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独处体验
(2014-08-20 18:44:22)
标签:
成长独处 |
分类: 博主简介、经历、联系 |
1969年12月,我作为知识青年到四川邛崃某山区插队落户。我所在的生产队,只有我一个知识青年。那时候,真正饱尝了孤独是什么滋味。我下乡的地方是深丘地区,我所在的那个生产队,被一片一片的树林所包围。由于我会摔交,农民安排我去看守树林。我的任务是防止其它地方的人来偷伐树木。待遇还不错,每天记九分工。
每天,我带着一两本书,到树林里去,找个地方坐下来看书,就算是上班了。小时候曾经读《鲁滨逊飘流记》,读得津津有味,幻想自己也像他一样冒险,
体验莱蒙托夫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对于匮乏性独处的描写感人至深。他在孤独中融合了苍凉与绝望:
这是一种孤独的绝境,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但又不能够改变,只能够承受。无奈,但是否就绝望了呢?再细读品味,能够感觉到一种不甘沉沦,哪怕生命的火焰在慢慢窒息,能够燃烧也要继续燃烧,不然,写诗歌干什么呢?用诗来表达,就是在与自己通心,已经多少有一种不被悲哀所压倒的精神。这种状态已经有某种程度的超越性。至少,在写这些诗的时候,他正在从匮乏性的独处进入充实性的独处状态:
而星星在和星星谈心
莱蒙托夫对于匮乏性独处的超越如果没有心理情结的解决,他就还可能向匮乏性的独处倒退。如果他有心理情结的解决,他就会进一步体验到充实性的独处,或者说存在性的孤独,而同时具有一定走向通心状态交往的能力。
当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孤独的体验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他的孤独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如果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当他能够欣赏这些关于孤独的诗歌的时候,他关于孤独的体验也就发生了变化。
至少,孤独不是那么难以捱过了。甚至,它变成了一种美感。
最有力量的是牛虻
最能帮助我超越孤独的是《牛虻》这样的小说。多少次咬紧牙关,从《牛虻》中寻求力量。一本《牛虻》翻来覆去,读了数十遍。为什么?其中有可以吸收的意志力量的养料。
《牛虻》
别去寻求可怜的同情
更不要彷徨与悲伤
从你那高傲的自我
滋生出隐忍的力量
丢掉人世勉强的希望
把热情在心底深藏
理性还是你真实的朋友
为了他,你要无比坚强
这是我在那时候写的为自己打气的诗句。回想起来,我其实是在归属需要满足匮乏的情况下进行挣扎。每当我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忘掉、超越孤独的时候,我就能够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取得一些进展。在知青时期,我读了不少书。
当知青时,我关于独处的体验磨练了我意志力、独立性,使我的人格中少了很多依赖性。
自从面对社会,推出全人心理学工作坊以后,给许多人做了个案。其中不少人,长久地在人际关系中纠缠,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缺乏独处的能力。
知青时期已经过去40多年,我现在仍然是独处的时间居多,但独处的感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充实的时候居多,偶有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很快地进行有效调整……
我现在关于生命的总体感受是:
《神奇》
仰望星空,
……
请欣赏我创作的歌曲:
《神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eft1.html
进一步阅读:
《人能够孤独到什么程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v0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