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17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参加“首届全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共参加了两个半天。见到了多年没有再见的学者,颇有一些感慨。
环境与生态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已久,但国内召开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还是第一次。

参加这个大会,是临时决定的,也没有准备发言,16号参加了一个上午后,才发现这大会与自己这几年关注、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我们研究环境、生态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在人的生存质量之上。
一个上午,听了这样一些发言:“人类世界感的二元对立”、“现代海洋意识”、“生态自我研究”、“生态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海外留守儿童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西方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学取向”等。

17号上午,我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发言。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分为两种:一是独处,一是交往。这里的“交往”是特指活人与活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中,必须至少有两个的参与。在交往中,最好的状态是通心。独处,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包括在旅游中,尽管还有其他人在场,但您是一个人出去旅游的,您没有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也没有交流的氛围和语境,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是在独处。在独处中,最好的状态是充实性的独处。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永远生活在关系中。人永远有一个环境与生态的问题。如果把“交往”的概念加以扩大,可以说,我们在独处中也在交往,因为我们无时不刻地生活在环境中,生活在生态之中。例如,如果我们独处时是在看书,是在看《红楼梦》。那么我们就是在与曹雪芹交往,是在与林黛玉、贾宝玉交往。如果我们是在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我们就是在与贝多芬交往,或者与演奏曲子的钢琴家交往。如果我们是在旅游,我们就是在与大自然交往。那么,在这些情况中,什么状态最好呢?当我们把“通心”加以扩大以后,“通心”不仅是指活人对活人,也可以用于活人对去世的人,以及对其他生物、大自然等。把“通心”的概念扩大以后。对于上述问题的答案还是“通心”!
当我们把通心行为的主体扩大为人类,人类与环境、自然的关系也就变得清晰。人类不能够把大自然看成是自己的手段,而应该是与自己共同存在的主体,或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其“通心”,而不是纠缠。否则,只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