够如此看待三业乃至一切诸法者,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说:“福行、罪行、不动行虽各个相对待为二,但三行之本性都是空,既是空,则无所谓福、罪及不动行之区分,对此三行能不起虚妄分别心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说:“从我起二者,世间诸法皆有对待,因为有我见,就有彼我相对为二。在‘我’生起时,能反观自照就是见我实相;实相无相,也无不相,所以不起二法。如果能常住实相,就不住二法;无二就不起分别,不起分别,就没有识;没有识,就入于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说:“有所得与我相对待为二,如果不虚妄分别我与我之所得,则不会有所取舍,既不会有所取舍,就是悟入了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说:“暗与明相对待为二,如果不存在暗,也无所谓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暗与明本来无二。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能够证入无灭想定的境界,也就不会有暗与明的分别了。一切诸法,也都是这样,能够平等一如地看待一切法,就是悟入了不二法门。”宝印手菩萨说:“喜乐涅槃与不喜乐世间虽相对待为二,但若能不乐涅槃不厌离世间,二者就无所分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所系缚,才有解脱一说;如果本来就无系缚,哪来的解脱?既无系缚与解脱存在,也就无所谓喜乐涅槃与厌离世间的分别了,能如此,则悟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说:“正道与邪道相对待为二,但如果能够切实安住于正道,也就无所谓正道与邪道之分别了,抛弃对正道与邪道的虚妄分别,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说:“真实与不真实相对待为二,但所谓真实者,它本来就不具有实性,而是虚幻不实的,真实既是这样,不真实更不用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真实,乃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见的,而是慧眼才能看得见的;而所谓慧眼,是既无所见又无所不见的,能够这样去认识,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就这样,各位菩萨都一一说了自己的看法,接着,维摩诘居士就问文殊菩萨:“那么你说说看,究竟什么是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在我看来,对一切法都不妄加言说,不妄加分别,甚至于远离一切问答,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接着,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居士说:“我们都分别对入不二法门谈了自己的见解,您老不妨也谈谈自己对入不二法门的看法,如何?”
维摩诘居士听了文殊菩萨的话后,却默不作声。文殊菩萨感叹地说:“善哉!善哉!直至放弃一切语言文字,连不可说也不说,这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啊!”
就在这议论什么是入不二法门的过程中,与会的五千位菩萨皆悟入了不二法门,达到了体证诸法不生不灭的境界。
《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原文: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未完待续)

(维摩诘居士)

(佛学对于我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我历来关注与佛教界的交流。这是2008年参加在苏州西园寺举办的论坛。我的发言的题目就是“通心法门”。关于这一主题,我的研究虽然发展缓慢,但却不断更加清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