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216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独处体验

(2014-08-20 18:44:22)
标签:

成长

独处

分类: 博主简介、经历、联系


   当知青时看守树林

 

    回忆自己的一生走过的路,有很多时候是在独处,但关于独处的体验几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69年12月,我作为知识青年到四川邛崃某山区插队落户。我所在的生产队,只有我一个知识青年。那时候,真正饱尝了孤独是什么滋味。我下乡的地方是深丘地区,我所在的那个生产队,被一片一片的树林所包围。由于我会摔交,农民安排我去看守树林。我的任务是防止其它地方的人来偷伐树木待遇还不错,每天记九分工

每天,我带着一两本书,到树林里去,找个地方坐下来看书,就算是上班了。小时候曾经读《鲁滨逊飘流记》,读得津津有味,幻想自己也像他一样冒险, 一个人在荒岛上如何如何生活。但当我一个人在树林里,长时间地见不到一个人的时候,才知道做鲁滨逊并不是那么容易,更不是那么惬意。四周没有人迹,只有鸟叫声,偶然看见有松鼠在跳跃。在那个时候,特别希望有一个女朋友,把自己对大自然、对书籍、对人生的感受向她述说……一旦我心里升起这一念头,就马上在树林呆不住了,渴望回到人群。

     与农民在一起时,我觉得没有太多的话可说,于是便常常去周围的知识青年那里串门。但是,离自己最近的知识青年也有七、八里路,每次去之前,希望能够有一些共鸣,可是每次去了以后,又感到十分失望。他们的状态与我不一样。他们不是像我那样喜欢看书、探索人性、思考问题。我想说的一些话题他们不是很感兴趣。

     在人际关系中不顺畅,就只有回到独处状态,便退回到自己的内心生活。在那个时候,很喜欢读莱蒙托夫的诗歌:


 

体验莱蒙托夫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对于匮乏性独处的描写感人至深。他在孤独中融合了苍凉与绝望:

   

    又寂寞,又烦忧,

   向谁伸出自己的手?

   在这心情郁郁不畅的时候,

   希望,徒然的希望又有何用?

   而时光,它决不肯停留。

   …… 

这是一种孤独的绝境,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但又不能够改变,只能够承受。无奈,但是否就绝望了呢?再细读品味,能够感觉到一种不甘沉沦,哪怕生命的火焰在慢慢窒息,能够燃烧也要继续燃烧,不然,写诗歌干什么呢?用诗来表达,就是在与自己通心,已经多少有一种不被悲哀所压倒的精神。这种状态已经有某种程度的超越性。至少,在写这些诗的时候,他正在从匮乏性的独处进入充实性的独处状态:

 

    在大海深兰色的浓雾里,

   一只孤零零的帆在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什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

   

 “闪着白光”,有光就有希望。当莱蒙托夫把孤独变成诗的时候,他就升华了自己的孤独感,由匮乏性的孤独感升华为充实性的孤独感,他在孤独中得到暂时的超越。


 有一种场景我记忆犹新。多少我在知青那里串门后,尽管大家也提出留我居住,我却想一个人呆着。常常是已经入夜已深,我却告辞回返。那可是有七、八里路,走一段石头路,还要爬山。多少次,我就是吟咏着这样的诗句走上路程: 

    

    我独自一人走上了大道,

   多石的道路在夜雾中闪着微光。

   夜是寂静的,

   荒野在倾听着上帝,

而星星在和星星谈心

     ……


莱蒙托夫对于匮乏性独处的超越如果没有心理情结的解决,他就还可能向匮乏性的独处倒退。如果他有心理情结的解决,他就会进一步体验到充实性的独处,或者说存在性的孤独,而同时具有一定走向通心状态交往的能力。

当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孤独的体验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他的孤独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如果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当他能够欣赏这些关于孤独的诗歌的时候,他关于孤独的体验也就发生了变化。

至少,孤独不是那么难以捱过了。甚至,它变成了一种美感。


最有力量的是牛虻


最能帮助我超越孤独的是《牛虻》这样的小说。多少次咬紧牙关,从《牛虻》中寻求力量。一本《牛虻》翻来覆去,读了数十遍。为什么?其中有可以吸收的意志力量的养料。

 

《牛虻》

 

别去寻求可怜的同情

更不要彷徨与悲伤

从你那高傲的自我

滋生出隐忍的力量

 

丢掉人世勉强的希望

把热情在心底深藏

理性还是你真实的朋友

为了他,你要无比坚强

 

这是我在那时候写的为自己打气的诗句。回想起来,我其实是在归属需要满足匮乏的情况下进行挣扎。每当我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忘掉、超越孤独的时候,我就能够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取得一些进展。在知青时期,我读了不少书。

当知青时,我关于独处的体验磨练了我意志力、独立性,使我的人格中少了很多依赖性。

自从面对社会,推出全人心理学工作坊以后,给许多人做了个案。其中不少人,长久地在人际关系中纠缠,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缺乏独处的能力。

知青时期已经过去40多年,我现在仍然是独处的时间居多,但独处的感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充实的时候居多,偶有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很快地进行有效调整……

我现在关于生命的总体感受是:


《神奇》


仰望星空,
    体验到一种神奇叫无垠;
    俯瞰大地,
    感悟到一种神奇叫生命;
    体察人意,
    享受到一种神奇叫通心。

……

       当然,对于星空、大地的奇妙感受,大多数都是在独处时产生的。


请欣赏我创作的歌曲:

《神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eft1.html


进一步阅读:

《人能够孤独到什么程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v0zw.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