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心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转)

(2010-03-29 19:45:31)
标签:

杂谈

分类: 通心

通心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许金声老师其人其书

 

邓波

   2008年6月,感觉中,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几日,S城大雨,江水暴涨,水面淹没了岸上第二根横栏。我们租住的房子,就在江边,满院的黄泥水,早过了膝,而且雨还在下,电也停了,没法做饭,有方便面却没有开水,我和儿子两个人,只能饿着肚子,心焦着他报峰会的事,过一会就走上阳台看一眼江面,等待着大水早点退去。

    好在,水下去的还算快。中午出去时,还是趟着过膝的水,晚上十一点回来,满院子的水已经退去,灯下亮晃晃的是一院子的淤泥。铁门紧锁,看门人早已撤离。儿子只好从高而尖的铁栅门上翻过去,从里面把门打开,再放我进去。看儿子小心翼翼地翻越大门,脚在钢筋空隙处试了又试却几乎无处可踩,我在门外竟然哈哈哈地大笑不止,忍都忍不住,只是觉得好玩。儿子有些生气。他可能觉得自己在玩命,而我却袖手旁观,不仅不担心,反倒还能笑得出来。近丈高的大门,地面湿滑,他的脚伤还没有好,一旦失手,后果是有些可怕。可是那一刻,我却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笑声和笑肌。

   可见我不是一个很能共情的人,更不擅通心。

   第二天下午,快递送到大门口,我去签收时,看到蓝色的信封湿着,泥和细沙还在,想这快递也留下了洪水浸过的痕迹。好在,打开,赫然入目的《通心》一书,还是全新的,没有一点损坏。意外之余,更有说不出的感动与温暖充溢于心。

    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我从不相信,这次,却成了真。只因为我在许金声老师的博客上留了一些言,老师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他多年心血凝成的心理学力作,寄给了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我,书是19.8元,加上15元的邮资,我是欠老师一个难以还清的人情了。老师了解到我的状态不佳,多次主动邀请我免费参加“全人心理学”工作坊初级班,因为种种原因(表面的原因是工作忙,走不开;深层的原因则是通心力不够,难以协调好各方关系),一直未能成行。但老师的这份大爱,却让我一直感愧于心。不是钱的问题,这份千里之缘,让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心理学家对人毫无保留的信任,对众生的悲悯及仁爱。这是曾经的我无论如何所不能的。我是一个不安全感很强的人,不容易建立起对别人、尤其是陌生人的信任。说到底,还是对人性的理解不够,知人和自知的洞察力欠缺,因而别人轻易可以达成的结果,对于我来说,却显得分外艰难。

   我想,以后吧,当我也有能力出一本书的时候,一定第一时间,也寄给老师一本。但要兑现这诺言,又不知猴年马月了。

    书用一天多的时间看完,我对于“独处与交往”的心理学意义,有了更多的认识。尤其是书中所提到的“通心成本”的概念,更是深契我心。许老师所提出的“独处与交往”的三层次理论,“人有四种性质:物质性、动物性、人性、灵性。灵性的开发是人的潜能的深度开发,只有通过灵性的开发,人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开发”,以及“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扩展为七个层次,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再加上‘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满足的优势,应该至少发展为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的优势。人能够达到的能量最畅通的状态是大我实现”等理念,我因为有切肤之痛,所以深为认同,更所悟颇多。反观自己走过的路,觉得自己独处的能力尚可,很多时候可以处在充实性独处的层次,但通心的能力较弱,能够处于长期通心交往层次的人,几乎没有,某个阶段和一些人,也可以心有灵犀,但很难有持续一生的心灵相通。作为一个普通人,自己有一些一直没有处理好的心结;作为一个心理咨询的从业者,也因而难有足够的自信。技术重要,又不是最重要的。

   我的很多痛苦,恰恰源于想要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却不可得,想要活在灵性的层面却力不能逮,追求自我实现却难于达成,想要用文字对世界发言却迟迟只能在文学的大门外苦苦徘徊……

有些哲学性的痛苦可能与生俱来,亦非我所独有。

    在我看来,“通心”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比共情的概念更进了一步;“通心”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沟通方法与咨询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大大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实现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我、他人、社会的和谐,提高生命质量,提升人生的幸福感。对于心理咨询的从业者而言,“通心”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咨询师大大提高咨询效果,更好的地助人自助。

   “通心”更是一种境界。

    通心不仅有主动和被动的通心,不仅有自我与他人的通心,更有自我和自我的通心,人与自然的通心,人与社会的通心,人与历史的通心等等。

   对于老师提出的“全人心理学”的理念,我很认同。通读全书,更佩服许老师的学贯中西,老师在整合中外心理学、哲学、佛学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在所有的心理学理论中,我最为喜欢的,是人本主义,老师的“全人心理学”理论,恰恰是在后人本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理论一直面临着如何更加本土化的问题,我想,许金声老师的“全人心理学”理论,就在做着这样的尝试和努力。

   读许老师的《通心》一书,最强烈的感受是,老师是一位不断孜孜求新的心理学者,创造性的科学探索者。老师没有拘泥于前人的理论,更没有人云亦云,在汲取前人心理学理论营养的同时,又有大胆的超越。可以说,这本书和很多历史上和当代的心理学著作一样,闪烁着一个心理学家灵性的光辉。不仅如此,许老师也堪称一个有很高文学修养的作家,他的很多文字,不仅在心理学方面自成一家,在文学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许老师的《活出你的最佳状态》、《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唤醒大我》等著作,同样体现了这一点。

   许金声老师不仅是一个真诚的人,更有着大爱情怀。“5·12”地震发生之后,他组团前往灾区为灾民提供心理援助,并多次举办免费心理讲座。他不仅是“通心”理论的提出者,倡导者,更是一个实践者。许老师不仅以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和培训影响更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更以他的大爱情怀,感染着很多认识或素昧平生的普通人。

生活在物欲社会,不染凡尘是难的。在我几近绝望之时,许老师的淡泊名利,求真,求新,利人,不竭的创新能力,让我景仰,也无时不在鞭策着我。

   这篇不成文字的文字,四个月前就应写出,因为种种原因,我一度无法写作。很长时间,我都在和自己的心魔搏斗,我一度想要投降,想要放弃。很多时候,我甚至看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价值。好在,我又能写了。在这里,我只能恳请老师原谅我,我想您能理解,一个人走出无望是多么不易。

    很多时候,我看不到光亮。可怕的麻木,让我分不清生与死的区别,除了呼吸。谢谢老师,至少,您让我,在绝望中,又重拾起对人对己的信心。

    您让我明白:生命如逆旅,不战而降是可耻的。

    中医理论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想,这句话用在心理学上,用在人与己、人与人的关系上,同样适用。中医认为经脉疏利,血液通畅,才能通体舒泰。若有有形或无形之邪阻滞经络,气血不畅,就会有头痛,身痛等症状产生。心理学研究同样发现,人的很多精神痛苦,不仅是源于现实的种种刺激,更源于一些人们长期无法释怀的心结。

    许金声老师的《通心》一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多乐观的理由,让我坚信,只要具备了通心的愿望和能力,实现人与己、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的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实现大我,最大程度地造福他人与社会,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通心的愿望,可谓人人皆有。而通心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通心的智慧,则可以通过持续的修炼而获得。许老师还提出,“通心力是一种‘类本能’”,因而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实践,通心力的提高是每日可待的事。当然,有人引领,和只是一个人在黑暗中苦苦徘徊,开悟的程度与早晚,当会有很大的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幸运的。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该书的内容,从学术的角度而言,我个人觉得,似乎还有些松散,在推理的严密性、结构的严谨性、理论的系统性、技术的可操作性上,可能还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我的不揣浅陋,对颇具大爱情怀并能接纳八面来风的许金声老师来说,可能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冒犯。我只是把我最真实的感觉说出来,哪怕是错的。

    再次真诚地对许老师说一声谢谢,继续期待亲聆老师教诲的那一天。

 

(注:作者2009年在北京参加完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三个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