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大自然

标签:
高峰体验大自然旅游 |
分类: 与大自然通心 |
亲近大自然
——与大自然通心
旅游,正在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项休闲活动。
旅游的意义是什么?它能够满足我们的什么需要?一般人也许并没有仔细想过这一问题,但是,为了从旅游中得到最大的收益,也不妨思考、思考。
从“人本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旅游也一样,其最大意义,正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后人本心理学”角度看,人还有比自我实现更高的需要,这就是“自我超越”的需要和“大我实现”的需要。在旅游中我们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与古人、历史对话,这正是我们感悟自己的“大我”,挖掘自己“大我”潜能的好机会。我们不应该只把旅游看成是一种消磨时间的休闲行为,也应该把它看成是促进成长、提升自我,让生命活出精彩的一种活动。把旅游当作修行,在旅游中去发现禅意,能够使我们在旅游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亲近”的意义在于,在和某一个对象亲近的状态下,我们能够从他(它)那里得到感染,获得力量。
佛教也常常使用“亲近”这一词语。例如亲近老和尚,亲近善知识等。什么是“亲近”?说到“亲近”,一般人会想到物理和空间的概念,把“亲近”理解为空间距离的缩短。没有一定空间距离的调整,当然算不了“亲近”,但这还不是最根本的,“亲近”的最根本的含义应该是精神性的,是一种深度的双向交流和“通心”。
通心所达到的最后的关系状态是“我-你”关系,或者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明:“和而不同”。“和”是指和谐,“不同”是指大家各有特色与个性。
什么是“我-你”关系?
这是哲学家、神学家马丁·布伯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我-你”关系,是相对于“我-它”关系而言的。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如果他把他人看成是自己满足需要的手段,例如一个男人把自己的妻子看成是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就像是没有生命的物品一样,那么他与自己妻子的关系就是“我-它”关系。如果他把自己的妻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能够体会她的心情,站在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乃至能帮助她成长,从而自己也能更好地成长,这就是“我-你关系。
“亲近”这一概念,也可以用来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这里,是指人以更加人性化的态度来对待大自然。
“通心”相对应的英文是“Empathy”。在大陆,一般把“Empathy”翻译为“共情”,在台湾则翻译为“同理心”。我更喜欢中文“通心”这个词语,它具有更丰富的含义。
我认为,通心的技术,除了用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外,它还可以用于与大自然、古人的对话。
和植物能够沟通吗?
鱼是快乐的吗?
树会悲伤吗?
水有情感吗?
固然,这些事情很难用科学方法来“证明”,据说,日本科学家江本胜从1994年起,开始在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来拍摄和观察水结晶,结果发现水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参阅江本胜《水知道答案》,猿度静子译,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
科学是好东西,但唯科学主义却是误区。所谓唯科学主义,是指用单一的所谓科学的尺度来看待世界,用一种价值取代所有的价值。
如果我们只是囿于传统的科学,认为鱼只是一种什么动物,树只是一种什么植物,我们就只局限在了科学的视野里面。而科学的认识方式和能力是极为有限的。
所谓唯科学意义上的真实,实际上并不真实。
对于科学,不能够崇拜,否则,这会限制我们对大自然丰富的真实的感觉。
海德格说:“真理就是自由。”如果不能够帮助人获得自由,这样的真理有什么用处?
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看结果是什么,能不能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应该这样来看。如果人的某些活动能够有利于与大自然的和谐,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这些活动就是合理的,应该提倡的。
与大自然的对话也是这样。
佛教认为,万物有性。众生有情。所谓“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都有这个意思。
我们可以与其它人通心,我们也可以与大自然通心。万物皆可以通心。当然,在这里“通心”的概念有所变化,进行了一定的扩展。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做一点理论上的准备。
通心的哲学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所谓“长青哲学”(Perennial
通心可以从六个层次来进行:
1、
2、
3、
4、
5、
6、
例如,如果我们要与一个人通心,如果理解了他所处的环境,我们就在环境的层次上和他通了心。如果除了环境,我们还理解了他的行为、能力……,我们就在更多的层次上和他通了心。
从“环境”到“精神”,是一个深度逐渐增加的过程。
如果我们与一个人的通心能够达到精神的层次,那么我们与他的交流已经达到了相当深的程度,或者说已经到位。
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庄子曰:“鲉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也;子亦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也。”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者,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鱼有通心,故知鱼乐。而惠子则拘泥于逻辑思维,无法深入实质。靠推理怎么能够真正体验到鱼儿的状态呢?
在这里“请循其本”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所谓“本”应该理解为万物的本源,即“道”。
著名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是基本粒子“介子”的发现者,曾获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川秀树对庄子特别感兴趣。在庄子与惠子关于“知鱼乐”的辩论中,庄子说他感觉到鱼的快乐,而惠子驳斥他:“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汤川秀树严肃地表示,他倾向于庄子的意见,认为庄子是可以知道鱼的感觉的。他说:“尽管我是一名科学家,却对庄子所要说的这一方面有更强烈的同感。”
对于人,我们可以在全部六个层次上通心。但是,对于其它生物呢?
从一般人的常识来看,我们与其它生物似乎只能够在环境、行为、能力的层次上通心,在信念、价值、精神的层次上,似乎就没有可能了。
后人本心理学认为万物皆有精神性或者说灵性,只不过万物的灵性、精神性有浅有深而已。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石头到植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动物到人,从一般人到灵性开发很好的人,这是一个灵性、精神性逐渐增加的过程。(参阅本书第一部分)
“同一个‘绝对’把自己显现在这一切相互有差别的事物之中。最终实体在石头中沉睡,在植物中呼吸,在动物中感觉,在人体中唤醒自我意识。”(拉达克里希南《宗教在现代哲学中的统治地位》,第43页,转引自巴萨特·库马尔·拉尔《印度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85页)
例如,与人相比,植物的灵性不如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植物没有灵性。与植物相比,石头的灵性也不如植物,但石头即使是在沉睡中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就可以看成是石头的内在的灵性在起作用。石头有沉睡就会有“梦”,石头所做的一个“梦”也许长达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
黑格尔曾经写道:“那些石头叫喊着:我们要成为上帝!”——这句话意味深长。
对于一般人来说,发现植物的环境、行为、能力,这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要发现植物的“信念”、“价值”、“精神”,则有一定的难度。
人之所以能够和万物通心,是由于万物都是终极本源或者实在的显现。而区别在于:显现的层次有不同。这种层次表现为精神性或者意识的深度上有差异。
人与万物之所以能够通心,就是由于有那个本源在起作用。当我们回到那个本源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理解在世界上存在的每一种事物,尊重它们存在的意义。按照道家的说法,当我们与他人和其它生物通心的时候,实际上是“道”在做功。我们是活在“道”之中。按照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的观点,当我们与他人和其它生物,乃至植物通心的时候,实际上是上帝在做功。我们是活在上帝之中。与万物通心,就是用上帝的眼光来看万物。与万物通心,就是通它们的发展趋势。
人在与人相处时,根据优势需要的不同,有很多种人际关系。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是我们在自我超越需要成为优势需要时的人际关系。人与万物通心,也可以达到这种状态。
不能够认为,当我们与植物的“通心”,我们就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投射自己。
人与人的通心可以验证。如果我们要验证与对方是否通心,可以直接询问对方。一般情况下,很快就可以得到印证。
人与植物的通心也可以验证,只不过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要验证与植物是否通心,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大自然的生态变化状况就是一种方式。我们是按照自己对植物的理解在对待它们。我们的行为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生态。
如果生态情况在变好,这说明我们与大自然有通心的关系。如果生态在恶化,则说明我们根本不理解大自然,我们只是一相情愿地向大自然索取。
植物其实是非常敏感的。养过花的人都知道,要养好一盆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我们养的花的叶子开始枯萎的时候,如果我们置若罔闻,它很快就会死掉。
只有当我们与花处于“我-你”关系的时候,才能够精心护理它,从它出发,使它能够正常地生长。
首先是放松,然后是放空。
放松是为放空做准备。在这里,放空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执着。所谓放空,是指不受任何心理情结的影响,这样,我们就能够活在当下。
所谓“活在当下”,与“平常心”是一个意思。什么是平常心?慧海禅师的说法很典型。他说自己修道不外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而一般的人却“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饥餐困眠,是禅宗随缘任运、率性适意精神面貌的形象表述。
我认为,慧海的说法道出了“平常心”的精髓,即,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平常心就马斯洛心理学角度来看,马斯洛在很多地方有论述。它是一种能够抛弃过去和未来,专注于此时此地的“创造性的态度”。
平常心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状态,也是活在当下的一种能力。
佛陀说:
慎莫念过去,
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
未来复未至。
当下于此时,
如实行谛观,
行者住于斯,
安稳无障碍。
…………
要做到平常心、放空、活在当下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基本需要应该有相当的满足。如果我们没有一定基本需要的满足,在我们与大自然、古人通心的时候,我们就会分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禅宗的一首文字浅显,但含义十分丰富、深刻的诗歌。短短的一首诗歌,蕴涵了审美心理的秘诀和多层次的意境。
头两句: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这是说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各有各的特点。不管我们感觉到,还是没有感觉到,一年四季的美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要领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这就是后面两句的主题: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所谓“闲事挂心头”,是美感的大敌。只要能够进入当下的境界,一年四季都是“好时节”。
在这里,“闲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闲事”呢?所谓“闲事”,是指与当下无关的事情,也就是心理情结和心理障碍。人如果有心理情结和心理障碍,就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就会被自己的心理障碍、心理情结所干扰,就不能够欣赏当下的大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