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与老子、庄子通心 |
在万物生成之后
——如何理解“冲气以为和”?
通心理论与老子有什么关系?
学术界早有人从有效沟通的角度,引用老子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五章》)关于这段话的解读:“话说多了反而会理屈词穷,不如保守一点,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多言数穷’这句话非常的形象,强词夺理的结果是理屈词穷,滔滔不绝的结果是威信扫地,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很多时候话越多越窘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言是不必要的。因为人都愿意自己讲而不是听别人讲,所以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多言必有失。”这当然不错。但老子还有令人称奇的大智慧!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四十二章》)。
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含义,各种解释相差不大。它是深邃而简略的宇宙生成论。
但对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解释就大有区别了。
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我的理解老子在这里讲的是万物在关系、交往中的状态。万物在关系中的状态就是“负阴而抱阳”,即背后是阴,前面是阳。
关于“冲气以为和”这要更难解一些。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
冯友兰先生的解释,是把“冲气”当作一个名词来理解。还有一种解释,是把“冲”当作动词,例如,张祥龙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中,把“冲”理解为“相激相交”。这样,“冲”为动词,“气”为名词,“冲气”就为一动宾结构。
我理解:“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讲的是万物生成以后,万物之间还要产生一定的联系,发生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要发生冲突、冲撞,最后达到一个“和”的状态。
所谓“气”,是构成个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个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当一物与另外一物相遇,他们的气场就会产生关系。一般气场大,能量大的,更具有影响力。两种气场发生冲突、冲撞,最后达到一个平衡,就是“和”的状态,之后,又各自继续与其它物发生“冲气”的关系。任何物中都有气,气就是能量。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气与气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来看,人与人之间要产生一定的联系,发生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要交往,这交往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冲气”。交往,则避免不了纠缠,而交往中最好的状态就是“通心”。“通心”也就是“冲气以为和”这个“和”的最好状态,是真正的“和”,是双赢的“和”。或者用用孔子的话来说,也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我认为,冯友兰先生可能有一个错误,他没有从老子这句话的总体来考虑。老子这句话讲的是万物的生成,以及它们达到的和谐的理想状态。他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解释,脱离了前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是接着前面这一段,进一步推进的。如果没有后面这一段,就没有回答万物生成以后又怎么样。
我很高兴,我们中国的圣人,在数千年前,就有如此洞察。
从全人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段话,看成是从宇宙生成到人与人交往,到“通心”的一条总纲。
学习道家的犹龙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