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与“个人”的区别

(2009-09-03 23:14:16)
标签:

卡尔·罗杰斯

独特性

主体性

禅宗

分类: 通心

 马丁·布伯是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我与您”对话哲学的提出者,他在1957418日在美国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有过一次精彩的对话。在这次面对面的对话结束时,他说了下面一段总结性的话:

 

     你谈论到“人”(person),而“人”这个概念似乎很接近“个人”(individual)这个概念。我却认为将它们予以区别是明智的而必要的。一个个人仅是人的某一独特性的实例。它仅能通过伴随独特性的发展而成长。这就是荣格(Jung)所说的个性化(individuation)。他可能越来越成为一个个人,而不会越来越成为人。有许多已经成为非常个性独特的,非常不同于其他人的,在他们这样那样的独特性上成长得很好的个人,但却不是我要称之为人的那种人的实例。个人就是这种独特性,是能够得到如此这般发展的。但一个人,我得说,是一个真正与世界共生的个人,我是说,与世界一道生存(with the world),而不是在世界上生存。就是要在和世界真正的接触中,在人面对世界的所有方位和层面和世界的真正互惠依存中共生活。我不是单说和人在一起,因为有时候,我们还以人的生活方式以外的其他形态面对世界。但这就是我要称之为人的内涵。如果针对某一特定现象我可以明白无误地说“是”和“否”的话,我否定个人,支持人。

 

 对他的这一段话,我深有感触和共鸣。

 关于“人”与“个人”的区别,中国文字非常精彩。“人”这个字,一撇,一捺,互相支撑,才构成人。而“仁”字,正是二人的意思,一人,没有主体间性,也不能够成为“仁”。中国儒家文化有强烈的主体间性。

  全人心理学讲的“通心”也正是强调主体间性。

 

  也许有人要问:如果有人在“这样那样的独特性上成长得很好”,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情吗?

   这个问题不错。这个“好”,不能够简单地来看。

   真正的好,要从主体间性的意义上看,而不是从主体性。

   说到这里,我想到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开始出现时的情景。我读到一些诗,不讲语法,不讲押韵,这些倒不是重要的,更麻烦的是根本就看不懂。包括一些自己就是写朦胧诗的朋友也评价说不知所云。我不知道这些诗到底有没有人能够看懂,哪怕只有一个人,那么这诗也就有价值了。如果还有人十分欣赏,哪怕只有一个人,那价值更不一样了。如果没有一个人能够看懂,但却能够吸引一些人来看它,它也有价值。这个“吸引”本身,就是它的价值。但如果连“吸引”都做不到,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为什么?它没有“主体间性”,或者说在主体间性方面没有体现意义。

 人的“独特性”的确有这样或者那样的。

 刘翔的独特性曾经打破世界记录,他的独特性的价值,在于他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为中国争了光。

 中央台的一个状元360的节目,参加比赛的各行各业的工人,显示了“行行出状元”。

他们都有确定的意义和价值。

但有的“独特性”就不一定有这样的意义和价值了。例如,什么能够在口中同时抽多少香烟之类。不过,好在有吉尼斯世界记录,为这一类的“独特性”增添了“主体间性”。

但如果“吉尼斯世界记录”不关心他呢?

那就只能够自我陶醉?自得其乐?

其实,很多情况下,所谓自我陶醉只是自欺欺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有快乐、价值无人分享,远比他有烦恼无人分担更使他痛苦!

 所以,才有“高山流水”,“伯牙断琴”的故事。

 我以前在一篇论爱情的文章里曾经说:“‘孤芳自赏’么?那只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遁词罢了。或许真有能够‘自赏’的‘孤芳’,那多半也只是一种压抑甚至变态。

 人的“人际间性”,也就是马丁·布伯所说的“与世界一道生存with the world”的意思,而不是仅仅生活在世界上。

为什么我们应该“与世界一道生存”?

禅宗的回答非常生动:“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离开这个世界去寻求解放、幸福,就像去寻找头上长角的兔子。)

 

不过,说到这里,人的独处还有没有意义呢?

我尝试提出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认为,独处与交往是人的两种基本生存状态,缺一不可。

其实人在独处的时候,也有一个是“与世界一道生存”,还是仅仅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问题。

独处的时候你“与世界一道生存”,也就是充分地适应了你的环境,在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活在当下。这也就是马丁·布伯为什么要补充:“我不是单说和人在一起,因为有时候,我们还以人的生活方式以外的其他形态面对世界。”

从我的“通心”理论来看,这个时候仍然需要通心。尽管没有活人在面前,你仍然需要与古人通心,与其他生物通心,与大自然通心。例如,当你在独自一人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就可以与苏东坡通心;听钢琴《叙事曲4》的时候,可以与萧邦通心;爬峨眉山的时候,与大自然通心。——当然这里的“通心”的概念已经经过了扩展,是所谓广义的。

许多时候,你当然不得不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又必须挣钱养家糊口。——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与世界一道生存”仍然是可能的。这就意味着,你在自己的环境里,发挥你的人格力量,多一些通心,少一些纠缠。

如果你是在独处,则是多一些充实性的独处,少一些匮乏性的独处。只要你心诚,石头也会落泪。

话再说回来。马丁·布伯说他“否定个人,支持人”,其实没有主体性,就谈不上主体间性。有的时候需要强调独处的生存状态的时候,尤其是要从交往状态转换为独处状态的时候,我们强调“个人”(individual)是有意义的。萨蒂亚说“人因为相同而接近,因为相异而成长”,也含有我想表达的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