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不能中断
(2014-07-28 10:57:24)
个案不能中断
——我的心理学之路(之十六)
从2003年12月起,我开始面对社会,全国巡回举办全人心理学工作坊。十余年来,举办工作坊大概共300多场,讲座、沙龙50多场,共做了大概1000个个案。除了有2——3例个案是中途中断外,其余皆成功,皆有良好的效果。成功的案例已经有一些肤浅的介绍,这些中断的案例也要谈。正是它们,促使全人心理学工作坊更加成熟。
所谓“中断”,是指在处理个案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导师主动提出结束个案。
案例一
时间:2005年10月
地点:北京阳台山全人心理学培训基地。
当事人:女,40岁左右
这是举办举办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后,第一个中断的案例。当时,我是采用心理剧的方法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处理,但处理到一定程度时,感觉当事人的阻抗很大,一直不愿意谈自己的感受,于是我主动提出中断。
反思:其实在此案例之前,已经多次遇到类似情况,当事人的阻抗较大,我都顺利地克服了困难,处理了问题。当时之所以提出中断,是由于自己在某著名心理剧导师的工作坊上,曾经看见过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其他的著名心理学家那里,也看到过这种处理办法。当时自己有这样的理念,它也许是另外一些导师所共有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工作坊上做个案,其效果不是单方面说了算。除了导师的水平外,还要看当事人的配合程度、成长动力的大小等因素。在工作坊上,如果当事人阻抗过大,考虑到演示的效果,时间不能够太长等,导师可以选择中断。
我当时之所以做出“中断”的决定,就是由于有这样的理念,是想尝试一下这样的处理方法。但在这之后,我发现当事人不满意,一部分学员也不满意。更重要的是,我自己更不满意,有一点程度的挫败感!自己当时可以想办法进行下去的,为什么没有呢?认真说来,不光是理念问题,还有自己能量、自信不够。所谓“现场效果”,只是一个借口。另外,当时自己调动当事人情绪,突破阻抗的能力都还不够充分,也难以从一种方法灵活地转移到另外一种方法。
有过这一经历后,我就不再选择“中断”了。在工作坊上,不管遇到什么难以处理的案例,我都想要办法解决,而且都得到了解决。我还体会到,如果用一种方法来处理遇到困难,最好灵活地马上转到另外的方法。不要执着于这种方法。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人,至少没有一种方法对所有人效果都好。只用一种方法硬做,或者模仿他人的做法,都是“法执”。之后,类似情况其实还在不断出现,对于当事人来说,有阻抗是正常的,没有阻抗才不正常。阻抗大,预示效果会更好。我遇到感觉阻抗大的案例,只会稍微更兴奋一些。至于方法问题,头脑中差不多已经没有方法的概念,只有一种感觉:与当事人通心,感受他成长的愿望,帮助他突破。尽管有时候,时间会拖得长一些,但是在较长时间的沉闷之后,尤其是似乎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下,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出乎意料地使问题得到解决,会使大家更加体会到心理学的魅力。事实上,常常有学员用“峰回路转”、“震撼”等表达他们的感受,就是由于这种情况。至于阻抗问题,导师帮助当事人克服阻抗,不正是自己的使命吗?越是有阻抗,就越是检验自己的能力。哪里克服不了,哪里就是导师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这收获应该不小于做个案成功的满足。
所以,我现在关于做个案的理念是:个案不能够中断。
说到这里,有的网友也许就知道我为什么要写文章,评论一位心理学大师的“中断”了。
请参考《心理治疗老外未必占优势》: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eio3.html
(其余两个中断案例,准备陆续公布)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