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清照引起争议

(2014-09-29 15:37:32)
标签:

情感

李清照

分类: 社会热点
     正在济南。10月3日——5日将在这里举办全人心理学工作坊。按照我的习惯,一定要去名胜。先准备去趵突泉,据说这里的漱玉泉有李清照故居。李清照,是一位打动过我的词人。
       
       关于李清照的记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富有音乐感、穿透力,不同凡响,堪称千古绝唱。它循序渐进地传达出了那种透心的孤独感。“寻寻觅觅”是动作,“冷冷清清”是对环境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心情的觉察,而动作、感受、心情又浑然一体。

记得以前我在独处的时候,常常吟咏李清照的这首词。奇怪的是,读着它,尽管开始有相当的难受,心痛之中却逐渐渗透出一种快感,然后难受的感觉慢慢淡化因为在这个时候,仿佛就是与李清照在通心,或者说李清照理解了你。


读李清照作品就是与她通心


 在网上看到关于李清照的评论:

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很欣赏,特别是这两句:“以心抗世,以笔唤天”;“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一位一千年前的女性,如此热爱生命,如此不甘沉溺,如此发挥自己,实在难得!

想更深入地理解她,我在网上查到下面文章。以前关于李清照的说法,似乎多是正面,现在出来一些负面的。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关注。争议,可以促使理解更加深入。前段时间,还读到一篇探索杜甫性爱的文章,这些文章尽管都是从他们的作品中进行猜测,但已经很有启发性。

对于古人的解读,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带上今人的投射,而且总是随着社会政治的变化而变化。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人都是复杂多变的,古人也一样,具有多面性。

在网上,还看到一篇介绍杨雨关于李清照研究的文章。杨雨的书没有读,仅仅根据此文介绍,还是多少有点感觉。杨雨的写法,至少冲破了一般的学术习惯,向还原真实的人物在做努力。其实,把李清照看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定格化的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我们才能够从她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至于她究竟如何,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所谓“好赌”、“酒鬼”、“好色”只是一些标签贴而已,您要去贴在她身上也可以,但李清照在您的心中早已经死去,一个古人而已。

您也可以让李清照活过来,这就是与她通心。这种方式阅读,能够使我们体验更加丰富。例如,文中引用了李清照的一首闺中少女,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一首婚后少妇“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两首词,都写的极好,那么真实、富有情趣。其中,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画面,仿佛是您亲眼见,也许您就是一千年前那忽然来访的客人,近距离地见到了这位像小鸟一样灵巧的少女,不然,您为什么不仅看见她不穿袜子就跑开,而且还感觉到她的害羞呢?时光在流逝,李清照又成了少妇。初为人妻,她是何等享受生活?杨雨解读说:“‘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洗了澡,化了妆还不够,还要穿上件粉红色的透明睡衣,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一阵一阵的幽香散发出来。然后,脉脉含情、温言软语地对赵明诚说‘今夜纱厨枕簟凉’—— 今晚的竹席应该很凉快哦!”—— 杨雨的解读,是在试图逼近真实的李清照,不管是否真的逼近。如果说是“色女”,也是在表扬她有魅力、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感觉、有性感吧?如果说李清照是“色女”,这恰恰是在印证心理学的理论。按照弗洛伊德大爷的说法,不是色女,哪有那么多力比多升华为诗词呢?

至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我最喜欢的李清照的词之一了。李清照说“沉醉不知归路”,每回味此词,我也总是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分不清在那“误入藕花深处的是李清照还是我自己。我们常说“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她描写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一次“天人合一”的体验。而那“误入”的情景,似有迷茫,却非迷茫。“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充满了禅意,这惊起的不是鸥鹭,而是李清照的心……

李清照引起争议
(趵突泉的壁雕:误入藕花深处)


高峰体验也许有一点像喝了酒的感觉,但从该词似乎还看不出李清照一定喝过酒。包括这“沉醉”二字,有可能是指陶醉在景色里。

杨雨还提示,这里是指济南的“大明湖”。的确,如果是在什么水池或者一个太小的湖泊划船,会有于水中“不知归路”的可能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据说,这大明湖在古代足足占了济南城的四分之一!大明湖,今天看来,也不是特别大,但也许使当年李清照迷路并且产生高峰体验,已经足够。


您读李清照的时候,是否能够进入她的那种状态呢?李清照的词其实非常接地气,您有没有放下自己,去感受她的现实生活呢?

对于我个人,我流连忘返的是李清照那旺盛的生命力,把人生诗意化的情怀。

李清照的诗词无可非议对心理学还有独特价值,这就是感悟人类的独处生活,人类的孤独感如何能够被超越。


    附:《美女教授称李清照好色好赌好酒引各方争议》

李清照引起争议
                                   李清照引起争议
                                                                              杨雨
    核心提示: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在新作《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中,颠覆了人们心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形象。在这位美女教授的眼里,李清照虽然长得漂亮又有才,但也有很多“劣行”,比如好赌、好酒、好色。

       李清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位宋代奇女子凭借着什么样的魅力,让今天的人们念念不忘?研究李清照的学者康震曾用“多愁善感的、清丽娟秀的、端庄的一个女词人”来解读李清照。不过,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在新作《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中,却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形象。在这位美女教授的眼里,李清照虽然长得漂亮又有才,但也有很多“劣行”,比如好赌、好酒、好色。

    她是赌神

    最爱打“麻将”,还撰文教赌术

    说起“赌神”,很多人会想起港片,想起周润发。不过在杨雨眼里,电影中的“赌神”早在900多年前就存在了,这个“祖师爷”就是李清照。李清照还专门写过一篇《打马图序》,介绍各种赌博方法。当然,“沉迷”赌博的李清照永远都有着好运气,是个常胜将军。

    专门写书,介绍赌博

    杨雨介绍说,在李清照的《打马图序》中,一开始就教训人说:你们赌博为啥就不能像我一样精通呢?其实赌博没什么窍门,找到抢先的办法就行了,所以只有专心致志地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也。随后,李清照在她的文章中列了20多种赌博游戏方式。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赌博游戏中,有的她嫌太鄙俗;有的她嫌只凭运气,显示不出智慧;有的她嫌太难,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对手——瞧瞧,李清照俨然是个“赌博专家”。

    那李清照喜欢玩什么呢?据她自己说,是“打马”。有人考证出,“打马”就是麻将的前身。看来,通宵打麻将是李清照的一大爱好。

  逃亡途中,不忘带上赌具

    说李清照是“赌神”,沉迷于赌博,也得有真凭实据,杨雨教授就给大家介绍了这么一个例子:李清照爱赌到了什么程度呢?北宋灭亡以后,为了躲避金兵,李清照跟着达官贵人们一起逃难。兵荒马乱的时候,她还念念不忘赌博的事儿。人家说“三天不练手生”,她是三天不赌手痒啊。只要稍一安定,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赌具找出来,赌一把再说!

    有人说李清照是个赌棍,还真不是冤枉她。如果嫌“赌棍”这两个字听起来不大雅观,可以换个词,就像《古今女史》所说的那样,称她为“博家之祖”——赌博的祖师爷。这顶高帽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赌棍不雅,那就再赠她一个当之无愧的外号——赌神!她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原来,李清照写这篇《打马图序》,除了得意洋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精通赌博之外,她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让后辈子孙都知道,“命辞打马”这种赌博游戏,就是李清照开创的。

    她是酒鬼

    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

    李清照虽然没有专门的文章写自己好酒,可她词里面的蛛丝马迹多着呢。如今能读到的李清照的词大概有58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6首。别看她赌钱从来不输,喝酒却没那么大本事——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

  爱喝烈酒,常常不省人事

    杨雨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证实李清照是“酒鬼”,李清照最出格的一次,在《如梦令》中也有记载。“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大意就是她和伙伴们踏青春游,在家乡济南大明湖上一边划着小船欣赏美景,一边喝酒行令,喝得醉醺醺的,竟然不小心闯进了一望无际的荷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李清照不但好酒,而且还好喝烈酒。她写过这么一句词“险韵诗成,扶头酒醒”。“扶头酒”并不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是指酒性很烈,让人容易喝醉的酒。李清照自己酒量不咋的,还非要逞能喝烈性酒。这一喝,就常常不省人事,睡一宿还醒不了酒。李清照不是有句很有名的词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是说昨天刮了一晚的狂风,下了一晚的暴雨,我昏昏沉沉地睡了一晚,一觉醒来,昨天喝的酒还没醒呢。

    赏花写词,不忘喝上两口

    另外,杨雨还指出李清照不但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而且喝酒还有一大嗜好:爱赏花喝酒。李清照写花的词有48首之多,当然就少不了“花酒”了:赏菊花的时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菊花开了?喝酒;赏梅花的时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梅花开了?喝酒;赏茶花的时候,“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茶花开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花落,得,一年四季都泡在酒缸里了吧。

    她是色女

    她的词曾被人大骂“不知羞耻”

    说李清照好色,可能很多人会提出质疑,怎么一个伟大的女词人会好色呢,她不是一个端庄的妇人吗?可杨雨从李清照婚前婚后的两首词中,看出了点端倪,作出了另类解读。

    尽诉少女怀春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杨雨解读:这第一首词,说的是嫁人之前的事儿,写一个大家闺秀的少女荡完秋千的姿态。表面上,李清照好像是在写少女看到陌生男人后,是如何害羞,只穿着袜子就想赶紧逃跑,生怕被陌生男人偷看,不过还是偷偷回望了一眼,并装作嗅青梅的味道。再仔细一想,发现不对:这些都只是李清照设的幌子啊!她想要说的,根本就不是少女的害羞。那她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一句话:哪个少女不怀春!别看平时一副大家闺秀的淑女模样,那都是做出来给人家看的,是表面文章,骨子里却充满了少女天性中对自由、对爱情的本能渴望。

  诱惑老公上床

    李清照《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杨雨解读:这第二首词,描绘的是李清照结婚以后的事儿。大致意思就是晚上这场风雨啊,把白天的炎热都洗刷干净了,是夏天里一个难得的凉快的夜晚啊。女主人李清照款款出场了,先是向丈夫赵明诚弹琴求爱,不过赵明诚没领风情。于是李清照只好对着菱花镜子,开始细细描眉,轻轻点唇了,上一点薄薄的晚妆,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要换了别的妻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淑女形象,说不定就此罢休了。可李清照不是一般的女人啊,要不有人怎么骂她“不知羞耻、荒淫放肆”呢?“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洗了澡,化了妆还不够,还要穿上件粉红色的透明睡衣,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一阵一阵的幽香散发出来。然后,脉脉含情、温言软语地对赵明诚说“今夜纱厨枕簟凉”—— 今晚的竹席应该很凉快哦!

    这无异于一封“遗情书”啊,当时的词人王灼就炮轰说:“这种不知羞耻的话居然也敢写出来,从古至今的大家闺秀,有文采的又不止她李清照一个人,就没见过这样大胆放肆的!”足以看出李清照的“大胆”。 

  

 ■反响

    康震:

    好赌好酒

    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采访了研究李清照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想听听他是如何看待杨雨这样颠覆性解读的。

    康震谈道,因为还没有看过杨雨的这本书,所以不便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批判的观点。但是说李清照喜欢赌博,他认为这未必就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赌徒”。因为在那个时代,“打马”并不是为了赢钱,完全是文人雅士在闲暇之余的一种娱乐方式。

    说李清照是“酒鬼”,似乎更有些牵强。毕竟在宋代,喝酒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多少文人墨客的传世之作都是在酒的催化下神奇地从诗人的心中迸发。

    对于李清照的“好色”,康震说他不知道杨雨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如果只是从一些描写女子美貌、妩媚的言辞中就片面地说李清照“好色”,似乎有些不妥,只能说她大胆而已。

    虽然康震没有正面批判杨雨的另类观点,但他还是觉得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极具才气的女词人,而且是一位十分坚强的女性。“毕竟对李清照的评价,几百年来都是如此,难道几百年的评价不敌一家之言?”他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尽量把其放在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客观地进行评价。

    网友:

    美女教授

    将李清照“妖魔化”

    杨雨这位美女教授对李清照的解读极具颠覆性,某网站贴出的《杨雨解秘李清照》讲座视频,短短几天内点击量超过15万次。大量喜欢李清照的网友对这样的解读非常不满,有网友认为杨雨是为了出名,故意将一代女词人妖魔化,哗众取宠,目的就是夺人眼球;也有网友认为杨雨很年轻,本身对李清照的研究不够,功夫还没有到家,曲解、误读了李清照。

  ■李清照简介

      (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家。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李清照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性。 (李谷 毛玉霞 李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