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中路

(2014-12-13 23:27:00)
标签:

感情

分类: 艺术欣赏

(前言:这是读了之后,难以忘记的诗歌。该诗语言朴实,却诗意盎然。它易于诱发关于生命、存在的哲思,海德格有一本书也叫《林中路》,而克尔凯格尔则著有《或此或彼》。这诗的魅力在何处?人渴望完美,却总是行进在不完美之中。尽管人类可以说:“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宇宙无限带来的结果,个体岂能用自己的理智、生命来完全消融?诗人的“轻声叹息”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和诗意。——许金声)


《林中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one less traveled by,
    And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林中路
(感觉中这画面似曾相识。)
林中路
(跳出林中,来看林中路。——通过百度搜索而来。)
林中路
(我最喜欢的是这幅,像是画,而不是照片,因而有一种梦幻、迷离的感觉。——通过百度搜索而来。

《林中路》
  海德格尔用它意指艺术本源,思想之路。
    
  林乃树之古名。林中有路,多半突然断绝于杳无人迹之处。
  人在红尘,同一林中,各奔前程,身处遮天蔽日的树林,常常迷失心灵。短促的一生应该怎么走?选择留恋鲜美的果林,怀念水草丰盛的土地?孤身攀爬陡峭的寒壁?一切无关紧要,我们切记不能因受困而疏于抬头望天。
  
  海德格尔——上帝之缺席意味着,不再有神明显而确实地把人和物聚集在它周围,并且由于这种聚集,把世界历史和人在其中的栖留嵌合为一体。
  但在上帝之缺席这回事上还预示着更为恶劣的东西,不光诸神与上帝逃遁了,而且神性之光辉也已经在世界历史中黯然熄灭。
      
  几年前,海德格尔又一次被学界热炒。
    
  热炒的重点是二战时他当过纳粹治下的大学校长的不光彩历史,为政治的海德格尔算账。随着阿伦特等人的著作翻译出版,海德格尔作为思想家身份之下的别样身份遭人热议。衡量他的标尺,也一下子从学术变成了良心与道德。这番焦点挪移,被舆论多方面主导并有意放大,结果是哲学家海德格尔与道德上的海德格尔相互撕扯、打架,林中路上的海德格尔更是乏人问津。
  
  今天去看遁入林中路的海德格尔,恰恰是他遭遇政治危机后自我的修复与转向,否定了哲学权坛与政治祭坛而向诗歌依归。此时的海德格尔,要从世界的秩序回到个人心灵的秩序,在隐迹的林中路上放下世界给他的重负。
    
  诗与思,在此时是他重获的信仰,也是唯一的信仰。
    
  可林中路而今安在呢?那条超越政治、历史、多少有些神秘主义的思想之径,能延伸多远呢?
    
  海德格尔几近秘语地言说荷尔德林、特拉克尔、里尔克,有时加大声音指斥现代性的悲剧。他缜密有力地阐释,盼望每一句言说都能深入到世界的脉络中去。他说了今日世界的贫乏,是世界在贫乏里不知其贫乏;以此反观国内学界对时代命题的回避,正是他所说的掩饰贫乏而必然导致的贫乏。
  
  我欣赏这句话,亦同时困惑着。“世界黑夜的时代是贫困的时代,因为它一味地变得更加贫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什么是虔诚?
后一篇:李娜与张家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