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设想,如果世界上没有了音乐,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现在所能够想象到的最好的比喻:就像绿色的植物忽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有的音乐是不能够经常听、轻易听的,因为它们能够唤起你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愫,让你看清楚自己的真我的某一部分,使你特别珍视它们。我感到,萧邦的钢琴曲《叙事曲4》就是这样的音乐。
这首钢琴曲,从1969年到1999年,总共听了三次。
第一次是当我在农村当知识青年的时候。一个冬天的晚上,我随意地拨弄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已经快没有电池了。忽然,我很偶然地拨到一个地方,一段迷人的钢琴曲飘荡出来……音量很小,很不稳定,但是,它却一下子从天上直入我的内心,我入迷了。这是我第一次听萧邦的《叙事曲4》。幸运的是,尽管只听过一遍,而且收音机质量差又缺电,没有听完,我却深受感动,竟然记住了这首乐曲的一个主题。
第二次是在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郑大昕教授的琴房里。1971年我从农村回到城市,到了一家军工厂工作。先是烧锅炉,后来是搞水处理。那时候,我在四川音乐学院认识了郑教授,经常在他的琴房里听他弹琴。一次,他在钢琴上与萧邦对话。我很希望他能够弹我在农村所听到的那首《叙事曲4》。但我当时并不知道这首乐曲的名称。萧邦的其他曲子也非常不错,我却盼望着那首曲子。不料,他一页一页地翻着琴谱,弹来弹去,这首曲子就是没有出现。我忍不住了,待一曲终了,我哼了一下这个主题,他马上回过头来狡猾地一笑,接着马上在钢琴上重复了一遍这个主题,又弹了几句,说:“这首曲子感情非常深邃!”接着,他翻到了这首曲子的乐谱,流畅地弹奏起来。
第三次1999年2月11日是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高为杰教授家。在听之前,我十分担心,我还能够唤起我以前那种美好的感觉吗?这种情况,有点像人们要与分别多年的初恋的情人会面一样,心中充满了忐忑不安:她是否已经和以前面目全非?她是否已经衰老?
当那钢琴声一传出,我感到自己马上被俘虏了。那种感觉,就像有一只手,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地方,轻轻地、轻轻地抚摩一样,那感觉非常非常舒服,尽管稍微有一点点疼痛。也许,这种疼痛是因为人的内心深处被保护得严严实实,极少受到触摸,因此非常细腻、柔嫩、敏感。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愉悦的感觉。又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我的体会更深了。
我感到,萧邦的音乐,也包括所有那些真挚而美好的音乐,其最大的作用是对我的感情的调整和滋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自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淹没,我们为了成功淡化甚至泯灭了自己的良知,我们对美好东西的感受力变得麻木不仁,我们因此对自己也感到惶惑。但是音乐可以使我们重新发现自我,使我们重新找到自信。
在我主讲的全人心理学工作坊上,音乐成了好助手。有时候是用于热身,有时候是用于调动情绪,有时候是用于宣泄,有时候是用于给大家“补气”,有时候是突破阻抗。多年来对于音乐的爱好没有浪费,基本派上了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