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不可避免会面对亲人的死亡,最后自己也会死亡。超越死亡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肯·威尔伯的《超越死亡》是一书非常难得好书。好就好在它详细地描写了一次超越死亡的过程。肯·威尔伯和崔雅结婚,一个多月后崔雅却被检查出患了乳腺癌。他们一起和病魔搏斗了五年,死亡最后还是不可避免,但是它却被超越了。当崔雅平静地离去后,肯·威尔伯是这样的情况:
“那天晚上我一直待在崔雅的房间,入睡后我做了一个梦,其实不大像是梦,更像是单纯的意象:水一滴一滴落到海里,立即与海水融合。起初我以为这个意象显示崔雅已经解脱,她就是融入大海的小水滴。后来我才明白它更深的含义:我是水滴,而崔雅是那片大海。她谈不上什么解脱,因为她早已经解脱了。真正得救的人是我,我因服侍她而得救了。”
这个梦就是他们超越的象征。人的一生,既是一步一步自我实现的过程,又是像水一样一滴一滴融入大海的过程。肯·威尔伯说,它原来以为崔雅是那水滴,后来发现崔雅是大海,而他是水滴。——这非常有意思。崔雅在去世前已经解脱,融入大海,而肯·威尔伯靠着与崔雅的通心,也完全接纳了崔雅的去世。如果说刚开始肯·威尔伯对崔雅还免不了投射,那么后来完全是通心了。
水滴融入大海,水滴与大海已经不可分离。个体接纳一切,生命融入无限。
生命的主要意义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心灵交流的主要价值在于通心而不是维持,更不是纠缠。肯·威尔伯和崔雅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只有五年,但他们之间的生命质量大有提升,他们之间的交流颇有深度。也许还可以这样认为,崔雅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去,是因为已经有了肯·威尔伯这样的通心者。罗曼·罗兰说,有过心心相印经历者,即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马斯洛说,高峰体验(当然也包括人际交流中的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这些话都内在地含有“通心”超越死亡的意思。
在亲人之间,达到的通心程度越高,一方的离去越不会导致难以摆脱的痛苦,越容易心安理得。
在一次公开课中,有一老学员来参加。她谈到了她姥姥去世的事情。她觉得在和遗体告别的时候,不觉得怎么难受,因为她感觉和姥姥同在。
她说:“姥姥去世时去参加葬礼。她躺在哪里,感觉自己和她有一种交流。我没有任何遗憾。生前,她不曾害怕死亡。她是一个非常包容的人,无论什么事情都乐在其中。去世时有80多岁了。”
和一个已经去世的人通心,等于和他(她)同在。他(她)走了,等于先一步去天堂,他(她)仍然和你同在,你们在精神上仍然在继续交流……
亲人之间,凡是生前关系不好,甚至多有纠缠、隔膜,一方去世后都总会给另外一方留下痛苦。
怎么办?自己来解决比较困难,需要心理学家的帮助。全人心理学在这方面,具有高效、治本的优点,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一般只做一次个案,就有极大的突破。怎么解决,就是靠“通心”。
“通心”的方法非常灵验。我在全国各地举办心灵成长工作坊,不时都会遇到学员要求处理亲人去世的问题。2008年我去四川灾区做心理援助,也处理了不少这方面的问题。常常做一次个案就使当事人能够重新正常生活。
“通心”可以超越死亡,这同时也提示我们,要珍惜我们现在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伴侣关系、两性关系等),应该有更多的通心而不是纠缠。如果我们的亲密关系缺少通心,或者通心不足,一旦对方离去,我们都不免有内疚、痛苦、遗憾。
即将离去的人,得到的通心越多,他在离去时,就越能够放心。
我们能够超越亲人的死亡,某种意义上,也就为超越我们自己的死亡做好了准备。如果我们感觉不亏欠任何人,也不对任何人的离去而遗憾,我们也就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