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通”与“通心”
常常有朋友问,佛教的“他心通”与全人心理学讲的“通心”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一回事?
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尽管我知道两者有一定区别和联系,但由于我对佛教的“他心通”了解极少。这个问题,还不能够详细地作出回答,有待我在学佛的过程中,逐渐深入,这里先随便谈谈,姑妄看看,不是认真的研究。
《俱舍论》二十七卷十一页谈到了如何修他心通:“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审观己身心二相,前后变异,展转相随。后复审观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渐次得成。”
在这里,把修炼他心通分为了两个步骤:1、先审观己身心二相。2、后复审观他身心相。——认为这样就可以修成。
所谓“先审观己身心二相”,我理解,可以说是对应于通心黄金三要件之一:“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后复审观他身心相”,可以说是对应于通心黄金三要件之二:“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立场上,体验对方情绪与状态。”
《俱舍论》在这里说的修他心通,至少与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以及练习通心的方法,是一致的。
当达到“通心”以及“他心通”后,是什么样的状态?
两者有什么相同和区别呢?
我想“通”,应该分很多层次吧。
低层次的,在全人心理学的“通心”里,常常大多数学习过全人心理学的,都应该有所体验。那就是,体验到对方的情绪和状态,甚至进而可以有效地影响对方。在这里,全人心理学关于通心的含义,已经不停留在“1、先审观己身心二相。2、后复审观他身心相。”还多一个含义,即通心黄金三要件之三:“有效影响,即以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或者说的冠冕堂皇一点,是渡人吧。
至于他心通,常常被理解为具有特异功能,包括可以知道千里之外的某人(特别是指未见过面的人)在当下在想什么,或者心灵感应,这个问题,我缺乏研究,更是缺乏见识和体验,不敢妄言。不过,通心力强的人,对某自己熟悉的人,往往能够直觉到他在某个时候在干什么。亲人之间,尤其是双胞胎,比一般人能够感应对方,似乎也是事实。
附:《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义为对法藏论。全论通过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内容与八品词句进行抉择,主要讲述一切万法之总相、别相、性质、类别,对世出世间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阐明流转与还灭的因果法则,真实开显四谛真理,为所有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指明一条修行途径。本论已全面归摄《对法七论》之精华,若认真研习此论,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相当于学习了《对法七论》;若能学好此论,亦可为深入三藏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有人将此论称为“聪明论”。
(百度百科)
他心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