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216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尼采为何这样孤独?

(2010-06-24 10:28:17)
标签:

远看

通心

人际关系

主体间性

尼采

杂谈

分类: 通心

尼采为何这样孤独?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尼采曾经伴随我很长时间。他的影响深入了我的生命。在我们这一代,要坚持一种独立人格,摈弃从众心理,尼采有不少可以吸收的资源。但是,尽管我一直很尊重这位老师,他却常常使我感到不够满意和到位。最近几年,我研究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研究独处与交往,研究通心,感到看待尼采有了一个更高的视野。

任何哲学都是哲学家的产物,尤其是生命哲学。要深刻理解一种哲学,不妨把它还原为哲学家自身的状态。

偶然又看到尼采的这么一段话:

 

《远看》

   甲:为何这样孤独?乙:我没有生任何人的气。不过,我觉得在独自时看我的朋友,比起与他们共处时更清楚、更美,而当我最爱音乐、最受其感动时,我是远离音乐而生活的。看来,我需要远看,以便更好地思考事物。

(尼采《尼采成功意志学》,第240页,吴生明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

 

根据尼采的传记材料,可以知道他是善于独处,不善于交往的人。上面这段话就是他为自己开脱的一段话。

与人交往,难免纠缠,甚至冲突,这会使我们不舒服。独处时,冷静下来,能够更客观地看待他人,这也是许多人常常有的体验。问题是,如果在交往中,我们能够进入通心状态,甚至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那么,这种情况还是“更清楚、更美”。

对于人际交往,尼采看来是一个“远看”者。他更多地是在“远看”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当然有时候是超凡绝伦的思考来体验人际关系,而不是通过活生生的交往,在“我与你”关系中来体验人际关系。前者的“人际关系”其实只是一种主体性,后者则是有强烈主体间性的人际关系。

对通心理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我的专著《通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