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心”理论帮助大学生剖析爱情
(2010-08-14 19:44:58)
标签:
两性通心恋爱对象大学生心理学家杂谈 |
分类: 通心 |
用“通心”理论为大学生剖析爱情
王英
爱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章,也是大学生快乐和痛苦的根源之一。用大学生的话说,“不谈恋爱很彷徨,谈了恋爱很受伤。”本课程尝试采用“通心”理论,获得一些好的效果。
“通心”理论的三个要件: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情绪和状态;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影响对方。
先提出三个问题:谈恋爱是为了结婚吗?谈恋爱需要标准吗?恋爱对象要不要征得父母的同意?从第一个要件考虑,我的三个答案都是肯定的。
谈恋爱是为了结婚吗?
很多人说,“不是”,少数人说“没想过”,个别人说“是的”。那么,说“不是”和“没想过”的同学想一想,谈恋爱是为了什么呢?
换位思考。他人如何解说爱情?你如何理解有关爱情的名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你认为爱情该怎样界定?像哲学家说的“爱情是男女双方心灵和精神上的统一”(黑格尔)?还是像心理学家说的“爱是我们对所爱者生命与成长的主动关切,没有这种关切就没有爱”(弗洛姆)?或者像文学家说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张爱玲)?
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大多接受了“恋爱,要清楚恋爱的目的,不能盲目恋爱。其次,恋爱是为了结婚,否则害人害己。”还有同学课后分享,“难怪我失恋几次了,原来是没有弄明白自己的恋爱目标。只是跟着感觉走。”
谈恋爱需要标准吗?
跟着感觉走,是不清楚恋爱标准。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恋爱标准。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正是通心的核心内容之一。
有人说,我不在乎身高和有钱没钱,只要人好。那么,有个很好的人,差一点就1.5米,欠债也不多,差一点就一个亿。你也不在乎吗?
有个心理学家回忆,偶然画了一个长发美女,多少年后居然遇见了画上的这个美女,而且娶她为妻。是巧合吗?心想事成吗?
请大家想想自己心中的白雪公主、白马王子是怎样的呢?
男生说“眼前一亮的”、“心动加速的”、“不敢跟她讲话的”、“似曾相识的”……女生说“成熟”“可靠”“帅”“有能力”“重视家庭”……不一而足。也有同学说,要说标准,最是三好:外表好、家境好、性格好。可见说到这里,标准还是不清楚的。
怎么看待“曾经拥有?天长地久?”怎么对待分分合合、朝三暮四、喜新厌旧?
根据斯坦伯格爱情三因素理论:动机因素代表情欲——性的需求、异性的外表、情境以及对方的地位、钱财、权利等社会资源因素的诱发;情感因素代表亲密感——两性在一起时感受到的各种情感体验,如相知的亲密感、完美感、冲突后的伤心、委屈、高兴、嫉妒和痛苦,朝思暮想、形影不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认知因素代表承诺——从理智上对双方感情的认知,对情感的评价、对爱情的行为的调节控制,海誓山盟、一生一世。
这样,可以理解,喜新厌旧只是情欲的因素占据主导。
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生恋爱,很多浪漫主义,不考虑未来的。缺乏了认知与承诺——认知是维系爱情持久性的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双方对爱情的承诺和守约。
更可以理解,心理学家为什么可以找到心目中的美女?因为她就是标准。符合标准的,才能被“看上”。
恋爱对象要不要征得父母的同意?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同学是没有想过的。想过的,也是因为知道父母早就说了,我喜欢的,他们也喜欢。
依然运用提问、换位思考、激发学生自己独立的看法和真切的体验。
如果你的女朋友以后成了你的妻子,跟你的父母相处不好,不孝敬公婆,怎么办?
如果你要嫁的人是三代单传,而你刚好是决心丁克的,怎么办?
谈恋爱是不是只要你喜欢就可以呢?要不要至少考虑上下三代呢?
他(她)进入你的家族、家谱就退出不了啊?即便离婚,子女关系还是受法律保护、受伦理规范的永久性关系,有没有想过这些呢?
再说,请父亲审核未来的女婿、请母亲审核未来的儿媳,也许有你想象不到的高见。因为,男人看男人,理解男人的动机;女人看女人,会把她看到三十年之后呢。父母说没说过“他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呢?”
想一想,受到父母祝福的恋爱和婚姻,有什么益处呢?
不用说,大多数学生张口不言。从没有想过这些。谈恋爱还要想这么远的事啊。
小结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