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为何这样孤独?
(2010-06-24 10:28:17)
标签:
远看通心人际关系主体间性尼采杂谈 |
分类: 通心 |
尼采为何这样孤独?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尼采曾经伴随我很长时间。他的影响深入了我的生命。在我们这一代,要坚持一种独立人格,摈弃从众心理,尼采有不少可以吸收的资源。但是,尽管我一直很尊重这位老师,他却常常使我感到不够满意和到位。最近几年,我研究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研究独处与交往,研究通心,感到看待尼采有了一个更高的视野。
任何哲学都是哲学家的产物,尤其是生命哲学。要深刻理解一种哲学,不妨把它还原为哲学家自身的状态。
偶然又看到尼采的这么一段话:
《远看》
(尼采《尼采成功意志学》,第240页,吴生明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
根据尼采的传记材料,可以知道他是善于独处,不善于交往的人。上面这段话就是他为自己开脱的一段话。
与人交往,难免纠缠,甚至冲突,这会使我们不舒服。独处时,冷静下来,能够更客观地看待他人,这也是许多人常常有的体验。问题是,如果在交往中,我们能够进入通心状态,甚至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那么,这种情况还是“更清楚、更美”。
对于人际交往,尼采看来是一个“远看”者。他更多地是在“远看”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当然有时候是超凡绝伦的思考来体验人际关系,而不是通过活生生的交往,在“我与你”关系中来体验人际关系。前者的“人际关系”其实只是一种主体性,后者则是有强烈主体间性的人际关系。
对通心理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我的专著《通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