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心”与“共情”差异初探

(2014-06-07 12:23:13)
标签:

罗杰斯

心理学

健康

共情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通心”与“共情”有什么区别?

     

    “通心”在这里是特指我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发展出来的概念。“共情”是从英文“Empathy”翻译过来的,这是大陆的译法,台湾一般翻译为“同理心”。在这里讨论 “通心”与“共情”的关系,其中“共情”的含义以我了解到的卡尔 罗杰斯有关论述为准,不包括精神分析以及其它流派在这方面的论述。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一致性,是罗杰斯所倡导的人本心理学治疗的三大原则。关于罗杰斯的“共情”的概念,人们一般引用较多的是这段话:“感受当事人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这就是共情。它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感受当事人的愤怒、害怕或烦乱,就像那是你的愤怒、害怕和烦乱一样,然而并无你自己的愤怒、害怕或烦乱卷入其中”。罗杰斯在咨询工作中,身体力行运用共情:“我不断地渴望去理解当事人的当下感受,理解他的各种情感和表达的个人意义,即达到一种敏感的共情。”(罗杰斯《个人形成论》,第3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我把自己所研究的心理学称为“全人心理学”。它有一个核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这就是“通心”。有不少朋友问:“通心”与“共情”有什么区别?还有一些心理咨询界的朋友,他们并没有上过我的工作坊,甚至没有看过我的书,他们认为,“通心”就是“共情”,只不过换了一个名词而已。在这里,我试图对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做一些探索。


          我研究心理学是从人本心理学开始的。人本心理学对我有很大影响,其中马斯洛,主要是他的好些心理学思想,包括关于心理学研究、自我实现的人、需要层次理论、高峰体验论等。而罗杰斯,则主要是他的心理咨询理论,尤其是他所阐述的“共情”的概念。在刚刚接触到罗杰斯心理学的时候,我对“共情”这一概念非常感兴趣。但很快,我就逐渐觉察到了这一概念不能够完全表达自己对心理辅导的感觉,对他的心理咨询理论,也感觉有某些不足。尤其是从2003年,我面向社会举办全人心理学工作坊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越来越感觉到两者有重要差异。

   总结一下,我现在初步认为,“通心”与“共情”有以下一些差异:

   1、关于“通心”的操作,“通心”理论提出了“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理论要点。它明确地指出了通心这个行为有三个要件,即:A、“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B、“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情绪和状态; C、“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影响对方。尽管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谈到咨询师的工作时,对这三个要件皆有一定涉及,但他关于“共情”的论述,主要只强调了“换位体验”。或者说,他关于“共情”的概念,最多只是相当于“换位体验”。我关于“通心”的概念,不只是指咨询师对当事人心理的把握,也包括了咨询师对自己状态的调整和把握,以及对当事人进行积极影响的过程。咨询师与当事人的“通心”,意味着需要把握当事人的“成长点”,并且能够根据当事人的“成长点”实施真正有助于当事人成长的行为。

   2、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谈到了心理治疗时的“一致性”、“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问题,但我并没有看到他对它们与“共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深入论述。其实,“一致性”、“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内涵,都可以归入我所说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一个要件:“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一个人越是“真诚”,越是具有“一致性”,他在心理辅导中的立场和状态就越是清晰,对待当事人越是放空。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对当事人的态度,即无论当事人的情感和行为怎么样,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对他们有无条件的接纳。这也大体可以归入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一个要件,是咨询师应该具有的立场和状态。

   3、我关于“通心”的论述,包含有“狭义的通心”和“广义的通心”两种。所谓“狭义的通心”是指一个活人,与另外一个另外一个活人的“通心”。罗杰斯的“共情”属于我所说的“狭义的通心”的范畴。但他主要是用于说明心理辅导中心理师与当事人的关系,我则在论述和应用上把它扩展到了所有的帮助性关系。

          4、所谓“广义的通心”,是指“狭义的通心”以外的所有的“通心”。它是注入了“灵性健康”含义的“通心”,包括一个活人与自己,与已经去世的人,与古人,与人以外的其它生物,与大自然,与“道”等的通心。这些是罗杰斯在论述“共情”时没有涉及过的。

   5、我所使用的“通心”,不只是指心理师对当事人的行为,也包括当事人对心理师的行为。它包括了理解、启发,甚至激励等丰富的内容。“通心”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即“通心力”。我把心理师做心理辅导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简化为“通心力”。它不仅是心理辅导的必要条件,也是心理师应该使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即提升当事人的“通心力“。

          6、“通心”强调了双向流动的过程。汉语的“通”具有英语“Empathy”无法表达出来的一些含义。在“通”的含义里,有着一种绵延的过程,一种时间的变化,一种创造性的生成,一种双向的互动,一种心灵空间的变化和换位的丰富内容。

   7、从我的人格三要素理论来看,它们在心理素质的发挥上有不同。比较“同情”、“共情”、“通心”三者在心理素质发挥上的要求,“同情”只是意味着有道德力,而心理师在心理辅导中要做到对当事人有帮助,还需要有意志力、智慧力的加入。在“共情”中,除了道德力外,还有智慧力,意志力作用还不明显。在“通心”中,道德力、意志力、智慧力都要求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对人格三要素活动的水平要求更高了。

   8、在实践上,罗杰斯的理论在一些情况下容易导致不加区分地片面强调“跟着走”,忽视了甚至根本不在意对当事人阻抗的突破,忽略了甚至根本不在意洞察当事人更加深层次的成长需要,以致于可能导致治疗过程的缓慢,甚至延误的风险。(参阅博文《点评卡尔·罗杰斯》)

        全人心理学的“通心”,在心理调整上具有治本、高效、简练的效果。(参阅博文《高效的全人心理治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0j0dz.html)

   9、在理论的支撑上,“通心”理论已经在世界的主流宗教和哲学中找到支持,包括基督教、佛教、道家、儒家等。例如,基督教的“与上帝同在”,佛教的“以心印心”、“心心相印”,道教的“道法自然”、儒家的“耳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格物致知”(王阳明)等。通心理论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正在越来越成熟,成为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交往理论。

        10、通心理论正在显示出远远超越于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价值,具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潜质。例如,关于“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的思想,正越来越多地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认同。

 

       我非常赞同罗杰斯的心理咨询理论,但感觉它的梳理还可以做到更加精练、简约。罗杰斯对心理调整、治疗的理解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他对人性的看法也还可以进一步充分、深入地发展。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理论与他的理论在大方向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通心”理论超越和避免了他的理论的一些不足。关于罗杰斯的咨询理论,还需要另外专门的、详细的论述,本文只是先谈了一些表皮。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请参阅博文《点评卡尔·罗杰斯的一例个案》: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0hhfd.html

 

关于罗杰斯“共情”的主要文献:

《当事人中心疗法》

《论人的成长》

 “通心”与“共情”差异初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