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真的知道鱼的快乐吗?

(2009-10-22 17:15:03)
标签:

知鱼之乐

通心

借景

庄子

寄畅园

分类: 与老子、庄子通心

    庄子真的知道鱼的快乐?

    在无锡举办了心理咨询师督导班。学员中有一位以前是曾经搞旅游的,对无锡熟悉,昨天带我去了寄畅园。寄畅园坐落在锡山北麓,惠山脚下,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它目前是无锡市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最著名的特色是“借景”。所谓“借景”是一种建筑艺术,在建筑时巧妙地利用周围的环境,与环境浑然一体,让环境为建筑增色。寄畅园正是这样:远处的惠山与该花园连成一片。那山上的宝塔仿佛也进入了花园,使小小的寄畅园可以任凭你的想象向外扩展。借景,也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

   最初营造这一园子的主人叫秦金,乃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之后裔。明代嘉靖年间,秦金从户部尚书任上告老还乡,于是就开始有了寄畅园。到明万历年间,秦家后人秦燿罢官回原籍,他寄情于山水,大肆修建,历经数年,完成了今天的格局。

    秦燿向往陶渊明的“抚孤松而盘桓”的隐居生活。有诗云:“盘桓抚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洁,吾自含吾贞。”当然,他对庄子看来也很有感觉。

 

庄子真的知道鱼的快乐吗?

   (知鱼槛)

  从东门进入,一汪碧水就立刻呈现在眼前。池水边,建有三面环水的小亭“知鱼槛”。光是这小亭的命名,已经足见当年主人的品位和格调。它来源于《庄子·南华秋水》

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庄子曰:“鲉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也;子亦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也。”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者,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一段对话十分精彩。

这一段辩论,一波三折,惠子不是好对付的,如果理解不透彻,似乎都容易觉得他占了上风。关键是最最后一个回合。惠子说:“我非子,故不知子也;子亦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也。”庄子回答:“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者,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的意思是:惠子其实是了解他的。当惠子说“你怎么知道鱼之乐”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知道了庄子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情况。既然他能够知道庄子与鱼的情况,就说明他能够与庄子通心。

人之所以能够通心,是因为人能够进行换位体验,体验到他人的感觉、情绪与状态。按照通心理论,这是属于一个活人与另外一个活人的通心(即自觉或者不自觉运用通心三要件的能力),称之为“狭义的通心”。这一能力是一种“类本能”,是造物主对人的恩赐。近年来,神经生理学关于“镜像神经元”的研究,从生物学基础的角度,给出了新颖的证据。但是,人和鱼可是大有区别的啊。

狭义的通心可以推广到广义,人与万事万物都可以通心。通心的黄金三要件都适用。庄子与鱼有通心,有换位体验,故知鱼乐。而惠子则拘泥于逻辑思维,无法深入鱼儿的状态。靠推理怎么能够真正体验到鱼儿的状态呢?

在这里“请循其本”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所谓“本”应该理解为万物的本源,即“道”,或者我们前面曾经谈及的“大精神”。正因为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所以人有条件能够换位体验。这个“本”,也可以理解为佛教所说的“圆通”。只要能够返回本心、真我,就可以进入这种状态。

庄子有“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也有鱼的子人格。体验鱼之快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点头忽动岩前石,听法时来涧底龙。”这两句诗歌,表达了广义通心的最高境界。它描述了佛陀与大自然互动的圆通状态。

秦燿47岁回乡,61岁去世。丰富建造寄畅园后,应该还有几年时间。知鱼槛上,几多徘徊,几多静心?知鱼乐后,是否依然郁郁不畅?

庄子真的知道鱼的快乐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