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第一本心理学书——我的心理学之路(一)

标签:
列夫·托尔斯泰兴趣心理学文学 |
分类: 博主简介、经历、联系 |
我读的第一本心理学书
——我的心理学之路(一)
我对这本书很有感情,几经搬迁,一直小心保留。它是我读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我大概是在1962年——1963年间在成都的书店买到此书。那时候是读初中,15岁左右。从小我就爱逛书店。还记得刚一看到这本书时的心情:很兴奋、很新奇,这是研究我们人自己的书啊!
我现在搞心理学,肯定与这本书有关系。那个时候能够看到的书不多,这本书我反复看了多遍,书上很多地方都画了红线。最喜欢下面这样一些话:
一个人能否采取和实现自己的决定,是依他的世界观、他的兴趣和需要为转移的,是依他的思考正确到什么程度、他的知识广博和深刻到什么程度为转移的,而且也是依他是否善于完成必要的行动而不成为偶然性的奴隶为转移的。如果一个人能扩展自己的知识,发展思维,使自己养成按照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的规律而行动的习惯,那他就愈来愈自由。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自由不外乎是认识了自然性而已。(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439页)
我在这段话下面划不仅了线,而且还加了重点号,可见当时之欣赏。为什么?很简单:感觉自己不自由。青春期的苦闷,对人生意义的迷茫,都使我烦恼重重。现在看来,它的确是对我产生了较大影响。“使自己养成按照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的规律而行动的习惯,那他就愈来愈自由”在我当时看来,这就是关于自由的秘诀。当然,这句话没有强调主观能动性。它的重点不在这里。我曾经如饥似渴地阅读、探索,希望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不自由一直是我的强烈感受。但是,只是到最近十多年,我才算真正找到了一些感觉,有了那么一些相对自由的感觉。这一突破至少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1、有了自己关于“道”或者说“上帝”的体验。——我这里所说的“道”“上帝”,与老子的表述很接近,也类似爱因斯坦所说的“广义的上帝”,它与任何有组织的宗教没有什么联系。由于这个问题非几句话能够说清楚,就此打住。——自己关于佛学的学习,尤其是对于“空”“不执着”的体悟。
2、对于人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感受:人是非理性的动物,即使已经认识到“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未必能够去做,养成习惯更是谈何容易!或者说,人的自由不仅取决于智商,更取决于情商。或者用我的人格三要素理论来说,取决于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认识客观世界,自身的成长很重要。特别是,自从开始做咨询,尤其是面向社会大规模做个案以来,我学会了处理情绪问题,包括自己和他人。人之所以会认识到应该做的事情却又不能去做,是由于心中不空,或者说是由于有情绪干扰,处理好情结,变得比较空,就能够减少“三岁小孩都知道,七十老头做不到”的分裂和悲哀。
再回到上面那段话,可以说它现在也没有完全过时。它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说,凡是你不自由,都是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不过如果要挑毛病,这段话也可能有一个问题,有一点唯理性或者说片面强调人的智慧力。或者说,它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它不充分。
关于这本《心理学》,我对下面这些也非常感兴趣,都划了线,表示欣赏和重视。
什么是灵感?
灵感本身就是人的全部高度紧张的精神力量。灵感的特征就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部精神力量去解决提出的任务。“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想着它。”(陀思妥耶夫斯基)“您相信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我也不能摆脱开我自己的机器。有时我们梦见做画和计算。”(拉沃契金)普希金写道:“我忘记了世界。”柴可夫斯基创作时写道:“我忘记了一切。”……灵感是巨大劳动的结果。列宾写道:“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362页)
我从小就是一个灵感比较多的人。所以看见这些话,特别高兴。但是,我在那个时候,心猿意马,什么都喜欢,尤其是喜欢看小说,看有关冒险的书籍。在那个时候,对作家很崇拜。
他(——指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所利用的材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图书馆”。(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371页)
之所以喜欢这段话,我已经体会到了意志力的作用。世界对我充满了吸引力,但周围的环境又使我感到窒息。我感到自己很难坚持做一件事情。可是,又有谁能够使我骚乱的心平静下来呢?家人、老师,都不会理解我的这些状态。如果是当时就有心理咨询,我肯定会去找他们。
高尔基说:“主人公的性格是由他所属的社会集团、社会地位中的不同人身上取来许多特点构成的。为了要近似正确的描写一个工人、一个神父、一个小老板的肖像,必须很好地观察上百个神父、小老板、工人。”莱蒙托夫说:彼乔林的形象“不是一个人的肖像;这是由我们这一代人的充分发展的缺点组成的肖像”。(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372页)
那时候,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我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比较容易找到的书。喜欢,但还不是很喜欢。这里提到的彼乔林,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这本书可不一般,但一直到知青时期才读到。
列夫·托尔斯泰在写给莫非特的信中这样地说明了他准备“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的工作:“把当前这部巨大的作品中未来的全部人物可能遇到的全部事情都想了又想,思考了上百万种可能的结合,以便从其中选取百万分之一。难得很呀。可我也就这么做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工作的全部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他确定了工作计划,搜集了大量材料以后,通常是写得很快的,不考虑细节。写好的东西送去誊清。再迅速对以誊清的作品进行加工。手稿的行间很快地为修改和增补所弄乱,在边上写,在下面写,移到另一页上写。整个句子被另外的句子所代替,这些句子有时是阐明从新的方面引入的形象。第二次誊清的作品也受到同样的遭遇。第三次又是这样。某些章节被改写了十次以上。托尔斯泰喜欢说:“多筛多洗才能得到黄金。研究一下他的手稿,特别是像“安娜·卡列尼娜”的手稿就完全可以肯定这一点。
(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374页)
以上这些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对于灵感问题的兴趣,体现了我对创造的追求。我也发现,如果说我什么时候有灵感,都是与自己的积累分不开的。
作家们丰富的想象力令我神往。我自己也尝试些小说。诗歌也写了一些。我对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到惊讶。对文学的兴趣是对我走上心理学之路的一个铺垫。
普希金在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对他的一个朋友说:“你看看,塔奇雅娜跟我玩弄了一个什么把戏!她出嫁了。我决没有期望他这样。”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悲惨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深刻的体验到这个结局。冈察洛夫这样说明了他头脑中进行的活动:“人物是我不能安静,他们死跟着我,出台装腔作势,我听到谈话的片段,我常常认为这不是我想出来的,这一切都是凭空来到我身边的,我只应当观看和思考。(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373页)
福楼拜说,当他描写包法利自杀时,他生动地感觉到她口中有砒霜的味道。贝多芬把音乐的声音想象的那么鲜明,以致耳聋以后还创造了不朽的第九交响乐。莫扎特能在“头脑中”写成任何一个音乐作品,他能“一眼看出它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还是一个美人”。阿·托尔斯泰把自己的“错觉能力”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有时混淆了过去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列维冬天画出了夏景,只是利用夏天所作的个别的速写。
这些话,显示了作家在创作时的入迷状态。对这些状态的体会,已经表达了我竭力去理解作家们的状态。这些状态,也是我后来发现通心理论的铺垫。
有机体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于满足对延续和发展他的生命所必需的东西的需求。例如,对于食物的需求就是这样。
有机体在生活所必需的一定条件中的任何需求,都表现在它对于这些条件的要求上,或者换句话说,表现在有机体的需要上。
有机体的需要表现为对于这些或那些影响有敏锐的感应性。需要的最初级的形式是对于直接的无条件性影响有敏锐的感应性,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本身就能够使有机体的状态向所需要的方面改变的影响有敏锐的感应性。(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386页)
我现在搞心理治疗,非常注意人的情绪。下面是我第一次看到关于情绪的论述:
当时所谓气质理论给我的感觉是很不过瘾。有点像鸡肋,食之肉少,弃之可惜。不过,“鸡肋”也有它的作用,它可以吊你的胃口,刺激你的食欲……
对于“气质”的关注,体现了我对理解他人和自己的好奇:
在任何一种气质的条件下,都有发展个性的不良特性的危险。在某些条件下,多血质能产生“精力分散”的倾向;粘液质能引起某种程度的颓唐,对周围事物冷淡;胆汁质能使人无?,暴躁:具有抑郁质的特征时,可能形成完全沉沦于个人体验的倾向和过度的沉默。理解气质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以及形成支配他们的技能,这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513页)
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杰出人物当中,都可以找到不同气质的代表人物。例如,在最伟大的各国作家当中,我们可以指出普希金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有明显的多血质的特征,果戈有明显的抑郁质的特征,克雷洛夫有明显的粘液质的特性。
(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511页)
仔细回忆,我当时看到气质理论的这些说法时,感到似有道理,人与人之间的确有这样一些差异。但我同时也有一种感觉,觉得人远远要付诸得多。后来,我提出了自己独创的第一个心理学理论:人格三要素论。
附:A·A·斯米尔诺夫是中国非常熟悉的苏联心理学家。五十年代我国翻译出版的高等学校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和苏联《心理学问题》杂志都是他担任主编的。 斯米尔诺夫1894年出生在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律师家里。中学毕业后考入莫斯科大学历史、哲学系。毕业后曾任心理学教师,在红军中进行关于知觉心理的研究和主持心理研究所的记忆的实验研究。1944年斯米尔诺夫成了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第一个通讯院士并一直领导心理研究所的工作。 斯米尔诺夫的组织才能在苏联是有名的,他长期担任心理研究所的领导,培养了大批的研究人员,他是苏联《心理学问题》杂志的创始人和总编,这份杂志是苏联心理学最主要的刊物,他还是苏联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分册、小百科知识全书第三分册的科学顾问以及四卷教育大词典和《心理学基础》(各分册)的组织者和编委。 斯米尔诺夫在普通心理和教育心理学方面写了近一百部著作并被译成十一种文字,在中国、欧洲、美国等大量发行。这些著作中如《识记心理学》(1948)、《记忆心理学问题》(1966)、《心理学》(高等学校教科书)等中国心理学界都比较熟悉的。1975年他主编了《苏联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一书……(《外国心理学》 198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