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北京调养。由于长期不在北京,我在奥体中心旁边的房子已经出租了,回北京又租别人的房子。这次是在原土城遗址公园旁的塔院小区。我喜欢这个公园,尽管它的结构非常简单,但已经可以把人带入元代的历史。北京是元代开始成为中国首都,参观、体验遗址的意义,就是丰富生存的时空感、立体感。
然而,住在这里,还有另外的乐趣。昨晚天刚刚黑,在公园散步,忽然传来一阵雄壮、响亮、厚重的音乐。铜管乐!在公园里!循声而去,果然黑压压一片,还有男声、女声加入合唱。
找了个空隙,站了下来。这铜管乐队有小号、长号、圆号、萨克斯,还有架子鼓,其演奏是有声部的,有明显的和声感觉。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是老歌,但指挥充满激情,乐队演奏卖力,四周人歌唱投入,一曲《歌唱祖国》下来,听得我热血沸腾,再也不想离去。
我不由得好奇地想:他们是谁?
这首曲子,正是适合铜管乐伴奏,要说是专业水平,当然还有距离,但他们似乎是略有排练的,尤其演奏不完全是简单的齐奏,那和声感觉又如何而来?
一曲终了,大家一起鼓掌。有人带头喊:“感谢指挥!”“感谢乐手!”而乐队则一起回应:“感谢歌友”!感情真挚,其乐融融!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船上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那合唱还分男女声轮唱,共同齐唱。
这是一首我百听不厌的歌曲,我也跟着唱了几句。这首乐曲,每每听见,大多都会唤起我的一种“接地气”的感动。而今天在这个特殊的地方,由大家自发来合作演唱、演奏,感觉更是不一样。我的血液循环加快,一种暖流在体内流动。
这不正是我期待看见的景象吗?
贵在大家都是互不认识。走到一起,各自贡献自己的特长,不是竞争,没有输赢,只有合作、娱乐的欢快!这不正是理想的人际关系吗?
正想着,一位老人这时候拿了一把竹笛加了进来。我注意到乐队缺少长笛,他的竹笛尽管不是铜管,但听起来也是协调的。
不知不觉,已经晚上九点半,唱完《长征组歌》,指挥说就到这里,大家脸上带着轻松的表情,很快就散开了。
一打听,他们的情况果然如我猜想,是互不认识的。但这种情况经过了多年的形成过程,规模从小到大。先是有人单独演奏,自娱自乐,后来有人拿着不同乐器加入,效果便不一样了。人越来越多,现在的规模,大概已经有了3年。约定俗成,大概每周一次。
民众在公园娱乐,为全国所有现象,但形成这样的水准,这样的规模,恐怕还不多。这也许是北京的特色之一。北京人突出的优点:开放、大气、有合作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