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许金声
研究心理学多年,很想用一个术语来代表自己的研究倾向和理念。“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都不合适。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心理学流派,但它们加起来似乎也难以表达尽我对心理学的感觉。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是我重要的思想来源,但这并不是说我的思想完全可以用现有的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来概括。暂且采用“全人心理学”罢。
“全人心理学”这一汉语提法较好地体现了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的精髓,即:1、关注人的全面发展。2、更广阔的系统来看人。3、对所有的心理学流派乃至文化持开放态度。著名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在2001年出版了《整合心理学》(Integral
Psychology)。“全人心理学”这一术语可以看成是对他的某些心理学思想的回应。
如果一定要“全人心理学”下一个定义,可以是:全人心理学是以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不断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心理学,为达到此目的,它对所有的心理学以及文化持开放态度,从中汲取养料。全人心理学的特点是:它有一个核心的理论、方法、技术,这就是“通心”。它对于“通心”的高度重视,使它区别于其它心理学以及文化。
我提出“全人心理学”的概念之后,有了一定影响,得到了一些反馈,也让人产生了一些思考和疑问。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这一概念,在这里对它的一些核心概念作一些概括。
我采用“全人心理学”这一术语,并不意味着我的初衷是想创立一种新的心理学流派。使用这一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我自己对心理学研究、心理学运用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是想有一些比已经完全“体系化”了的心理学更加基础、更加深入的思考。
“全人心理学”有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就我自己来说,研究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要多一些,但我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心理学照样有较强烈的兴趣。我赞成可以在理论上整合所有的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等四种思潮。我们无法学习所有的心理学,但我们可以有一种相对来说最佳的对待心理学的态度。理解了这种态度,也就解决了许多困惑。这一态度就是“通心”。
要理解这个态度,可以体会一下歌德在《浮士德》中讲述的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魔鬼靡非斯特和浮士德打赌,假如浮士德说出了“太美了,请停一下吧!”那么他的灵魂就输给了魔鬼靡非斯特。歌德借此表达人类有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所谓“请停一下”,就是想背离宇宙的“大精神”(SPIRIT),终止时间与生命的流动,终止创造性。与宇宙的“大精神”保持一致,就是“全人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崇尚创造,避免执著。应该说,这也是世界长青哲学的精髓之一。那么,“崇尚创造,避免执著”与“通心”又有什么关系呢?人活在世界上,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总要与其他的人、其他的生物、环境发生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能够相对自由地生存,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与其他的人、其他的生物、环境保持一种适当的关系。与其他的人保持适当的关系是一种“通心”。从广义来说,与其他的生物、环境保持适当的关系也是“通心”。
有鉴于此,“全人心理学”强调自己只是对待心理学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取向,而并不是心理学的一种流派。它尊重任何一种心理学的流派,但并不在意自己是不是一种流派。它不排斥任何有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但反对过分夸大任何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作用。它不反对心理学可以有自然形成的“主流”,但并不欣赏任何刻意声称自己是主流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它具有最大限度的开放性。很简单,当人们想要夸大某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时候,他就相当于浮士德说“太美了,请停一下吧!”,那么他的灵魂也就输给了魔鬼靡非斯特。
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举办成长工作坊,同时也做个体心理咨询,那么,“全人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什么呢?它与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有什么关系?佛教讲“八万四千法门”,这可以理解为是说方法有八万四千个,不是强调具体数字,而是讲法门是不可穷尽的,不断发展的。
常言道,“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全人心理学非常欣赏这句话。它尊重任何流派的任何方法,乐于从任何流派的任何方法中吸取养料,但不迷信任何一种流派和方法。不管有什么背景,不管声称受了什么训练,能“抓老鼠”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应该注意的是,没有什么猫能够保证自己一辈子都是好猫,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老鼠在变异,老鼠越来越聪明。今天你抓住了老鼠,如果不进步,再过几个月难保还能抓住。
我发现,罗杰斯关于“美好人生”(Good Life)的理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认为:
1、美好人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固定状态。
2、美好人生是一种趋势(Direction),而不是一个一次达到的目的地。
或许他的这一看法,恰似佛教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活在当下”,至少我们可以说他表达了常人身上类似的主观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悟是世界长青哲学的共识,并非只是佛教才有。
“美好人生”是一种放下执着后的心灵自由,不是一种可以固定下来的、绝对的自由。我理解这正是佛教所说的“空”。我发现,“活在当下”这个概念也非常好。罗杰斯的思想在这里与佛教的思想达成了一致。凡是活在当下的,就是流动的、时时常新的、破除执着的、摈弃妄念的。而如果我们想把这一过程固定下来,它就变成了执着或者妄念,因为它已经僵化、停滞。
只要有这种态度和精神,并且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成长,从事心理治疗,就能够产生一种大自信:只要当事人的神志是清楚的,总能够帮助他解决任何问题。没有不能够突破的心理障碍,除非你自己的心中有障碍。咨询师要努力做到,当“魔高一丈”之时,自己所体悟的“道”又高了一尺……
我提出“全人心理学”,是希望以更加开放、广阔的心态理解人性,我赞同后人本心理学的看法,认为人有四种性质:物质性、动物性、人性、灵性。灵性的开发是人的潜能的深度开发,只有通过灵性的开发,人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挥。灵性的开发与人的其他性质并不冲突,人通过不断整合自身的能量越来越向"全人"接近。
什么是“全人”?简单地说,是指全面发展的人,或者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再具体一点说,做到下面任何一条,都可以称为“全人”:
1、健康可以分三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所谓“全人”就是具有"身、心、灵"整合的“大健康”的人。
2、人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经由自己父母的出生;第二次是经由自己的出生(指大我人格)。所谓“全人”就是完成了第二次出生的人。
3、人有四种死亡:“生物学死亡”、“社会学死亡”、“人本心理学死亡”、“全人心理学死亡”。所谓“全人”就是超越了这四种死亡的人。
4、人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心理素质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来理解,其中一种可以用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即人格三要素来概括。所谓“全人”就是人格三要素平衡发展,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人。
5、在人的动力结构上可以把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五个层次扩展为七个层次,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再加上"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满足的优势,应该至少发展为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的优势。人能够达到的能量最畅通的状态是大我实现。所谓“全人”就是“大我实现需要”已经开始支配其行为的人。
6、人有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独处与交往。独处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匮乏性独处;维持性独处;充实性独处。交往状态也可以分为三种:纠缠性交往、维持性交往、通心性交往。所谓“全人”就是独处时有最多的充实独处,在交往时有最多的通心交往的人。
以上的理念有的并非我首先提出,但我对它们的诠释,有我自己的发挥。有的则是我在研究心理学和实践过程中的原创。
与上述理念相应,我认为心理咨询最根本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成长,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人需要心理调整”。另外,成长以及成为一个“全人”,是一个连续不断、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人可以终身成长”。
全人心理学借用自然科学的“公式”的概念,提出了全人心理学的两大公式:“成长公式”和“通心公式”。这两大公式成了统领全人心理学运用的指南针。
“通心”是全人心理学核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在自渡渡人的实践中,具有极大的威力。全人心理学也主张,“通心”对于心理服务的行为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的心理服务行为,它应该是一条红线,贯穿在整个心理服务过程之中。全人心理学还提出这样的思想:“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全人心理学将全力以赴地推广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或称: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是全人心理学面向全社会服务的重要的方式。“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在操作上自始至终贯穿了“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该工作坊自2003年推出,到2013年为止已经在全国30多个城市,共举办300多场。它在帮助人的实践上,已经可以做到潜能的深度开发,可以把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引导为有新生的感觉,活得更加舒畅的人,走向“身、心、灵”的“大健康”。而对于那些本来状态就不错的人,也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盲点,更上一层楼。

4月17日——18日,在海口举办全人心理学初级班,
加载中,请稍候......