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治疗的“治标”与“治本”
(2010-08-18 19:46:37)
标签: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通心治本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关于心理治疗的“治标”与“治本”
随着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普及,“治标”与“治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治标”与“治本”?
所谓“治标”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指那些只是表面或者暂时缓解当事人症状或者不舒服状态的治疗。当事人的症状以及状态,或者很容易回复到原来的情况,甚至更加严重,或者只有微小的变化,很少有所改善。
所谓“治本”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指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人的症状或者状态有明显的变化,尽管也会倒退一些,但不会倒退到原来的程度,如果坚持治疗,情况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好,以至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当事人的改进或者成长是明显的、巩固的。
一、从“主体性 ”与“主体间性”看指标与治本
要说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治标”,还是“治本”,可以引用一对概念:“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主体性”(subjectivity)比较好理解。它是人们作为个体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性质、状态以及倾向性。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理解稍微难一些。
什么是“主体间性”?
|
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观点来看,不少的方法,包括单纯的冥想、早期的NLP等等都大多是从主体以及当事人的状态着手,并且至少暂时终止于对当事人的状态调整。它们也许能够临时地改变当事人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却往往不能够持久。它们是治标的方法。
它们有的也期望改变当事人的状态,同时期望当事人状态的改变会带进其人际关系。但是它们却并不具有这种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立足点只是主体性。
关于治本的问题,影响的因素很多,还需要更多的论证。本文只是初步涉及而已。
我自己从事了大量的心理治疗的实践,也观察,甚至体验了其它一些心理治疗的情况,我越来越发现,心理治疗是“治标”还是“治本”,与心理治疗方法本身的定位或者基调有关。其中一个重要的定位或者基调就
要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情结、心理障碍,或者改变一个人的某些不良习惯,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使人想到俗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治本的心理治疗,却正是要完成这一改变。全人心理学的治疗是治本的,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案例。
我国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目前还火不起来,应该说与相当多的咨询师、治疗师还不能够治本有关。
二、两个治本的衡量标准
除了极少数的情况以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治本,往往是那些经过多次,或者长程的个案才能够体现出来。衡量长程的治本的标准,它们是: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及我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全人需要层次理论”。
所谓治本,体现为当事人的优势需要以人格类型发生变化。例如,原来的优势需要是“安全需要”,现在上升为“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甚至“自我实现需要”,原来“安全型人格”,变为“归属型人格”、“自尊型人格”甚至“自我实现型人格”。
2、大卫·霍金斯能量级别理论,以及我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全人能量级别理论”。例如,原来是经常处于“羞耻”“内疚”“悲哀”“冷漠”“愤怒”等负面情绪的能量级别,上升为“勇气”“中立”“主动”“宽容”等能量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