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
(2012-04-10 12:39:44)
标签:
阿勋烦恼心理学韩霞光杂谈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网友宁波-PX引用阿勋的对话:
问:开启后,还会有烦恼,或对别人有要求吗?
阿勋答:会呀,就进入烦恼里,在烦恼里静合悦美。
网友阜阳-韩霞光根据自己学习全人心理学的体会,给了一个回应:
问:成长起来后,还会有烦恼吗?
许老师会说:会呀,烦恼即菩提,不自在--看破--放下--更大的自在。
韩霞光的理解是对的。这就是全人心理学“人人需要心理调整,人人可以终身成长!”的理念。她引用了全人心理学的成长公式:“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用得不错。这一公式,揭示了我们成长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够自觉运用这一公式,我们就能够很好地成长。每运用一次该公式,就走向更大的自在,直到有“大自在”。据说,“大自在”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我等不能轻易妄言,但全人心理学的实践,却用事实证明,人至少是可以活得越来越自在的。而全人心理学工作坊具有这样的功能,帮助您提升能量,加速您成长的步伐。
阿勋答:“会呀,就进入烦恼里,在烦恼里静合悦美。”这回答得比较笼统。至少使人在没有看见他的其他论述前感觉有一点空洞。其实这里引入全人心理学的成长意识,就可以说得很清楚了。烦恼是好事情,它是我们有智慧的体现,它显示给我们成长的空间。阿勋说:“进入烦恼里,在烦恼里静合悦美”从积极方面来理解,可以是接纳烦恼的态度,但如果不讲透彻,也有使人隔离、逃避的副作用。一般来说,我们有烦恼,说明我们与某人或者某一些人不通心,其根源,是因为我们有某些心理情结还没有化解。这不是轻易就能够化解的。暂时有一种接纳态度也不错。日后再来化解、成长。
问:开启后,还会有烦恼,或对别人有要求吗?
我以为:还会有烦恼的,对别人也有要求的。但情况不一样了。高度、出发点都有变化。这烦恼,是新的基础上的“烦恼”,或者说是可以觉察的、调整的。对别人也是有要求的。因为大家生活在社会中,有时候要共事,有时候要合作,有时候要共处。但这要求是建立在通心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