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晚上,在全人心理学爱好者QQ群(114609169)有一次非常好的讨论,一直到十一点多。我走了之后,网友还在提问。我把以前的记录看了看,把思考发表在这里。
有一位朋友问:“什么是通心?跟彻悟有何不同?”
这个问题,引发我很多思考。
“通心”与“彻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它们的相同和区别,可以分成状态和行为两方面来比较。
另外,通心的概念也要区分。通心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通心是指一个活人与另外一个活人(或者另外一些活人)的通心。广义的通心,是指狭义通心以外的通心,包括人与已经去世的人,与古人的通心,与其他生物的通心,与大自然的通心,与自己的通心,等等。
如果是指状态,“彻悟”与“通心”的关系有:人在彻悟后,应该更能够通心。反过来,通心,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都有利于走向彻悟。
“彻悟”与“通心”的相同点:我理解的彻悟应该是一种非常、非常高的通心之后的状态。我一连用了两个“非常”,是指人是完全通透了,无论是狭义的通心,还是广义的通心,都已经做得非常好。或者说,“天人合一”了吧。
至于两者的区别,它们有非常深刻的区别。
我前一段时间,刚刚思考过这一问题。
这一问题,牵涉到对佛教成佛,道教成仙的理解,甚至包括对耶稣的理解。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博客《关于佛陀拉肚子》等数篇与佛陀通心的文章,已经初步做了一些探索。
去年年底,与天台山桐柏宫合作,搞了“心理学与道教论坛”,后来又挂牌成立“道教心理学研究中心”。那一段时间,又从道教继续探索了这方面的问题。天
台山桐柏宫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在学习南宗祖师张伯端(即紫阳真人)的生平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他在开悟、得道后“三传非人”这一经历。据多种文献记载,张
伯端在开悟后,写出《悟真篇》。之后却曾经三次把道法传给不该传的人,并且惹来牢狱、流放之苦。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思考,开悟、彻悟,并不等于活在世界
上不出任何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开悟、彻悟只是一种主体性的现象。而活在世界上,是主体间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您还需要与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一有任何不
通心,哪怕是微小的,也会出问题。您自己感觉通了,是您自己的感觉,它还没有经受大千世界的考验。大千世界的复杂性,是我们个体远远难以穷尽的。尤其是,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世界”,个体哪里能够全部吃透呢?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就是说,人算不如天算。人可以体道,但不能够成为“道”本身。人可以与上帝同
在,但不能够成为上帝。一切具体的东西,都是有局限的。老子大智慧:“道可道,非常道。”——您说的那个“道”,您走的那个“道”,永远不可能是“道”本
身。
我不知道“彻悟”与成道、成佛等有什么关系和区别?这个问题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姑且把成道、成佛等理解为“彻悟”更稳定的状态吧。或者说,彻悟是时间相对短的情况,而成道、成佛意味着稳定的人格或者位格。
耶稣成道后,收了十二个门徒,其中犹大成了出卖他的叛徒。这说明,耶稣也有“传非人”的经历,也有判断失误的地方。犹大可是一个“大非人”,因为他出卖了耶稣,直接导致耶稣被抓,钉十字架。
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解释佛陀拉肚子,应该是对食物和自己的消化能力判断失误。
先知们离我们已经很远,就拿现在在国际上正火的大师肯·威尔伯吧。他梳理万法简史,纵横世界文明,整合所有宗教,整个一位不是千年,也至少几百年一遇的天才。可是,他自己在自传披露,他控制不住愤怒情绪,殴打了最亲爱的伴侣崔娅。
我越来越相信,“神性”与“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可以开发出神性,但永远不能够成为神。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概念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所谓“彻悟”只是一种“主体性”,是主体达到的一种状态,但一旦进入行为,便涉及到“主体间性”了。正如佛教三法印之“诸行无常”,彻悟后主体仍然要接受挑战,“不住无为,不尽有为”大概也可引出这个意思。
所谓“通心”是主体间性,这意味着,要像上帝一样永远地爱人,意味着生命的生生不息,永不执着。因为,这世界不光是您一个人存在,还有其他人以及万事万物……
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从这句话可以进一步有这样的理解: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完美的。
我不同意把彻悟,进一步也包括成佛、成仙、得救等理解为一种一劳永逸的状态。它们都是一种没有最后完成的过程。
最后回到“通心”与“彻悟”的区别。如果是从行为看,狭义的“通心”是指一个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与另外一个人沟通的行为。“彻
悟”是指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对世界,宇宙,对自己,对万事万物彻底通透的情况。它很像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概念。也许是持续时间较长的“高峰体验”或者
“高原体验”。

(永恒的时刻)

(模仿耶稣?这有助于与耶稣通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