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缺爱就是缺通心

(2014-09-28 10:22:49)
标签:

情感

健康

成长

分类: 通心
       您感觉自己得到足够的爱了吗?如果您回答说“没有”,这很正常。也许您会说“得到了”,却未必是真话。有时候,您觉得说的是真话,但那只是头脑里想的,您的头脑和您的实际感受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头脑、理性常常是不真实的,它们很喜欢说谎。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您强调要对方关心、爱护、在意、体贴甚至理解自己等,这都是缺爱的表现。
       或者,您虽然口头没有表达,但内心却忍不住有这些冲动,这些也是缺爱的体现。
       缺爱的表现,不仅是在亲密关系中,它会扩展、泛化到非亲密关系中,包括工作关系。例如,界限不清楚,过分地要求对方尊重自己、关心自己,不能够承担责任等,其实根子上也都是缺爱。
       就与单位领导的关系来看,就有以下表现:
       1、希望领导总是表扬自己,如果表扬其他同事,自己就来气。
        2、要求绝对公平,特别是在工资、奖金等方面,一旦发现某人比自己多,就会不平衡,以致要闹情绪。
        3、过分嫉妒同事的成绩和能力。
         4、过分讨好他人。
         5、对领导过分依赖,凡事都要交给领导决定,自己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6、一旦有什么建议,又总是希望领导额外重视。

       缺爱是非常广泛的情况。我怀疑,它普遍存在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缺爱?为什么大多数人又声称自己付出了很多?根本上,这是由于迄今人类(当然包括中国)人格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人类的普遍人格还没有进入自我实现人格阶段,即既是独立人格,又能够与他人通心。一般人甚至连自尊型人格都没有达到,也就是说,做到自尊、自立、自强。大多数人直到成年、成家以后,成为配偶、父母之后都没有超越缺爱的感觉。其重要表现就是:不能够以通心的状态来对待配偶或者子女。
    
     “缺爱?”不少做父母的马上就会提出质疑:我花了那么心血!我含辛茹苦!我巴心巴肝养育自己的子女!他们会缺什么爱!
        是的,是的,你说的没有错!的确,你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你的这些付出有多少是通心的呢?
        它们完全是适合子女的需要的吗?如果适合,子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负面情绪呢?
        它们完全都是子女想要的吗?或者只是你单方面的愿望?
        这些所谓的“爱”是在子女愿意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下进行的吗?还是必须按照你的方式?
        子女也没有说你不爱他,他只是说,你和他不通心,至少是通心不够。

        缺爱,在很大意义上就是缺父母与自己的通心。或者说,就是在未成年之前,父母和自己没有足够的通心。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就会常常带着缺爱的感觉找对象,把对象当作父母来要求,其结果,必然使对方苦不堪言。结了婚之后,会有明显的依赖思想,总是想让对方多付出一些。有了小孩后,如果缺爱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必然带着缺爱的感觉,把依赖转移到孩子身上。这种依赖主要是精神上的依赖,其表现包括过度溺爱、过度关心、照顾等,把子女和自己紧紧栓在一起。缺爱的人常常重复自己父母的模式,或者至少带着他们对自己的深刻影响来养育子女,这样,就等于就把缺爱的感觉传递下去了。
         打断这个链条,需要自己艰辛的成长。
         一般都要经过两个过程:
        1、解决自己在原生家庭的心理情结,和自己的父母在精神上分离。
         2、学会通心。
        这个过程,是一个长达十来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庆幸的是,有了心理学以后,通过做个案,这个过程可以大大缩短。
      就我举办全人心理学工作坊以及做个体咨询的经验,这个过程最快可以缩短到只需要2——3年。

       中国人非常强调家庭,但却普遍缺爱,这种情况值得深思。强调家庭,似乎预示中国人的需要满足,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参考构架,其优势需要只是发展到归属需要。所谓归属需要,其重要表现就是要得到他人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爱。注意:在归属需要占优势的时候,人总是有缺爱的感觉,要求得到更多,而不是平等对待。即使是在爱他人的时候,也常常是“一根筋”,难以做到通心。所谓优势需要,是指需要层次中,对人的行为具有最大支配力的那个需要。
       中国人的情况似乎意味着,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许多人而言,终其一生,都没有成为优势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或者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超越缺爱,意味着归属需要得到满足,人的注意力开始聚焦于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在自尊需要阶段,人已经开始独立,但还没有完全学会通心。自我实现意味着在积极适应环境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个“积极适应”,也可以理解为能够通心。
        
        
      
以下照片,是我今年的部分心理学活动:

缺爱就是缺通心
在成都举办体验式通心讲座
缺爱就是缺通心
静心练习,觉察自己的烦恼

缺爱就是缺通心
在庄子故里商丘办工作坊
缺爱就是缺通心
在德阳举办通心工作坊
缺爱就是缺通心
和尚也在做通心练习
缺爱就是缺通心
在庄子故里,讲如何与庄子通心
       缺爱就是缺通心
2014年9月中旬在郑州举办的通心工作坊

建议:如果您对全人心理学有兴趣,但又有一些疑问,不妨加入全人爱好者群。那里有不少全人心理学爱好者,许金声也经常到这里和大家交流。群号:11460916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