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神秘体验论”?

(2013-09-28 10:15:54)
标签:

神秘体验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要理解什么是“灵性”、“神性”?必须先了解“神秘体验论”这一概念。这虽然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但它对于文明探索灵性、神性等问题相当有用。按照身心灵大健康的模式,灵性健康乃是人的健康不可缺少的。

    “神秘体验论”的英文“mysticism”,沿袭已久的一般的译法是“神秘主义”。这种译法没有表现出“mysticism”一词真实和准确的含义,国内已经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例如,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认为:

   

     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是不妥的:几乎所有的“mystic”或主张“mysticism”的人都强烈反对让任何“主义”(观念化的理论、作风和体制)来主宰和说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所寻求的是超出任何现成观念的原发体验;在基督教(主要是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和改革后的天主教)可说是与神或大精神(Godhead)相通的体验,在非基督教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是对本源实在(梵-我,道,佛性)的体验。这样,称之为“主义”就有悖其义。此外,在当今汉语界中,“神秘体验主义”似乎带有浓重的反理性色调,在许多语境中已不是个中性的,而是否定性的词。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体验论”就避免了这一层不必要的成见。(张祥龙:《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体验论哲学经典》总序)


    

    我同意张祥龙先生的意见。其实,还在更早的时候,我在阅读马斯洛著作时发现,他所使用的“mysticism”是指一种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它区别于那些保守的、因循守旧的、讲究实用的倾向。

    马斯洛更多地使用“高峰体验”这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术语。他把神秘体验也看成是一种“高峰体验”。他还提出“约拿情结”、“超越性病态”等概念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他生动地用“在一个不到一米五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这样的警句来表达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我认为,神秘体验论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开放性。

     其实,“mysticism”的含义似乎更接近“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但如果这样译,就显得太长了,姑且还是译为“神秘体验论”罢。不过,我还是把 “mystic” 稍微罗嗦地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

    与“mysticism”相应,我把“esotericism”翻译为“深奥体验论”,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深奥宗教”。原译者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把“esotericism”翻译为”秘密主义”。正如肯·威尔伯所说:“神秘体验论或者深奥体验论并不意味着它是秘而不宣的,而是直接的体验和觉察。深奥宗教要求不迷信或者盲从任何教条,相反,它要求以自己的知觉做实验。如同所有杰出的科学,它是以直接的经验做基础,绝不是迷信或者希望。此外,它必须被公开检验或者被一群亲自做过实验的人认可,这项实验就是静修。“所以,“esoteric”的主要含义是与世俗相对,而不是与公开相对,强调需要通过艰难过程的静修,强调的是深奥,而不是保密。另外,如果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容易与“Tantra”(密宗)混淆。

     神秘体验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涉及到对“灵性”、“神性”的理解。关于“神性”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立场:神秘体验论、无神论、有神论。

     神秘体验论认为,人可以体会到一种更高、更深或更神奇的力量,与其同在,甚至与之合而为一,从而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叫什么,则依据体验者所处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称呼,包括“道”(Tao)、“理”、“上帝”、“佛性”、“基督”、“天”、“太极”、“ 梵”(Brahman)、“法身”(Dharmakaya)、“凯瑟”(Kether)、“阿拉”(Allah)、“湿婆”(shiva)、“阿顿”(Aton)等。整合家肯·威尔伯则用“大精神”(Spirit)一词来概括所有这些称呼。·威尔伯关于“大精神”的概念,与爱因斯坦所说的“广义的上帝”的概念非常接近。

     神秘体验论与有神论、无神论的区别在于:

    无神论认为没有神的存在,所以也就是没有神性的存在。

     有神论认为有一个人格化的神的存在。神性就是神所具有的性质。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神。

    神秘体验论与无神论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不相信有人格化的神的存在。

    神秘体验论与无神论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相信有超越的力量的存在,这些力量可以得到体悟得到实证。

    神秘体验论与有神论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相信有超越的力量的存在,这些力量可以得到体悟得到实证。

    神秘体验论与有神论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实证。关于这一点,也许有人会感到以外。肯·威尔伯说:“重视神秘体验者要求你不可亲信任何一件事情,他们要你以自己的觉知和体验进行一连串的实验。你的心就是你的实验室,而静修就是你的实验。等自己尝试后,再把结果和别人的实验比较。”(肯·威尔伯《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胡因梦、刘清彦译,许金声审校,三联书店,2006)

      有的人认为重视神秘体验者的“神秘体验”不确实。肯·威尔伯对此回应:“我赞同神秘体验不见得比其他的直接经验更确实,然而这个论点不但没有贬低神秘体验,反把它提升到与其他经验等同的地位。换句话,如果你反对神秘体验,必须反对所有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包括实证科学。例如,我认为我正在看月亮,但我可能是错误的;物理学家认为电子是存在的,他们也许是错误的;评论家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位叫莎士比亚的人写的,他们也可能错误。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明白?必须从更多的经验中加以检查――这也是历史上的重视神秘体验者一直在做的。” (肯·威尔伯《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胡因梦、刘清彦译,许金声审校,三联书店,2006)

    世界上著名的重视神秘体验者包括:

    宗教家、思想家、哲学家:

    佛陀、耶稣、老子、庄子、惠能、甘地……苏格拉底、柏拉图、斯宾洛莎、谢林、黑格尔、怀特海、维特根斯坦、海德格……

    科学家、心理学家:

   牛顿、爱因斯坦、海森堡、普朗克、莫诺、威廉·詹姆斯、荣格、马斯洛……

    这些“重视神秘体验者”可以说是人类中深度最深,广度最小的一类。他们处于人类人性发展和心灵进化的前列。他们都是体验到“大精神”存在的人。他们的这种体验是直接的体验,而不是对某种信仰、概念、理论、教条的认同。

     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或者超越个人的心理学继承了神秘体验论的立场。

                          (许金声《唤醒大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1月)

网友评论:

     这样的“神秘体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未知探索”?人们会把存在却未被合理解释的披上“神秘”的霞裳,这也是很多宗教的最初来源。“有神论者”将这些未知和迷惑归因到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上,通过对神膜拜来缓解内心对未知的恐惧,但同时也放弃了对未知的探索;“无神论者”也许是不善概括的人,认为存在理所当然,不会思及“所以然”,也就没有对未知的恐惧,便不需要“神”的支持;“神秘体验”坚持“可知论”,在感受到事实存在和已有知识体系的矛盾――也就是那些“神秘”时,不会认同某种宗教信仰,而是抱着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这样身体力行的对未知的探究,在其他人看来,也许就是对他们认为的神秘的一种体验… …比如说,苹果坠地,有神论者会认为是上帝的力量,无神论者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为什么,而牛顿则会“体验”出地心引力… …这是我看了这篇文章后的理解。这样理解的话,“神秘体验”便没什么“神秘”了,体现出的是一种思考能力和坚持“可知论”的探索精神。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不是太浅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