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216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得的“好朋友”——读《通心》

(2008-04-14 11:41:52)
标签:

教育

通心

好朋友

骨肉之亲

骨肉至亲

人际交往

分类: 通心
 

难得的“好朋友”

——读《通心》

                    

陈文建

 

我大量阅读“身心灵”方面的著作是从去年暑假开始的,到现在已读了20多本。当然以前也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比如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我仍能记得其中的某些话语,并从中获取力量。这就使我对于阅读此类书籍有很浓厚的兴趣,然而好书有时候和交友一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许老师的《通心》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好朋友”。

《通心》一书,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我只是谈一些感触较深所获较多之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当然十分向往融洽的人际关系。但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许老师提出,最好的“人际交往状态”是“通心”。但我们的人际交往却很难达到“通心”,即使是骨肉至亲都缺乏真正的交流。这一点,在中央台的《心理访谈》栏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是夫妻不和,矛盾丛生;有些是母(父)子(女)矛盾,竟然大打出手。当然,这些情况是比较极端的,但不容否认的是,普通家庭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情感交流上的困难。为什么本该相亲相爱的夫妻竟视同水火,骨肉之亲竟视同陌路呢?这都是因为没有作到“通心”,许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通心公式:

真正的X(积极的行为)是通心,不通心的X是……(引起负面的情绪)

根据这一公式,我们就可以解读为什么家庭成员之间因爱成恨,我们将夫妻之“爱”,父母对子女之“爱”套入公式,就是:

真正的爱是通心,不通心的爱是控制、利用、自私等。

比如某些家长用尽一切手段督促孩子学习,不惜金钱,放弃自己的工作,甚至毒打孩子。这些家长名义上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想让孩子有出息,有好的前程。但实质上却是父母渴望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的某种缺失(当然父母有时候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而父母并没有设身处地的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和实际情况,这种就是没有通心的爱,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暴力。这种“爱”对于孩子来讲如同地狱,孩子还能感受到什么温暖呢?

然而,在实际的交往中,我们如何才能达到通心呢?许老师给我们了三条建议,即“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1.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对方的情绪状态。

2.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1)    明确自己的身份和目的;

(2)    不受自己负面情绪的影响。

3.通过对方能够接受,并且乐意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1)    表达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

(2)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许老师的这三条建议明确精炼,但要做到必须不断努力。我建议将这三条记在卡片上,时常拿来看一下,作为提醒。当然,人们可能不以为然,有些人会认为,我当了二十几年的父亲了,难道还用别人来教怎么当父亲吗?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了,交往过的人难以计算,还用别人来教我如何交往?艾雅"凯玛在《禅与自在解脱》(胡因梦译)一书中指出:“认为因为我们活着,所以本来就知道如何生活,这是一项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这也是我们人类所有荒谬的其中一项。”这样看来,我们要想更好的活在世上,还真应该学习一下如何生活。《通心》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位老师。

                                           

                                                           2008年4月1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