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需要层次理论,不少人都没有理解透彻。甚至包括一些论及需要层次理论的著作。
问:马斯洛说已经满足的基本需要不再是人的驱力,至少不再那么强烈,人满足后可以向更高级方向的发展。我想问的是他说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指满足过的,还是满足着的。比如一个人的归属、爱、自尊满足了,他要向着自我实现迈进了,如果能满足这些需要的人和事都因为某些原因没有了呢,他是否会退回到寻求基本需要的层次,必须有基本需要满足着作为支撑才会迈向自我实现,还是说因为他已经满足过,即便基本需要没有了支撑,他仍可以继续前进,因为他满足过?
答:"已经满足的基本需要不再是人的驱力",这说法不太准确。按照全人需要层次论,人所有的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都是一直存在的。但是:1、这些基本需要不一定都表现为现实的动机(或者说驱力),常常是潜在地存在。2、这些基本需要表现为现实的动机(或者说驱力)的时候,支配人的行为的时候,它就称为“优势需要”。3、优势需要的出现,有一个优先的问题,越是低级的需要,越是要先满足,先占据优势。4、低一级的需要,在满足之后,仍然潜在地存在,只是所谓"退居第二线"而已。4、退出"优势需要"的地位,对行为的影响力减少,这并不是说它们就不再需要满足了。它们仍然需要继续满足。但是,随着一个人生存质量的上升,它们的优势地位,或者成为优势需要的可能性已经下降。例如,现代社会的人,至少吃饭、穿衣的需要比较容易满足,我们的肚子饿了之后,很容易找到食物,冷了之后,很容易加衣,它们就很难成为优势需要支配我们,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需要的满足之上。——马斯洛说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在普林斯顿研究院放松地进行他的研究,是因为他的其它许多更基本的需要都不再操心,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服务。具体到你说的基本需要的支撑问题,如果缺少了这些支撑,肯定是要倒退的。至于倒退多少?要看他的人格力量的强大与否,如果强大,倒退就少一些。
问:如果一个儿童在童年没有形成良好的内心基础,那么是否意味着不管他长大后能否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基本需要的满足始终都会在一生左右着他?所谓的成长能否把自己过去的创伤和不足彻底抹去,还是只能在自身基础上改善?他们永远不会像那些发展顺利的孩子一样走上相同类型的自我实现的路吗?
答:“如果一个儿童童年没有形成良好的内心基础”,或者用马斯洛的话来说,童年时某种基本需要满足匮乏,他在成人后容易无休止地追求这种需要的满足。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为他在童年在基本需要的满足上形成了心理情结。例如,我所处理的个案中,有不少的当事人在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都有相关的心理情结,他们起着强大的负面作用,阻碍他们发展,他们在生活的竞争中,常常会因此消耗更多的精力、时间,付出更多的成长的成本。以前对于这些情况,至少是没有较好的办法改变的,但是,在当今心理辅导、心理治疗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改变了!通过恰当的心理辅导,可以使他放下,化解,轻装上阵,能量大增。例如,通心辅导就具有这样治本的效果的之一。通心辅导产生的效果远远不是什么症状的减轻、消失,而是优势需要层次的变化,从更低的优势需要走向更高的优势需要。优势需要上升之后,如果能够长期保持,意味着人格的转型。通心辅导已经积累了很多个案,使当事人的原来的归属型人格,变成自尊型,甚至自我实现型人格?目前社会关于心理服务的理念还很不普及,许多人不了解心理辅导能够做什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另外,还有传统的“病耻感”在强化对于心理辅导的阻抗。
问:自我实现型人格?有这么高吗?我看你翻译的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里面描述的人格境界似乎是很难达到的啊?
答:这就涉及到我提出的“全人需要层次理论”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发展了。我对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概念进行了分梳。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特征的描述是相当混杂的。我把人的高级需要更加详细地区分为三种,即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并且予以定义。关于自我实现的含义,我做了降低的处理,就是指潜能有较好地发挥而已。具体请看我的新著《大我实现之路——全人需要层次论》。该书澄清了诸多关于马斯洛心理学的误解。关于不少问题,做了相对通透的回答,包括回答什么书灵性健康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