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真的知道鱼的快乐吗?

标签:
知鱼之乐通心借景庄子寄畅园 |
分类: 与老子、庄子通心 |
从东门进入,
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庄子曰:“鲉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也;子亦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也。”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者,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一段对话十分精彩。
这一段辩论,一波三折,惠子不是好对付的,如果理解不透彻,似乎都容易觉得他占了上风。关键是最最后一个回合。惠子说:“我非子,故不知子也;子亦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也。”庄子回答:“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者,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的意思是:惠子其实是了解他的。当惠子说“你怎么知道鱼之乐”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知道了庄子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情况。既然他能够知道庄子与鱼的情况,就说明他能够与庄子通心。
人之所以能够通心,是因为人能够进行换位体验,体验到他人的感觉、情绪与状态。按照通心理论,这是属于一个活人与另外一个活人的通心(即自觉或者不自觉运用通心三要件的能力),称之为“狭义的通心”。这一能力是一种“类本能”,是造物主对人的恩赐。近年来,神经生理学关于“镜像神经元”的研究,从生物学基础的角度,给出了新颖的证据。但是,人和鱼可是大有区别的啊。
狭义的通心可以推广到广义,人与万事万物都可以通心。通心的黄金三要件都适用。庄子与鱼有通心,有换位体验,故知鱼乐。而惠子则拘泥于逻辑思维,无法深入鱼儿的状态。靠推理怎么能够真正体验到鱼儿的状态呢?
在这里“请循其本”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所谓“本”应该理解为万物的本源,即“道”,或者我们前面曾经谈及的“大精神”。正因为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所以人有条件能够换位体验。这个“本”,也可以理解为佛教所说的“圆通”。只要能够返回本心、真我,就可以进入这种状态。
庄子有“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也有鱼的子人格。体验鱼之快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点头忽动岩前石,听法时来涧底龙。”这两句诗歌,表达了广义通心的最高境界。它描述了佛陀与大自然互动的圆通状态。
秦燿47岁回乡,61岁去世。丰富建造寄畅园后,应该还有几年时间。知鱼槛上,几多徘徊,几多静心?知鱼乐后,是否依然郁郁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