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晚人》
常州目前是我的常住地。喜欢常州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环境好,房价低。准备在这里建立一个全人心理学培训基地。常州人文历史丰富,苏东坡曾经来常州11次,最后在这里圆寂。据说,张伯端曾经在这里讲道,并著两部重要经书。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道教南宗开山之祖,北宋天台(今浙江天台)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西元984年),羽化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西元1082年)
昨日下午去红梅公园游玩,重点就是与张伯端通心。
红梅阁“在常州市区红梅公园东南隅。唐末属水田寺,后归荐福寺,传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著经处,隶天经观,南宋末毁于战乱,元代重建道观,元贞元年(1296)改名玄妙观,并建飞霞楼于观之东北。元末飞霞楼毁,明代在楼旧址建红梅阁。历经兴废,最后一次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该阁建于2米高之土台上,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下有回廊,斗拱翘角,气势壮观。阁高17米,分上下两层,四周原筑垣墙,现改为石栏杆。南端有云鹤纹石坊,下有石级,为出入通道。”(百度百科)
红梅阁两旁石柱楹联有:
道有源头,立言立功立德;
工无驻足,希贤希圣希天。
寓意深刻,对仗十分工整。得道之人即是源头,他的行为便在立言立功立德。传道有方法、技术,故言“工无驻足”,需要不断发展,圣贤也许还能方法更新。
这一幅对联则充满了美感:
仙人长叹闻天外,
羽士吹笙带月间。
似有仙气飘然而至。
清朝常州籍著名诗人赵翼曾如此礼赞红梅阁:
出郭寻春羽客家,
红梅一树灿如霞;
樵阳未即游仙去,
先向瑶台扫落花。
这里的“羽客”,指的是道人,“瑶台”是指红梅公园内的红梅阁。当年诗人赵翼走到这里,眼前是不是也曾经浮现出紫阳真人的身影呢?
坐在红梅阁前,回味紫阳真人张伯端的一生,他的求道之路,非常具有戏剧性。
他在衙门当了数十年师爷。一日欲吃鱼,侍婢将鱼端上。张伯端因公务回来晚了,见鱼不见了,误认为侍婢窃鱼,遂怒,婢因此自尽。久之,见梁上有老鼠活动,落下一鱼骨,乃悟鱼被鼠而窃。心想这么多年,不知道有多少冤假错案。于是提笔赋诗:
刀笔随身四十年,
是非非是倒还颠,
一家温饱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愆。
紫绶金章今已矣,
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路,
云在青山月在天。
赋毕,他烧掉了所有的文案。此举当然触怒上司,他被焚弃文书罪,流放岭南。焚烧文案,这不是一般官员做得出来的事情,除非有大觉悟、大决心者。张伯端迷途知返,当时已有六十岁。这个年纪才开始求道,似乎为时已晚。但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张伯端正是从这个年纪开始,历经磨难,却终究得道。
一家温饱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愆。
所谓“半世功名百世愆”,意指一个人半世建立的功名,其罪孽要用一百世来偿还。“愆”,音qiān,罪过之意。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觉悟,应该很不容易。君不见现在的官员,哪个不是削尖脑袋拼命往上爬?有的甚至见了棺材也不落泪。
张伯端苦苦追求,但一直没有得法。熙宁二年(公元1069),在成都,终于遇见了高人,有人说这高人是刘海蟾。不管是谁,到这时候,他才真正开悟。此时,他已经是85岁高龄!
张伯端之特殊,正在于此!全人心理学倡导“人人需要心理调整,人人可以终身成长!”张伯端真是一个榜样!遇高人之后,张伯端返回浙江,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
1075年)在临海写出经典传世《悟真篇》。
不求大道出迷途,
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
一生身世水泡浮。
……
这是他《悟真篇》的第一首诗歌的头几句。写悟真篇时,他已经是91岁高龄!“百岁光阴石火烁”这是他用生命写出的句子!(“石火烁”,石头碰出的火花,一闪即逝。)道不远人,道亦不晚人。
他的《悟真篇》被《道藏精华录》誉为:“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四库全书》又评价说:“是书专明金丹之意,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据为正宗。”可见他的这本书的地位。
张伯端是写了《悟真篇》后,才来常州传道的。临海至常州,今天坐高铁也需要五个小时,一个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当年用的何种交通工具?要走多长时间?佛陀在这么大年纪,已经圆寂。而他,还有如此热情!
在常州红梅阁,张伯端又写出了《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这样的道家经典,实在是奇迹!
夕阳西下,我在红梅阁前的长椅上流连忘返。想象紫阳真人当年在里面讲经的样子,那屋内似乎传出一个浙江人的口音。![道不晚人 道不晚人]()

(张伯端)

(在常州红梅公园)
![道不晚人 道不晚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