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216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近大自然

(2013-10-01 20:25:14)
标签:

高峰体验

大自然

旅游

分类: 与大自然通心

亲近大自然

——与大自然通心

 

旅游,正在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项休闲活动。

旅游的意义是什么?它能够满足我们的什么需要?一般人也许并没有仔细想过这一问题,但是,为了从旅游中得到最大的收益,也不妨思考、思考。

从“人本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旅游也一样,其最大意义,正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后人本心理学”角度看,人还有比自我实现更高的需要,这就是“自我超越”的需要和“大我实现”的需要。在旅游中我们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与古人、历史对话,这正是我们感悟自己的“大我”,挖掘自己“大我”潜能的好机会。我们不应该只把旅游看成是一种消磨时间的休闲行为,也应该把它看成是促进成长、提升自我,让生命活出精彩的一种活动。把旅游当作修行,在旅游中去发现禅意,能够使我们在旅游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亲近大自然
                    (巫峡)

 

     一、什么是“亲近”?

 

“亲近”的意义在于,在和某一个对象亲近的状态下,我们能够从他(它)那里得到感染,获得力量。

佛教也常常使用“亲近”这一词语。例如亲近老和尚,亲近善知识等。什么是“亲近”?说到“亲近”,一般人会想到物理和空间的概念,把“亲近”理解为空间距离的缩短。没有一定空间距离的调整,当然算不了“亲近”,但这还不是最根本的,“亲近”的最根本的含义应该是精神性的,是一种深度的双向交流和“通心”。

通心所达到的最后的关系状态是“我-你”关系,或者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明:“和而不同”。“和”是指和谐,“不同”是指大家各有特色与个性。

什么是“我-你”关系?

这是哲学家、神学家马丁·布伯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我-你”关系,是相对于“我-它”关系而言的。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如果他把他人看成是自己满足需要的手段,例如一个男人把自己的妻子看成是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就像是没有生命的物品一样,那么他与自己妻子的关系就是“我-它”关系。如果他把自己的妻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能够体会她的心情,站在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乃至能帮助她成长,从而自己也能更好地成长,这就是“我-你关系。

“亲近”这一概念,也可以用来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这里,是指人以更加人性化的态度来对待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
                           (海南东方市)

 

    二、什么是通心? 

 

“通心”相对应的英文是“Empathy”。在大陆,一般把“Empathy”翻译为“共情”,在台湾则翻译为“同理心”。我更喜欢中文“通心”这个词语,它具有更丰富的含义。

  生命是通心?在亲密关系、合作关系、帮助关系等非竞争、非对抗的关系中,如果有任何一方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同时也清晰对方的立场和状态, 采取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从而取得共赢的结果。这样的交往行为,就叫“通心”。

     要做到通心,必须遵守通心黄金三要件

    通心行为有三个要件极为重要,所以称为黄金三要件。掌握了这三个要件,并且在生活中运用,就能够做到通心,就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使我们变得更自在,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它们是: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

         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对方。

     

      通心是人际交往的概念,它为什么也可以用于旅游,用于大自然呢?

      人有两种基本生存状态。一是独处,一是交往。交往有三种基本情况:纠缠、维持和通心。在交往中,最好的状态是通心。当我们把交往从交往从狭义扩展到广义,与此相应,通心也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通心是指一个活人与其他活人的通心。

       广义的通心是指一个活人与已经去世的人、与人以外的生物、非生物的通心。也包括一个人自己与自己的通心。与大自然通心,属于广义的通心。

      广义的通心如何进行?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是否适用?关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如果把概念做适当的变,并且给予解释,是仍然适用的。当我们把通心概念扩展到广义,并且黄金三要件的概念加以丰富,就会有一种奇妙的结果:我们活在世界上,所有适当的行为(或者说“活在当下”的行为)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字:“通”!大道至简,一个“通”字点破生 存玄机!

 亲近大自然

                                               (与大自然通心,是全人心理学高级版要讲的内容)

     三、万物皆可以通心

 

我认为,通心的技术,除了用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外,它还可以用于与大自然、古人的对话。

 

和植物能够沟通吗?

鱼是快乐的吗?

树会悲伤吗?

水有情感吗?

 

固然,这些事情很难用科学方法来“证明”,据说,日本科学家江本胜从1994年起,开始在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来拍摄和观察水结晶,结果发现水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参阅江本胜《水知道答案》,猿度静子译,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

科学是好东西,但唯科学主义却是误区。所谓唯科学主义,是指用单一的所谓科学的尺度来看待世界,用一种价值取代所有的价值。

如果我们只是囿于传统的科学,认为鱼只是一种什么动物,树只是一种什么植物,我们就只局限在了科学的视野里面。而科学的认识方式和能力是极为有限的。

所谓唯科学意义上的真实,实际上并不真实。

对于科学,不能够崇拜,否则,这会限制我们对大自然丰富的真实的感觉。

海德格说:“真理就是自由。”如果不能够帮助人获得自由,这样的真理有什么用处?

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看结果是什么,能不能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应该这样来看。如果人的某些活动能够有利于与大自然的和谐,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这些活动就是合理的,应该提倡的。

与大自然的对话也是这样。

 

佛教认为,万物有性。众生有情。所谓“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都有这个意思。

我们可以与其它人通心,我们也可以与大自然通心。万物皆可以通心。当然,在这里“通心”的概念有所变化,进行了一定的扩展。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做一点理论上的准备。

通心的哲学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所谓“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它是指二十五个世纪来,“时而以这种形式,时而以那种形式,源远流长,无休无止”的一种普遍的世界哲学。(参阅本书第一部分第一章)    

    长青哲学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大精神,万事万物都这个本源有联系,这就为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的通心奠定了基础。

 

    四、通心的层次

 

通心可以从六个层次来进行:

 

1、 环境;

2、 行为;

3、 能力;

4、 信念;

5、 价值;

6、 精神。

 

例如,如果我们要与一个人通心,如果理解了他所处的环境,我们就在环境的层次上和他通了心。如果除了环境,我们还理解了他的行为、能力……,我们就在更多的层次上和他通了心。

从“环境”到“精神”,是一个深度逐渐增加的过程。

如果我们与一个人的通心能够达到精神的层次,那么我们与他的交流已经达到了相当深的程度,或者说已经到位。

 

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庄子曰:“鲉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也;子亦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也。”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者,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鱼有通心,故知鱼乐。而惠子则拘泥于逻辑思维,无法深入实质。靠推理怎么能够真正体验到鱼儿的状态呢?

在这里“请循其本”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所谓“本”应该理解为万物的本源,即“道”。


著名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是基本粒子“介子”的发现者,曾获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川秀树对庄子特别感兴趣。在庄子与惠子关于“知鱼乐”的辩论中,庄子说他感觉到鱼的快乐,而惠子驳斥他:“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汤川秀树严肃地表示,他倾向于庄子的意见,认为庄子是可以知道鱼的感觉的。他说:“尽管我是一名科学家,却对庄子所要说的这一方面有更强烈的同感。”

    汤川秀树更强烈的同感很值得体会。是的,“通心”,不仅可以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可以用于人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甚至人与非生物。当通心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交往的时候,这里的“通心”可以称为狭义的通心。狭义的通心之外的通心,都是广义的通心它包括人与人以外的其它生物,甚至非生物的“通心”。自己与自己的“通心”也属于广义的“通心”

    莫诺(1910——1976)法国生物化学家,1965年与科沃夫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在《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写道:“在科学发展的要素中,或许最重要的一个是我称之为主观仿真的过程。依靠这个过程,我们主观地模仿我们周围的事情。基本说来,这是一种预期的态度(当我们希望度假时,我们实际上想象地体验着我们可能从这个假期得到的愉悦)。当一个科学家对一个特定的现象感兴趣时,他所做的只是力图主管仿造现象的情形,以达到内心表述的外在形式。首先,现象本身和有关根源等的内心表述,这点也许他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和物理学家们包括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学家们讨论过这一点。他们告诉我,在思考感兴趣的现象时,他们或多或少将自身比作电子或者粒子,并且问,假如我是电子或者粒子,我会干什么。”(宋建林主编《智慧的灵光——世界科学名家传世精品》,第181页,改革出版社,1999年8月)

   爱因斯坦虽然没有用“主观仿真”这个概念,但却十分强调“直觉洞察力”。

  莫诺的“主观仿真”,相当于我说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一的“换位体验”。他把“主观仿真”称为也许是最重要的科学发展的要素,实在令人惊讶。他说,物理学家们“在思考感兴趣的现象时,他们或多或少将自身比作电子或者粒子,并且问,假如我是电子或者粒子,我会干什么。”

    莫诺“主观仿真”相当于通心的“换位体验”他的看法,极为重要,指出了广义通心对于科学家的意义,以及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大道至简,仅仅两个字“通心”,多么深邃地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奥秘啊!很难说汤川秀树在发现基本粒子“介子”时,是否也曾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介子”呢?

 

    五、与人以外的生物通心的特点

 

对于人,我们可以在全部六个层次上通心。但是,对于其它生物呢?

从一般人的常识来看,我们与其它生物似乎只能够在环境、行为、能力的层次上通心,在信念、价值、精神的层次上,似乎就没有可能了。

后人本心理学认为万物皆有精神性或者说灵性,只不过万物的灵性、精神性有浅有深而已。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石头到植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动物到人,从一般人到灵性开发很好的人,这是一个灵性、精神性逐渐增加的过程。(参阅本书第一部分)

“同一个‘绝对’把自己显现在这一切相互有差别的事物之中。最终实体在石头中沉睡,在植物中呼吸,在动物中感觉,在人体中唤醒自我意识。”(拉达克里希南《宗教在现代哲学中的统治地位》,第43页,转引自巴萨特·库马尔·拉尔《印度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85页)

例如,与人相比,植物的灵性不如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植物没有灵性。与植物相比,石头的灵性也不如植物,但石头即使是在沉睡中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就可以看成是石头的内在的灵性在起作用。石头有沉睡就会有“梦”,石头所做的一个“梦”也许长达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

黑格尔曾经写道:“那些石头叫喊着:我们要成为上帝!”——这句话意味深长。

对于一般人来说,发现植物的环境、行为、能力,这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要发现植物的“信念”、“价值”、“精神”,则有一定的难度。

人之所以能够和万物通心,是由于万物都是终极本源或者实在的显现。而区别在于:显现的层次有不同。这种层次表现为精神性或者意识的深度上有差异。

人与万物之所以能够通心,就是由于有那个本源在起作用。当我们回到那个本源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理解在世界上存在的每一种事物,尊重它们存在的意义。按照道家的说法,当我们与他人和其它生物通心的时候,实际上是“道”在做功。我们是活在“道”之中。按照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的观点,当我们与他人和其它生物,乃至植物通心的时候,实际上是上帝在做功。我们是活在上帝之中。与万物通心,就是用上帝的眼光来看万物。与万物通心,就是通它们的发展趋势。

人在与人相处时,根据优势需要的不同,有很多种人际关系。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是我们在自我超越需要成为优势需要时的人际关系。人与万物通心,也可以达到这种状态。

 

    六、“通心”的验证

 

不能够认为,当我们与植物的“通心”,我们就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投射自己。

人与人的通心可以验证。如果我们要验证与对方是否通心,可以直接询问对方。一般情况下,很快就可以得到印证。

人与植物的通心也可以验证,只不过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要验证与植物是否通心,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大自然的生态变化状况就是一种方式。我们是按照自己对植物的理解在对待它们。我们的行为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生态。

如果生态情况在变好,这说明我们与大自然有通心的关系。如果生态在恶化,则说明我们根本不理解大自然,我们只是一相情愿地向大自然索取。

植物其实是非常敏感的。养过花的人都知道,要养好一盆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我们养的花的叶子开始枯萎的时候,如果我们置若罔闻,它很快就会死掉。

    我们与植物也有“我-你”关系。

 

只有当我们与花处于“我-你”关系的时候,才能够精心护理它,从它出发,使它能够正常地生长。

 

    七、如何与大自然通心?

 

首先是放松,然后是放空。

放松是为放空做准备。在这里,放空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执着。所谓放空,是指不受任何心理情结的影响,这样,我们就能够活在当下。

所谓“活在当下”,与“平常心”是一个意思。什么是平常心?慧海禅师的说法很典型。他说自己修道不外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而一般的人却“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饥餐困眠,是禅宗随缘任运、率性适意精神面貌的形象表述。

我认为,慧海的说法道出了“平常心”的精髓,即,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平常心就马斯洛心理学角度来看,马斯洛在很多地方有论述。它是一种能够抛弃过去和未来,专注于此时此地的“创造性的态度”。

平常心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状态,也是活在当下的一种能力。

 

佛陀说:

 

慎莫念过去,

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

未来复未至。

当下于此时,

如实行谛观,

行者住于斯,

安稳无障碍。

…………

 

要做到平常心、放空、活在当下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基本需要应该有相当的满足。如果我们没有一定基本需要的满足,在我们与大自然、古人通心的时候,我们就会分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禅宗的一首文字浅显,但含义十分丰富、深刻的诗歌。短短的一首诗歌,蕴涵了审美心理的秘诀和多层次的意境。

头两句: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这是说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各有各的特点。不管我们感觉到,还是没有感觉到,一年四季的美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要领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这就是后面两句的主题: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所谓“闲事挂心头”,是美感的大敌。只要能够进入当下的境界,一年四季都是“好时节”。

在这里,“闲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闲事”呢?所谓“闲事”,是指与当下无关的事情,也就是心理情结和心理障碍。人如果有心理情结和心理障碍,就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就会被自己的心理障碍、心理情结所干扰,就不能够欣赏当下的大自然的美。


亲近大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