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治疗老外未必占优势

(2014-06-05 09:56:39)
标签:

个案

工作坊

心理学

分类: 社会热点

原发表于 2008 年 02 月 11 日《心理月刊》博客


《心理治疗老外未必占优势》

       就像迷信进口货一样,目前国人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有一种迷信老外的倾向,也就是所谓“洋和尚更会念经”。

        如果有老外讲什么工作坊、培训班,收费就高一些。例如,某国际著名心理治疗流派工作坊:四天4500元,打折以后,也要4000元。

        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爱好者,他们或者想提高自己的技术,或者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却又很难判断,那么应该选择听谁的课程呢?他们认为,当然是老外更保险一些。

        我却认为,如果说在实验心理学方面,老外会有优势外,在心理治疗上,他们未必占优势,尤其是当他们想尝试对中国人治疗的时候。

       问题还不仅在这里。由于社会、文化等差异,很难来进行比较。但是,就外国心理学家对外国人,中国心理学家对中国人,这样来考察,老外也未必占优势。

       心理治疗的对象是人,心理治疗水平的高低,关键是取决于心理治疗师个人的成长,通心力,以及他的治疗经验和哲学理念,甚至方法都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也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状况、乃至心理学发达程度和普及程度。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我从2003年12月起,开始面向社会,举办“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为了保证自己水平不断提高,我现在除了自己主讲工作坊外,每年至少参加二个他人举办的有水平的心理学工作坊。2007年年底,我在北京参加了某著名国际心理治疗大师M的课程(我看见一些宣传,都是称她为“国际心理治疗大师”)。课程一共十天,我听了最后四天。前面的几天没有参加,没有发言权。说说我见到的后四天吧,这四天她总共做了八个个案。

       这八个个案里其中有两个刚开始不久便宣布中断。

       另外六个,我认为有一定效果,但比较表面,不够彻底,至少是不太理想。我采访了其中四个当事人,经过我深入的询问,他们逐渐去掉了应酬话,都表达了一定程度的不满意。还剩下两个来不及采访的,是M选择的,都是20多岁的某校的心理系学生。

        对这六个已经做了的个案不便分析,下面举M中断的例子吧。


        M(治疗师)已经答应要给L女士处理。下一个就该轮到L女士了。但她坐得很远。于是(治疗师)请她过来。

       下面的记录根据现场的中文翻译。翻译的水平应该不错,非常流畅。我由于事先曾经和L女士谈过话,对她有一点了解,故比较注意记录。全部对话如下:

        (治疗师):你准备好了吗?

         L女士:我已经决定了面对。

        (治疗师):是现在还是明天?

         L女士:现在。

         (治疗师):你现在觉得怎样?

          L女士:害怕。

        (治疗师):怕谁?

         L女士:怕你。怕外国人。

     (治疗师):我没有办法处理你对我的害怕,我们是不同的文化。

         L女士:我觉得你很伟大。

     (治疗师):这里有一个信任问题。

         L女士:……

        (治疗师):我欣赏你的诚实。

         L女士:好了,你知道我想干什么吗?

      (治疗师):你对我的假设(看法)是什么?

          L女士:我要报复。

      (治疗师):我没有感觉到与你有什么连接。下面的女士呢?

           L女士:工作人员把L女士带到一边坐下。

      (治疗师):这是一个要面对很多困难人士的早上。

下面穿插我的分析:

     (治疗师):你准备好了吗?

           L女士:我已经决定了面对。

         (治疗师):是现在还是明天?

          L女士:现在。

         许:L女士已经明确地决定了要处理问题。她说自己“决定了面对”,而且是“现在”。

     (治疗师):你现在觉得怎样?

         L女士:害怕。

     (治疗师):怕谁?

          L女士:怕你。怕外国人。

        许金声:这里是一个关键。L女士已经决定了要做个案,但她实际上还很害怕。这也就是她坐那么远的原因吧。实际上她说的“害怕”,是对解决自己问题的恐惧,在工作坊上,由于要当着大家谈自己隐私,几乎每个当事人在处理问题前都会有害怕和紧张。L的问题是两个家族的问题,这两个家族有世代的仇恨。在M(治疗师)问:“怕谁?”的时候,L女士实际上无法当众承认她的恐惧是害怕解决自己问题,因为前面她已经说了“我已经决定了面对”,不能够马上就否定,于是这种恐惧就投射在M(治疗师):“怕你。怕外国人。”这样的话也与她当时的潜意识能够联系起来,L当时的潜意识有这样的过程:从“家族”联想到“异族”,由“异族”又联想到“外国人”。如果M(治疗师)不了解L问题的背景,情有可原。但是,她对L的情绪不追问,这就是问题。L已经讲出了她恐惧的情绪,她不去抓这当下的情绪,太可惜了。她的回答令人失望。

        (治疗师):我没有办法处理你对我的害怕,我们是不同的文化。

        许金声:这非常费解。也许M(治疗师)以为L会直接理性地说出自己想要解决她的问题。其实,L那样的回答才恰巧是活在当下的回答,她谈的是自己的真实的情绪状态。

        L女士:我觉得你很伟大。

       (治疗师):这里有一个信任问题。

         L女士:(停顿)……

        许金声:L很想做个案,所以说:“我觉得你很伟大”,但(治疗师)似乎没有听懂她的话,已经决定中断。

         (治疗师):我欣赏你的诚实。

          L女士:好了,你知道我想干什么吗?

         (治疗师):你对我的假设(看法)是什么?

           L女士:我要报复。

           许金声:L在这里也没有了解A(治疗师),她们俩在各说各的。这里L说的“报复”是指对另外一个家族。如果M(治疗师)注意她说的话,多问一句:“你想报复谁?”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个案就可以展开了,当事人已经讲出了最重要的心理状态。

         (治疗师):我没有感觉到与你有什么连接。下面的女士呢?

          L女士:工作人员把L女士带到一边坐下。

      (治疗师):这是一个要面对很多困难人士的早上。

         许金声:M(治疗师)感到有点不舒服,于是说了一句解嘲的话:“这是一个要面对很多困难人士的早上。”

         另外,前面提到,共有两位中断的个案。工作坊结束时,大家分享,另外一位被中断的当事人明显表示不满:“非常遗憾我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希望大家有好的课程向我推荐。”

        ( 注:我在工作坊之后曾经采访过L,把我的分析告诉她,她完全同意我的看法。)

 

心理治疗老外未必占优势》有 5 条评论

  1. “心理治疗的对象是人,心理治疗水平的高低,关键是取决于心理治疗师个人的成长”,同意这一说法。不可排斥地,此老外在此有明显的自身限制。仅凭一些特例,说到国人或老外的水平孰高孰低也许远了些。从整体上,老外在心理方面的发展领先一步,这也是目前的事实。

  2. 非常认同许老师的观点。

    在我看来心理学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就象我国的GDP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GDP一样、我国心理学发展也严重滞后西方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市场在国内、有行无市。毕竟心理消费是一种高消费,如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很难消费得起的。

    但说到心理治疗、必然要考虑疗效、在这点上老外与国人比确实没有什么优势、大可不必迷信他们。早在几干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心理治疗的经典案例记载;再加上文化的差异、对老外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你搞不懂《红楼梦》、就难解中国人的梦!所以、国人的心理难题仍须有国人来解。国人更需要的是本土化的心理治疗,而许金声教授独创的《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对解决国人的心理问题无疑是一种大胆偿试,值得大力推广、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早日摆脱心理困扰、使心灵得到成长、会活得更爽!

    至此新年之际:祝许老师安康长寿!近期工作坊成功!—山东新忠心理咨询中心全体同道给许老师拜年!

  3. 李进军这样认为!

    非常赞同许教授的意见:心理治疗水平的高低,关键是取决于心理治疗师个人的成长,以及他的哲学理念和治疗经验,方法并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依我看,治疗经验也好,感受“连接”的能力也好,进行“通心”的能力也好,都与治疗师本人最终对来访者心理情节和障碍觉察的敏锐性或洞察力有关。而各类心理治疗方法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障碍和情节进行处理的形式。当然,正如许教授所言,治疗师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与其自身的个人成长以及哲学理念和个人经验等都有关。

    从玛利亚对L个案的治疗可以看出,她可能特别注重萨地亚学派的“连接”这个治疗理念。然而,如上所述,我理解的所谓连接的能力与治疗师的洞察力和敏锐性有关。如果没有意识到L女士的恐惧是因为内心某种心理恐惧情节的投射,则说明治疗师进行“连接”的能力不够高,或者对什么是“连接”的理解方式和角度过于单一。这对于处理个案都是不利的。

    我相信,好的治疗师最后可能会逐步模糊各种治疗方法的界限,形成自己独有的却又十分具有针对性的治疗风格。站在全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也许就是越来越善于与他人甚至与万事万物通心?!

    个人观点,请许教授和您及同行指教!谢谢!

    2008年2月9日

  4. 接纳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簸,何比论高低,分析即带投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