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赏月,赏什么?

(2008-09-12 23:46:20)
标签:

人际关系

不死药

通心

精神

后羿

中秋赏月,赏什么?

许金声 

    又一个中秋节来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秋节的精神含量应该增加。除了月饼越来越多外,希望灵感也越来越多。中秋节离不开赏月。中秋赏月,赏什么?

    先看这个嫦娥奔月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这个版本的引申,就是团圆。无论是思念,还是团圆,都是重视一种人际交往以及亲密关系。中秋赏月,最简单的就是想象嫦娥如何如何……在这方面,各自都发挥想象力。例如,可以向嫦娥提问,为什么要偷吃呢?试问,如果她与后羿关系很好,很通心,她愿意去偷吃吗?退一万步,就算不是偷吃,如果她与后羿非常恩爱,她愿意与后羿分离吗?所谓“成仙”有一个负面的含义就是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足,想脱离这个现实世界,其实就是选择长久的独处。“成仙”也就是放弃追求人间亲密关系和交往。我在心理学工作坊上见过好些女士或者先生,他们一与老公或者老婆闹矛盾,就义愤填膺地想:“还不如我一个人呢!”甚至真的要出走。这就有点像想“奔月”了。“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往上扯自己头发,不可能离开地球。从心理学角度看,嫦娥这个形象,至少体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幻想”、“逃避”等防御机制。中秋节因此还应该有一个意义,就是促使我们深入体验社会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我们对这些关系满意吗?我们想改善吗?

     中秋节赏月,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自由联想,这是最常见的赏月方式。在这方面,苏东坡影响极大。他的《水调歌头》,很多人都能够背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魅力,是体现了活在世界上的那种难以理清的独处与交往,退隐与进取的矛盾。赏月的时候,看一看月亮那苍白的面容,想一想自己的心事,自己的人际关系,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尽管描写的非中秋之月,但仍然可供情思深沉者品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我最喜欢的几句。诗人的探索,纵横时空,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秘,在无限的美景中展开。在这几句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终极关怀。《春江花月夜》一诗,之所以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恐怕正与这种思绪的开放、广阔有关。


      不久前,看到一张在月亮上看地球的照片,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是一种真正的生存的家园的感觉。乘坐飞机,当飞机升起,逐渐离开城市,那下面的房屋逐渐变小的时候,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

   其实,这种感觉可以经常有,当我们仰望天空,凝视月亮的时候,换位体验一下,就可以得到。

   我们没有到月球,为什么可以有月球上看地球的感觉?其实,这也不难。我们看那悬浮空中的月球,就能得到类似的感觉。只不过,比月亮大得多,是蓝色的。地球的半径是月球的四倍,在月球上看见的地球,应该比在地球上看见的月球大四倍吧?

     看那地球在空旷的天空中,那么孤单。

   我们就在这小小的地球生活。茫茫宇宙,地球都不过一微尘,人类又算什么?就这一宇宙中的孤岛,人们还在其中勾心斗角,互相倾轧。

    我的心又在发问: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个永恒的问题,也许在今后的日子,还会不断从心中冒出,直到我离开人世的那一天。

    不过,我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悲伤,没有恐惧,而是“活着多好!至少能够无边无际地发问。”


中秋赏月,赏什么?

       (月球上拍的地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