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牺牲”?

(2013-03-29 09:34:29)
标签:

厚望

效果

抑郁症

耶稣

十字架

分类: 与耶稣通心
      今天(2013年3月29日,周五)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受难日,停下其它工作,思考一下关于“牺牲”的问题。什么是牺牲?它到底是一种积极行为,还是消极行为?从通心理论如何看牺牲?
      先看看一个分享,下面“案例”和 “感悟 ” 来源于关颖(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案例】

  哈尔滨有一个单亲母亲,从儿子中考一直陪读到儿子考研。孩子两次考研两次失败,为了母亲他还想再考。但严重的抑郁症使他再也考不下去了。孩子持刀自残,母亲夺刀相救,结果误刺母亲,险些要了她的性命。这位母亲本来是一个性格开朗、工作干练的基层妇女干部。当她下决心进城陪读的时候,刚刚40岁出头。她拒绝再婚,辞掉工作,卖掉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儿子身上,就像一场赌博。母亲为儿子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使自己的生命黯淡了,没有了光和热。母亲的“牺牲”也使孩子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没有了自我选择的空间。结果换来的是什么呢?不仅是考研的失败,也毁了孩子的人生。

  【感悟】

  在一些父母的心目中,孩子是家庭的全部希望。不仅在家中一切为了孩子,一切服从孩子,业余时间也全搭给了孩子。好像孩子培养好了,就是自己的工作好了;孩子进步了,也就是自己上进了;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是自己出息了。“牺牲自己,为了孩子”是理所当然的。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则是得过且过,不求进取,“混呗”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对自身的充实、进取毫不顾及。

  事实表明,自我否定感强的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其观念也常常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对自我的不满意导致了渴望子女出人头地的补偿心理强烈,容易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缺乏自信而衍生出来的消极、冷漠、保守、懈怠等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特征,会通过有意无意、长期反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得到惊人相似的复制。如果当孩子将来成为人之父母之后,也来个自我否定,同样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岂不是对父辈的期望极大的讽刺么!由此看来,一些父母现在以牺牲自己来保全孩子,不仅仅是牺牲了自己,同时也是牺牲了孩子应当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自信、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恰恰是孩子成才所必需的。因为父母的成就动机既可为子女提供样板,又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促进其成就动机的家庭气氛。父母的行为胜过任何说教。那些希望以牺牲自我为条件换取孩子成功的父母们,当心也“牺牲”了寄之于厚望的孩子!”

      从通心理论来看,真正的“牺牲”是“通心”,不通心的所谓牺牲(就这位母亲看),是移情,是渴望子女出人头地的以补偿自己的价值感不足。她并不清楚自己的状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其效果,是险些要了她的性命,使自己的生命黯淡了,没有了光和热。儿子不仅考研失败,心理也得了抑郁症,痛苦不堪。

      耶稣被钉十字架呢?

     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曾经三次向门徒预告自己的受难与复活。他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及即将发生的事情,也清楚其事情的意义。从被钉十字架以及复活的效果看,也唤醒了千千万万的人,并且使不少人得救。这是通心的牺牲。所以,耶稣的行为是“通心”的。

     尽管他在十字架上也有过困惑,发出过“上帝啊,为什么离弃我?!”的呼喊和祷告,但这正是耶稣作为人的一面的真实表现。耶稣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成了”。这是他做十字架上与上帝一次“通心”。

什么是“牺牲”?
这张耶稣受难像看起来很真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