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外桃园
前些天我在湖北清凉山办心灵成长工作坊,讲完课后散步,走到一处无人的农家小院。前面是一个有两个游泳池大小的水塘,塘水清凉、洁净。远处层层群山起伏,浓淡有致。院前有一棵巨大的樟树,至少已经有几百年。房后一排竹林,紧接着是绿树满山,间有鲜花盛开,包括映山红。忽然想到陶渊明,想到他笔下的世外桃园。此时,一种灵感油然而生:世外桃园并非梦想,完全可以实现!而且,我们比陶渊明和古代许多隐士幸运多了!为什么?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古人的宁静,还可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在这里,可以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可以吃到最新鲜的蔬菜,可以体验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变化……在这里,可以通电灯、电话,还可以接网线,上网漫游、写博客。身居深山,却可以与全世界沟通。
我忽然想,何不把这院子买下来,建设成一个幽美的度假和成长中心?!这里不过30万元,就可以建一个三层的楼房。何不退休了,就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做治疗,办工作坊,爬山、种花,何等滋润、畅通!下面五里就是集市,不用操心日常用品。买一辆车,三小时可以到武汉。这里不远就是寺院,还可以与之呼应、交流。
一打听,这里果然要卖,价钱也很便宜。买?
犹豫……
——但以转念,发现有问题,这是我的妄念?
想到海子那首著名的、打动了很多人的诗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上面这首诗歌,是海子于1989年1月13日写的。许多人都非常喜欢这首诗歌,有谁能够想到,仅仅过了两个月,他竟然就卧轨自尽!这一不可辩驳的事实,使我看见那诗歌表面的轻松、欢快后面笼罩着沉重的阴霾。
仔细品味,会发现海子等人仅仅是乌托邦而已。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做幸福的人”,仅仅是想做就可以做到的吗?这说明他一直很抑郁,也许写这诗的时候刚好有了好心情。”“做幸福的人”,需要认真的修炼。我们自己才是我们的幸福的最大敌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喂马,劈柴,”似乎实际了,但又忽然还要不切实际地“周游世界”,这表现了诗人的分裂。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直有点不食烟火,现在知道“关心粮食和蔬菜”了,但这“粮食和蔬菜”是自己种,还是购买呢?到哪里买?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现在倒是有海边别墅,但要多少钱?自己去盖一个简陋的,生活起来又未必方便。
“从明天起”只是表现了诗人的一种心情的转换而已。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诗人在这里尚没有忘记交往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安多纳德说得好:
“倘使一个人不能用所爱者的眼睛去看,美丽的东西有什么意思?美,甚至于欢乐,有什么意思,倘使不能在别的一颗心中去体味它们的话?”
人活在世界上有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一种是独处,一种是交往。
独处不是简单的独处,它可以分成三种:充实型的独处;维持型的独处;匮乏型的独处。海子之死,说明他长期处于“匮乏型的独处”状态。摆脱匮乏型独处的出路有两种,一种是走向交往,一种是继续独处,在独处中让自己的状态上升,从匮乏型上升为充实型。他能够写诗,这说明他至少有的时候能够进入“充实性的独处”,也就是进行创造或者成长。但一个人不能够老是处于这种状态,他需要补充能量,他需要理解和共鸣,也就是,他需要被通心。只有通心才是最好的人际关系状态。看来,海子缺乏的是交往这种生存状态,以及交往中通心的体验。
在他的这一诗歌中,没有看到有另外的人或者另外一半的存在。
我又想到了著名顾城,他也是一个梦想家,但他似乎比海子离理想更近一点。他有一个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的妻子谢烨。他们有条件出国,曾经在新西兰买了确确实实“面朝大海”的一块地,建造了一个“乐园”,但很短时间就魂断激流岛,不仅自杀,而且杀了人。问题在哪里?
顾城之死,我在《活出最佳状态》中专门有较出篇幅的分析,这里仅仅简单概括:缺乏通心。而缺乏通心,是由于他和谢烨都各自都有心理情结没有解决,而顾城特别严重,即他那自卑情结以及完美主义情结。英子等人的到来,激化了矛盾,顾城举起了斧头,砍向谢烨,“乐园”随之崩溃。
现代的桃园梦想是否能够实现,看来有没有真正通心的关系比建一所理想的房子更困难却又更重要。
当然,人们也可以: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无可奈何的匮乏性独处的升华、宣泄而已,谁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但王维的上面这诗,使我想起高山流水,伯牙断琴的故事。它似乎更真实,因为它喻示了通心的重要性,更有现代意义。现代人更重视独处了,通心的能力同时也在增长。
不能够只在独处中有好状态,不要因为在人际关系中受挫就放弃交往。
人的两种基本状态缺一不可,独处和交往中都需要有最佳状态。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我在清凉山远眺的时候,不仅有这样的冲动,还真给几座山取了“温暖的”名字。但对于这个似可却非,似幻想却又触手可及的现代世外桃园,还没有去想它的名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