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庆办工作坊时,到北碚公园散步,看到有不少遛鸟者把鸟笼挂在树林里。鸟似乎是在大自然中,但实际上却处于禁锢,飞不出鸟笼。
此种情景,使我颇有感觉。相当多的人不正是这样吗?常常自己给自己设限,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圈子里,麻木、短浅、短视。就像鸟儿被关在笼子里,不停地叫,似乎是在与大自然对话。那些遛鸟者的想法也可以理解:笼中之鸟,毕竟也在林中。把鸟笼放在林中,比在屋中好。谁知道那些鸟儿是更舒服呢,还是更不舒服?遗憾的是:我听不懂那些鸟笼中的鸟是在抗议,还是在歌唱……
可悲的是,人未见得就比鸟儿更敏锐。鸟儿也许分不清在笼中与不在笼中的差异。时间长了,人的觉察力都会减低,感觉不出自己的心灵是自由还是不自由了。
想起1991年三毛去世后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她的选择我并不认同,她的敏感我却有一定欣赏。正如诗中写道:
…………
死亡,并不意味着已经结束
活着,未必意味着能够成长
生命,永远可以自由地选择
自由,唯有自由者才真正崇尚
自由者可以自由地选择死亡
不自由者总是疯狂地追求数量
死亡,很少是自由的选择
不自由的选择都是鸟笼中的飞翔
…………
“死亡,并不意味着已经结束
活着,未必意味着能够成长”
早就有这样的诗句:
“有的人虽然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还活着。”
我这两句没有什么独创,但换个方式说出来,意义未必完全相同。
“死亡,很少是自由的选择
不自由的选择都是鸟笼中的飞翔”
三毛的死亡,是不是相对自由的选择呢?
如果三毛是那鸟笼中的鸟,她以前是在叫,还是在歌唱呢?
麻木、苟活是一种死亡,主动结束抑郁、痛苦,是另外一种死亡。前一种死亡中肯定有逃避,后一种则有可能有逃避。“自由者可以自由地选择死亡”,也许只有一种情况才算是完全自由地选择死亡。正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他说:“成了。”当情景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死亡才是顺乎天道之时,这是一种灵性的健康。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台词:“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不一定是阿Q精神。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似乎颇有深意。“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至少还多一副“自以为”的枷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