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处应该有限度
生命的承载者是个体,独处、孤独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今社会,独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婚姻生活方面,选择选择独身的人也越来越多。生活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
人们可以选择独身,但却无法逃避交往,无法逃避交往中与他人沟通、通心的需要。
我提出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见拙著《通心》)认为,独处、交往是人的两种基本生存状态,两种缺一不可。在独处中,最好的情况是充实的独处,在交往中,最好的情况是通心的交往。在两种状态都有的情况下,心理健康与两者时间的比例分配没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与独处时间的增加或者交往时间的增加没有关系。成长只是意味着:在独处中有更多的充实,在交往中有更多的通心。
人如何在独处、交往这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中成长?这里首先有一个如何分配独处、交往的时间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交往需要到什么程度,需要独处需要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我在《通心》一书中,澄清了迄今社会对独处的偏见。认为交往就一定比独处好,一个人应该多多交往,减少独处等,——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心理健康不是看个人在生活中分配了多少时间来来独处和交往,而是看他在独处时,有多少时间是充实的,在交往时,有多少时间是通心的。
如果一个人在独处中能够进入充实的状态,他个性便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单一发展。这种情况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看低交往的意义。
在我们的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不少的人正在选择减少交往,增加独处的生活方式。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上网成了不少人在独处时的习惯,他们的独处时间也因此有所增加。
有一些在事业上比较优秀的男性或者女性,他们能够在事业中得到充分的乐趣。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的通心成本(通心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大,也使他们容易更多地选择独处。
似乎现在在独处时能够进入充实状态的人越来越有所增加。如果同时,在交往时我们能够看到有更多的通心,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在趋向健康。
二、独处的限度,是独处时已难以保持充实状态
当今的世界,仍然充满着谎言、虚伪、欺诈。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具有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那种“对于文化适应的抵抗”,保持人格的独立性。问题是:在这样的世界里,一个人越是真诚就往往越是有孤独感。一个越是健康的人,越是容易在独处中保持充实的状态。那么,一个人究竟可以孤独到什么程度呢?
他的心灵可以没有任何人抚慰吗?
他的思想可以没有任何人理解吗?
他的感情可以没有任何人共鸣吗?
他的快乐不需要有任何人来分享吗?
当然不可以。
独处可以是很好的,但独处也应该有一点的限度。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原则,这就是:
独处的限度,是独处时已难以保持充实状态。
这个原则,是与这样的理念相应的:个性的单一发展,不能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
所谓“个性的单一发展”,是指每个人作为个体,其人性的发展水平。所谓“不能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是指个体除了独处外,还应该有足够的发展亲密关系的时间以及社会交往的时间。这一原则,是一个关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原则,提示我们注意独处与交往时间的分配。这一原则,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心灵成长的原则。为什么要有这个原则?
著名的哲学大师尼采,提出了惊世核俗的超人哲学。他似乎是最看重独处的意义的了。可是,据一些信件披露,他经常在孤独的时候,渴望着亲密关系,恨不得抓住一个遇见的人就要拥抱。他最后得了精神病,最后十年在精神病医院生活,死在精神病医院。
著名心理学大师肯
威尔伯,在经历与崔娅刻骨铭心的爱情后,曾经有长达三年的独处生活,三年之内,潜心写作,只见过四个人。但后来也熬不住了,当他写完一本重要著作之后,特别渴望见人,包括自己的皮肤与人接触的感觉。三年这个时间,应该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了!他显然有良好的交往能力。在崔娅1988年去世之后,又有了一位知心的女友(据他1998年的自传体著作《一味》透露。)。
三、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迄今为止,描述健康的人,乃至圣人、佛等,都是从独处的角度居多。这种偏向,应该予以补充。独处只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之一种。人的基本生存状态还有交往。
从我提出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既是“通心者”,又是“被通心者”。
什么是“通心者”?在人际交往状态中,如果有一方能够清楚地把握自己的立场和状态,至少能够暂时超越自我中心,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清楚对方的发展方向或者需求点,并且能够通过对方乐于接受并且能够接受的方式影响对方,那么他就是通心者。当人们主动想达到一定目的的时候,他必须成为通心者才能够如愿以偿。
作为“通心者”,我们要去与“被通心者”通心。作为“被通心者”,我们需要有他人来和我们通心。显然,做“通心者”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理论上,一个可以一辈子只做“被通心者”,但却不可以一辈子只做“通心者”。也就是说,人都是软弱的、有限的,在一定时候都需要有另外的人来关心、理解、包容、肯定他。如果我们假定有一个上帝,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绝对的、充实的、自给自足的“通心者”。他能够和所有的人通心,却不需要任何人和他通心。
没有人可以成为上帝。所有人都不能一成不变做“通心者”,甚至做“通心者”的时间很有限。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绝对的通心者只有“上帝”。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时候是“被通心者”。
这是由人的性质所决定的。人具有四性:物质性、动物性、人性、神性。人具有神性,但永远不可能成为神。人不仅不能够成为神,他在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自私的、软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在交往的时候,他往往相当固执地想处于“被通心者”的地位和角色,要别人来理解他。如果这还算不上人固有的软弱性和有限性,那么,至少可以说,迄今人类的亲子关系造成人们普遍是缺爱的。
在人类社会中,有的角色是天然的“通心者”,例如,母亲对于婴儿和儿童,老师对于学生,企业老板对于市场,商店经理对于顾客。“通心者”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生活在社会中具有多种角色。例如,一位女士对于婴儿的时候是母亲,是“通心者”,当有推销员主动上门到她家来推销产品的时候,她就成了“被通心者”。当她的丈夫在关心她的时候,她的丈夫是“通心者”,她是“被通心者”。
在迄今的社会上,几乎每个人都缺少通心的爱,所以都希望自己是“被通心者”。通心的爱是迄今人类社会所稀缺的行为。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在配偶关系中,如果是男性,就希望对方具有相当多的母亲的功能和角色。如果是女性,则希望对方具有相当多的父亲的功能和角色。这样往往会导致一定的问题。如果在配偶的亲密关系中,双方的付出与获取不平衡、对等,获取少的一方必然会去寻求补偿。
对等、平衡、智慧的两性关系是最和谐的亲密关系。在这样的两性的亲密关系中,双方都既是“通心者”,又是“被通心者”。他们做到了身、心、灵“三通”的功能。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两性关系中,身、心、灵的“三通”缺一不可。
这样的两性关系值得终身寻找。一个人一旦有过这样的关系,他就更能够在独处中减少匮乏性独处的时间,增加充实性独处的时间,就越能够自由地选择独处。一个人曾经在两性关系中遭受重创,他也往往容易增加独处的时间,甚至可以发展出更多的充实性独处。
具有身、心、灵“三通”两性关系的人是幸运的。体验过身、心、灵“三通”两性关系的人也是幸运的。
具有两性关系,却一辈子没有体验过“三通”的人是不幸运的。
在中间,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难以说清道明。
四、圣人能孤独到什么程度?
圣人、佛陀、耶稣等,在独处中是什么境界?他们是否有孤独感?为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都要渡人?为什么他们都提倡自渡渡人的态度?为什么他们还要回到现实世界?为什么他们不一直独处下去?
一个人能够达到圣人、佛陀、耶稣的境界,是不是就超越“被通心者”的需要,永远成为了单一的“通心者”?我对这一点,感到有困惑。因为这意味着,在理论上他已经脱离了人同时具有“物质性、动物性、人性、神性”的规定性,成为了神。但即使是耶稣,基督教、天主教也说他是具有神人二重性。
在我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里,我把独处分为三种基本情况:1、匮乏性独处;2、维持性独处;3、充实性独处。即使我们把圣人、佛陀、耶稣的独处,理解为全都是充实性独处,他们是不是就只是这样独处下去,不需要交往了呢?
他们需要交往,是因为他们的生存不能够只是独处,也需要交往。
他们需要交往,是因为在独处中已经体验了充实,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在交往中去通心。
一旦他们在交往中的通心行为收到了效果,得到了理解,他们也帮助对方超越了“被通心者”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通心者”。
尼采不朽的名著《查拉斯特拉如是说》:先知查拉斯特拉隐居十年后开悟,早上走出山洞,看见冉冉升起的太阳。他感慨:“太阳啊,伟大的星球!如果没有我们这些被你照耀的生物,你不是也有孤独吗?”
“太阳的孤独”,是有热量需要散发,已经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孤独。
没有生物可以照耀,与有生物可以照耀,后者是更为可欲的状态。尽管“没有”,并不意味着匮乏、难受。也就是说,他们的选择,不是在“好”与“坏”之间选择,而是在“好”与“更好”之间。
五、人的孤独状态可以发生变化吗?
人的孤独状态可以发生变化吗?恐怕难得有人回答“否”。但是,如何改善独处的状态?如何在独处中减少匮乏性的感觉、增加充实性的感觉?如何在生活中平衡独处状态与交往状态,使生活中当我们在独处时,有更多的充实的时候,在交往时,有更多的通心的时候?——这个问题,也是如何提升我们的生存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少人未必有明确看法。全人心理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对这些问题能够有高效、治本的解决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人的基本状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能够帮助当事人在独处时,有更多的充实的时候,在交往时,有更多的通心的时候。
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0ky7a.html
我曾经对孤独的体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v0ys.html
(注:如果你对此文有兴趣,但读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是自然的,因为这里面概念太多。建议可以再看一看我的其它有关博文。多看几篇,就容易有明显收获。)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38/237/948.jpg建议:如果您对全人心理学有兴趣,但又有一些疑问,不妨加入全人爱好者群。那里有不少全人心理学爱好者,许金声也经常到这里和大家交流。群号:11460916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